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书情书讯     
《听杨绛谈往事》10月8日与读者见面本刊讯1998年12月19日,钱锺书先生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八十八岁。在翌日新华社播出的新闻通稿中,出现"永垂不朽"字样。2008年10月,钱锺书先生逝世已近十个年头。  相似文献   

2.
《出版史料》2008,(1):32-44
1992年12月,钱锺书先生向中国版权研究会捐款。当时刘果是该会负责人之一。所以锺书先生有亲笔信给他。以下是钱锺书先生的捐款信:  相似文献   

3.
1980年11月,人民文学出版社钱锺书的长篇小说《围城》重印出版后,畅销一时,许多报刊纷纷发表评论文章。《文艺报》拟请李健吾先生撰文。健吾先生是钱锺书的老友,钱家的常客,更是和郑振铎经手发表《围城》的人。  相似文献   

4.
作家杨绛先生在3月29日致信《中国青年报》表示:“今年2月18日忽见上海《文汇读书周报》2月16日头版头条大篇幅报道〈杨绛谈热门题材‘钱锺书’,亲自校订〈第一才子钱锺书〉但不写序言》,令我震惊。我从未见过那位记者,电话都没通过。不知这份报道从何而来。我于当日致电该报郑重声明‘我从来没有向任何记者谈热门题材‘钱锺书’,我也从未亲自校订《第一才子钱锺书》’,要求该报刊出更正声明,并向我和读者道歉……  相似文献   

5.
周振甫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编辑家、著作家.本文以周振甫先生关于钱锺书先生的《管锥编》的《审读报告》为蓝本,谈谈编辑如何撰写《审读报告》.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解读钱锺书私人印章和杨绛捐赠中国国家博物馆《戈革篆刻印章集成》印谱,结合钱锺书、戈革两位先生书信、回忆散文,以及后辈学人纪念文集等相关史料,以时间为序梳理钱锺书与戈革二人在20世纪50年代以赠印为媒的初次来往、80年代以典故为由的深入交谈和90年代以爱好为缘的赠送寿礼等交往过程,梳理考察这段未曾谋面的文人之谊。钱锺书对于用章、收藏的精心筛选,二人讨论学术、谈诗论文、追溯典故的书信,均体现出他对戈革这位后辈的欣赏与认可。二人交往细节也为研究戈革其人其事、研究钱锺书为人处世、治学交友提供一点学术参考。  相似文献   

7.
钱锺书先生与晚辈学生交往时,常以平等的恳切的态度相待。他从不好为人师,甚至对自己真正培育过的学子也不愿以师的身份相待。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王水照是我北大的同窗,1964年大学毕业后,他分配到中国社会科学院(时称哲学社会科学学部)文学研究所做研究生,所里指派辅导他的导师就是钱先生。水照多次得意地同我说起钱锺书是自己的导师。但钱先生始终不愿认他这个学生。水照在怀念钱先生的一篇文章中说:  相似文献   

8.
钱锺书先生与晚辈学生交往时,常以平等的恳切的态度相待。他从不好为人师,甚至对自己真正培育过的学子也不愿以师的身份相待。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王水照是我北大的同窗,1964年大学毕业后,他分配到中国社会科学院(时称哲学社会科学学部)文学研究所做研究生,所里指派辅导他的导师就是钱先生。水照多次得意地同我说起钱锺书是自己的导师。但钱先生始终不愿认他这个学生。水照在怀念钱先生的一篇文章中说:  相似文献   

9.
一巴金先生于2005年10月17日19时06分在上海逝世,至今已有5年时间。对于生活在后现代社会中的我们而言,5年时间并不短暂。但是现在想来,当年"巴金逝世"引发的新闻奇观却如在眼前,甚至非"轰动"一词所能形容。大众传媒敏感地抓住了"巴金逝世"的"事件性",  相似文献   

10.
自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屈万里载书飘流,在曲阜结识孔德成先生,一直到1979年屈万里逝世,再到2008年孔德成先生逝世,已有70余个春秋。本文记述了屈、孔二位先哲从同乡到同窗到同事,最后达到同道的真实而又鲜为人知的历史,二人情同手足,患难与共,老而弥笃,几达“不可一日无此君”之地步。  相似文献   

11.
延和 《出版科学》2009,17(4):67-67
我国著名编辑出版家、中国编辑学会顾问阙道隆先生,于2009年6月11日中午12时,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1岁。阙道隆先生曾任中国青年出版社总编辑、编审,  相似文献   

12.
2009年12月,是我国新兴木刻运动第一代有影响的版画家金逢孙先生逝世五周年.金逢孙,浙江丽水人,生于1914年,因病于2005年12月逝世,享年91岁.  相似文献   

13.
汪长炳先生字文焕,1904年1月20日生于湖北省汉川,1988年1月11日在南京逝世,享年84岁。  相似文献   

14.
《青年记者》2016,(19):40-42
6月优异策划 ☆《杨绛》,《三联生活周刊》,2016年第23期,6月6日 简介:《三联生活周刊》这一策划由《杨绛(1911 ~ 2016)我们仨的世间传奇》《家庭与学校:江南才女的成长》《钱锺书生命中的杨绛》《归国之后:现实与选择》《杨绛在“文革”:我的堂吉诃德》《用最艰难的学问忘却最深的痛苦》《凭理智来领会世界》等稿件组成,从多个叙事角度、多个历史阶段全方位追忆杨绛先生.这位钱锺书先生心目中“最贤的妻,最才的女”的形象,在文字的缓缓流淌中,鲜活地跃然于读者眼前.  相似文献   

15.
<正>鲁迅先生逝世以后,几乎每年都有纪念,十周年是大祭,自然更为隆重。抗战八年,烽烟遍境、家宅为陷,不能很好地纪念鲁迅,抗战结束,一些报刊纷纷登出纪念鲁迅的文章。在鲁迅逝世十周年之际,天津《大公报》的副刊也出了四个"鲁迅先生逝世十周年纪念特刊",特刊一共发表了十篇文章,作者除许广平外,还有以群、林辰、王冶秋、欧  相似文献   

16.
公告     
中国著名图书馆学家赵世良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二○○九年三月七日十九时逝世,享年七十九岁. 三月九日八点四十分,赵世良先生遗体告别仪式在哈尔滨市东华苑举行.  相似文献   

17.
原南京图书馆研究馆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图书情报专家杨世明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08年6月8日7时在南京逝世,享年85岁。杨世明先生,1924年4月出生于北京,1943年就渎于北京中国大学经济系,毕业后供职于上海公路总局筑路机  相似文献   

18.
我国图书馆界知名学者于鸣镝先生于2006年10月16日不幸因病逝世。先生一生治学严谨,著述颇丰,尤其在病重期间仍笔耕不辍。本刊现发表《为〈武汉宣言〉叫好!》一文,以寄托对先生的缅怀之情。  相似文献   

19.
《一代才子钱锺书》,汤晏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出版《史家陈寅恪传》,汪荣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3月出版近日先后读了两本传记,《一代才子钱锺书》和《史家陈寅恪传》。对于钱锺书的生平大概说得上是世人皆知,杨绛的《记钱锺书与<围城>》、《干校六记》、《将饮茶》、《我们仨》等多有涉及,然而杨绛的文字虽然才情俱备,却不能算是严格的传记。正儿八经的传记,十多年前就有了  相似文献   

20.
原中国图书馆学会常务理事 ,上海市图书馆学会名誉理事长 ,上海社会学会副会长 ,华东师范大学信息学系主任、教授 ,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馆长陈誉先生因病于 2 0 0 3年 6月 6日在上海逝世 ,享年 83岁。陈誉先生病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