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根据目前国内高校考古学专业田野实习的现状,本文从"80后"教师的特点以及"90后"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出发,着重探讨了田野考古实习中"80后"教师和"90后"学生之间的教学关系,提出了一系列改变教学关系中现存问题的思路和途径,试图为构建良好的新型教学关系铺平道路。  相似文献   

2.
“田野式”农村教师有效培训的含义及其实施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冰 《教育探索》2009,(1):91-92
现有农村教师培训是一种外控的补偿式、理论型的教师培训,存在与教学实践相隔离的问题."田野式"教师培训是将"田野"作为一种"走向教学实践"理念,依托院校优质的教育资源,强调与教学实际的联系及教师的主体性,在教师任教学校或一定区域中进行的培训."田野式"教师培训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方法,有丰富的内涵,主要体现在基于教学实践、通过教学实践和为了教学实践三个方面,具有实践性、开放性与交互性的特点."田野式"教师培训的实施策略有送教下乡、送培下乡、城乡师徒结对、网络平台培训等.  相似文献   

3.
汪丽 《幼儿教育》2001,(10):14-14
从教师的角度看,“田野课程”强调尊重幼儿,满足他们的需要,鼓励幼儿与环境互动;从幼儿的角度看,“田野课程”强调主动学习并作深入探讨。在实施“田野课程”时,我们设法提高活动本身的吸引力,激发孩子的活动兴趣,引导孩子根据兴趣和经验选择活动,并主动运用学过的技能进行调查、探索、扮演、记录、自我评估等。如在“天气”主题中,有些孩子看了录像《小老鼠的朋友不见了》后画了各种“雪花”。此时,我们想引导幼儿剪雪花,可孩子们继续关注自己的活动,并没采纳我们提出的建  相似文献   

4.
臧勤 《幼儿教育》2001,(10):15-15
生活是丰富多彩、生动真实的,“田野课程”充分利用生活中的教育资源,促进幼儿在健康、认知、社会性、创造性、情感各方面得到均衡、和谐的发展。1.主题的来源如何有效地把课程与幼儿的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现实地、系统地反映幼儿的生活和经验,是“田野课程”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幼儿园生活具有大量对幼儿发展有益的教育资源,如幼儿园中的花草树木、种植园地、饲养角、玩具、图书及同伴、教师等均是幼儿学习的资源,为幼儿提供了广泛的探  相似文献   

5.
秦红 《幼儿教育》2001,(10):20-20
“田野课程”的主题确定后,下一步就是编制主题网络。主题网络是对主题的扩展与细化,它由与主题有关的各个要素、次要素编制而成,其目的是明确活动探究的范围。在设计课程主题时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主题网络的综合性“田野课程”通过主题网络的编制,使主题各要素自然综合,涉及有关认知、情感、社会性、健康等各个发展领域,而且重视要素之间、要素与次要素之间、活动与活动之间  相似文献   

6.
严明 《地理教育》2003,(3):65-65
现代社会,反思已成为人的自觉行动,而作为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地尝试应用反思,可以提高自己的教学方式的可行性和合理性,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近年来,笔者在"教后记"这块小天地里进行了反思教学实践,以提高备课质量,积累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水平.  相似文献   

7.
《当代教师教育》2015,(4):17-22
为了丰富教学研究视角,提升教学研究质量,源于人类学经典研究方法的田野调查法目前受到越来越多的课堂教学研究者的青睐和运用。然而,由于部分教学研究者自身对于田野调查法缺乏足够的理解和正确的把握,导致研究者在应用田野调查法进行教学研究的过程中存在不同程度的误解和误用。本文在对田野调查法的内涵以及应用要求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反思运用田野调查法在进行课堂教学研究时通常出现的主要问题,进而提出在课堂教学研究中有效应用田野调查法的若干要求与建议。  相似文献   

8.
“互联网+”在当代教育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且在“非常时期”开展的“线上教学”则能在一定程度上维系课堂教学的连续性。不过,以理论教学为内容依托的“线上教学”并不利于“实践”课程的开展,而民俗学的“田野作业”恰是这类课程的典型代表。作为民俗学初学者走向民俗学研究的基础,线上理论教学之外的“田野”空间,虽可转移到“虚拟社区”和“家庭民俗学”,但“现场感”的缺失不仅会影响教师指导,亦会降低学习者对“田野作业”技能的把握。然而,现有田野和教学经验指出,如何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的线上模式,仍需深入思考。此外,“线上教学”并非时下才兴起的教学技术,故而对之应报以平常之心,如此方能在应对“非常”事件时,从容使用互联网平台。  相似文献   

9.
本文旨在对山曼先生20年的民俗学田野作业进行回顾和梳理,并通过其田野作业理念、田野作业方式、成果及其影响来探讨山曼先生的田野作业特点,认为“山曼式的田野作业”重点体现在他“抢救”民俗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无处不在的田野”调查理念、独立的田野作业、平等的调查方式和民俗实物收藏的“系列癖”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稿源采珠     
在教学前进行反思,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在以往的教学经验中,教师大多关注教学后的反思,忽视或不做教学前的反思。其实教师在教学前对自己的教案及设计思路进行反思,不仅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设计的再次查缺补漏、吸收和内化的过程,更是教师关注学生,体现教学“以学生为本”这一理念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在人类学的田野调查中,族际差异是一个重要的“干扰”,它具有层次性、全局性和隐含性特征,极大地影响了田野调查的质量。欲在田野工作中克服这种因族际差异因素而造成的“干扰”,调查者除应具有文化相对主义的理论自觉外,还应对“他者”文化有深入而全面的了解,在不同文化之间建立起真正沟通的“田野自觉”,保证人类学田野调查的成功。  相似文献   

12.
李微玉 《早期教育》2005,(10):15-16
田野调查是指幼儿有明确的目的,在真实情境中通过计划,在现场中观察,主动对调查对象提问,收集信息资料,获得真实经验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自21世纪以来,家乡民俗学异军突起,展现了民俗学者一种温馨的研究立场。同时,家乡民俗学者也因其主体的双重身份,在本土的田野调查中显示出独特性。立足于民俗学田野调查的基本知识,结合家乡田野作业的切身体验,对调查的得失进行梳理和反思,以期给从事家乡田野调查的研究者提供有益的参照。  相似文献   

14.
曹刚 《安康学院学报》2013,25(2):43-45,60
莫言作为中国首位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其文学创作与百年中国文学的写作是紧密相连的。通过对莫言小说的阅读,可以发现在他的小说中鲜明体现出了一种"田野"意识。这种"田野"意识不仅表现在"说书人"立场的确立上,也体现在"田野"的独特空间特征上;莫言小说的另一特征在于向读者展示人性当中的"朦胧"地带。这两方面的努力成为了莫言在世界文坛上获得相应地位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近些年,高中课改实验和校本课程的开发如火如荼地进行。田野式教学将是地理校本课程开发的核心理念。本文重点分析了田野式教学的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策略,包括分析课程主题选择的原则、课程所需的野外活动资源的类型及来源以及选修课程设置举例,最后分析了“田野”视域下的地理校本课程建设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教学反思的过程实际上是教师把自身作为研究的对象,研究自己的教学观念和实践,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观念以及教学效果的过程。简单地说,教学反思就是研究教师自己如何教,自己如何学。一、教学反思中的“思”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及时地、有效地进行反思,科学、全面地分析教学过程是十分必要的。通过反思,教师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计划,丰富教学内容,使教学计划更迎合实际需要。这对提高教师个人的教学专业水平和教学专业技能,提高教学质量,实现优化教学,培养学生的良好综合素质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教学反思是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及时进行教学反思不但能够针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及时进行更正完善,还能够加强教师课堂教学的效率与质量.本文以高中历史教学为例,以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有效地进行教学反思为主题,对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有效地运用教学反思进行探讨与摸索.  相似文献   

18.
教学反思的过程实际上是教师把自身作为研究的对象,研究自己的教学观念和实践,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观念以及教学效果。简单地说,教学反思就是研究自己如何教、自己如何学,即“教中学,学中教”。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及时、有效地进行反思,科学、全面地分析教学过程是十分必要的。通过反思,教师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计划,丰富教学内容,使教学计划更迎合实际需要。这对提高教师个人的教学专业水平和教学专业技能,提高教学质量,实现优化教学,培养学生的良好综合素质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教师发展主体的自身实践活动是教师发展成长的根本动力.身为在幼儿园一线工作4年的教师,我认为教师的专业追求、专业探索到专业提高要靠不断的反思.教师要学会在言谈和行动中进行思考,在反思和批判中逐步成长,在反思探究中凝练教育行为,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一、在实践探索中反思,凝练教育行为 我每天有一半的时间和精力是在教学中进行的,主题课、区域活动,都有教学内容.那么,教学反思是不可小视的.从本质上说,反思就是自我发现、自我批评的过程,能唤起教师对教育教学中真实问题的关注,使教师始终带着问题意识面对教育现象,促使教师进行深层次的教育探究.  相似文献   

20.
新教材中“主题图”开发“四字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材作为教学的蓝本,需要教师进行两度开发,新教材中的“主题图”作为新生事物,在受到师生普遍欢迎的同时,也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如何更好地发挥“主题图”的教学功能,需要教师念好“四字经”,即增、减、改、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