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歌唱家宋祖英,中国民族声乐表演艺术家.近年来独具东方魅力出色地弘扬了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并形成广泛的影响.宋祖英倾心作品的发掘、引申、赋予创新的内涵、新的生命.为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开拓了新的领域,并初步奠定了相应的理论基础,成为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领军人物.  相似文献   

2.
2003年10月,中国歌唱家宋祖英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举办的个人演唱音乐会赢得满堂喝彩,获得一致好评。对于我国目前的声乐教育来说,宋祖英声乐演唱的成功有不少有益的启示。一、科学性此次维也纳个人演唱会上,宋祖英共演唱15首中外歌曲。她不仅完整传达出像《茉莉花》、《龙船调》这样的传统中国民歌所具有的情感,还准确地表达出像《我是快乐的邮递员》这类欧洲歌曲的神韵。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宋祖英在声乐学习上所走的路子是对的,她所接受的声乐教学的思想与观念是科学的。众所周知,声乐教学与演唱的科学性要求歌唱者必须了解人体发声的生理及…  相似文献   

3.
民族声乐艺术在当今社会的发展中,迎来了"百花齐放"的景象,音乐新现象的出现,打破了传统民族声乐艺术发展的瓶颈,"新元素"的加入,让民族声乐艺术发展出现了新的表现形式,成为"转型发展"的里程碑。民族声乐艺术发展的"新元素"是相对于传统民族声乐而言,对于提炼出的新元素,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及哲学辩证的观点来看待,通过对"新元素"的解析,来明确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在最近几年,我国声乐的教育学者对民族声乐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同时将其发展空间不断拓宽、延伸,以"民族唱法"为基础,融合"美声唱法"是民族声乐当下发展的必要。在将两者整合后,我国培出许多著名的民族声乐歌唱家,最具代表的有彭丽媛、宋祖英等等。本文就"民族唱法"借鉴"美声唱法"的四点不同展开分析和研究,旨在促进民族声乐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宋祖英,在中国观众心目中,是冉冉升起的东方艺术明星.从她演唱的作品中能清晰地看到中国优秀民族音乐的传承、拓展和再创造的轨迹,她在演唱技巧方面注入了时代音乐艺术技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演唱艺术风格.是当代民族声乐艺术的重要标杆和绚丽景观.本文认为宋祖英演唱的魅力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虚实相融的音色美、咬字行腔的气韵美、典雅脱俗的气质美.  相似文献   

6.
在声乐界,金铁霖可谓德高望重,为民族唱法的发展和繁荣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纵观声乐领域,成就卓越的大家都或多或少受金先生独特的"金氏唱法"影响,阎维文、宋祖英等一批在歌坛极具影响力的歌唱家都曾在金先生门下学习声乐,并将"金氏唱法"融合到美声演唱中,使中国传统声乐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7.
《滁州学院学报》2021,(4):109-113
中国民族声乐最早源于中国戏曲、民歌等传统音乐形式,而后借鉴西方声乐艺术的科学唱法逐步发展成为一种符合中国人民审美、独具中国特色的声乐艺术。本文分析了当前普通高校中国民族声乐教学层面存在的不足,针对此,提出了"整体性"声乐教学模式。并提出了包含科学规范的演唱方法、循序渐进的作品选取思路、综合艺术修养的培育、各要素协调统一的声乐训练的"整体性"声乐教学范式。同时,对"整体性"背景下的"差异化"教育进行论证。  相似文献   

8.
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始于18世纪的德国,它的建立是以对艺术和审美现象的探讨与关注作为基础的。音乐美学属于美学的一个分支,声乐美学隶属音乐美学,是其下属的分支学科。中国声乐艺术受到传统与美学思想的影响十分深刻,声乐美学作为音乐美学的一个分支,它根植于特定的文化形态与社会形态。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的自我完善和转型,在未来的发展中相信迈向新世纪的脚步会愈加坚定有力。  相似文献   

9.
音乐人类学(ethnom usicology)以其博大的学术胸怀,海纳百川,从众多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中汲取营养,思想异常活跃,深具反思意识。高校民族声乐教学应该从音乐人类学学科中汲取宏观方法论和具体研究和教学方法两个方面的启示。本文首先主要探讨了文化价值相对论对民族声乐教学的启示。民族声乐教学过程中,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该具备文化价值相对主义的观念,正确地、全面地看待不同的声乐文化、声乐技法。此外,本文还探讨了民族声乐教学如何借鉴音乐人类学中的"实地考察与参与观察"以及"深度描述与文化解释"这两种具体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0.
关于金铁霖的种种故事,我早在30多年前就有所耳闻.作为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中国音乐学院院长、音乐教育家的金铁霖教授在音乐圈内声名显赫.而更多的人熟悉他的名字还是因为他是"造星"高手.放眼中国歌坛,许多熠熠生辉的名字都是出自金铁霖的门下--彭丽媛、宋祖英、阎维文、张也、刘斌、戴玉强……在他所教过的300多名学生中,就有近百人在全国声乐比赛中获奖,有的还被评为国家一级演员.从为我国培养出第一位民族声乐硕士研究生彭丽嫒算起,金铁霖教授已经培养出硕士研究生和青年优秀演员研究生班学员40余名.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初至今,我国的声乐艺术经历了从多种观点相争到多种唱法相容的曲折而复杂的发展历程,其核心问题就是关于"土唱法"和"洋唱法"的声乐艺术观念及其关系的问题.一代代的歌唱家、声乐教育家、声乐理论家都致力于探索和研究西洋演唱技法和中国民族特色的契合点,目的就是立足于中华民族音乐文化,汲取西方文化精华,追求演唱风格的多样化,贯彻"百花齐放"的方针,创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声乐学派,使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屹立于世界音乐之林.  相似文献   

12.
当今音乐文化的总体发展呈现多元化趋势,声乐艺术作为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状况也是如此。传统的美声、民族两种唱法已不在是我国声乐领域里的主流唱法,民、美声式的"中国唱法"已成为了广大人民群众十分喜欢的一种声乐表演形式。笔者认为,女高音歌唱家吴碧霞则代表着当今"中国唱法"的成功典范。本文通过研究吴碧霞特有的民族、美声演唱方法特点,从而为声乐教学与表演提供更多详实的理论和实践的可靠依据,对于促进声乐教学与表演更加科学的向前发展,使美声、民族两种唱法之优势相互合理的借鉴融合,更好地推进我国声乐艺术事业的蓬勃发展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中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国家,不同民族都具有其独具特色的民歌,这极大地促进了我国民族声乐演唱艺术的发展。民歌的传承和演唱代表着各个民族的音乐风格和对音乐的审美特征及审美取向。因此,对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研究有助于提升我国人民的整体音乐艺术水平。本文从民族声乐艺术的内涵入手,分析了民族声乐艺术的审美取向,探讨了民族声乐审美取向的发展趋势,希望通过本研究能够对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民族声乐的研究和发展历程中,"三结合"声乐教学方法是这个过程中重要的一个研究成果,它对我国音乐事业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从多方面去分析"三结合"教学思想的创新特色。  相似文献   

15.
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经过几代音乐人的努力,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歌唱体系,但目前声乐领域出现的"千人一面"千人一腔"现象,需要我们回归过去,放眼国际.本文将从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和中国传统戏曲声乐艺术、西方声乐艺术的关系进行分析和比较,以此来探索它们之间相互借鉴的方式,进而完善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演唱方法.  相似文献   

16.
《滁州学院学报》2021,(1):54-57
声乐艺术的"跨界"现象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就引起中国声乐界学者的关注,然而"跨界"现象的理论成果并不多。近年来兴起的音乐歌唱节目中"跨界"演唱现象增多,通过研究几档有代表性的声乐性歌唱节目,对"跨界"演唱现象的起因、本质、类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以期对今后声乐艺术的发展、声乐唱法的贯通融合、高等师范院校中声乐教学理念和模式的改革提供了多元化思考。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戏曲元素对中国民族声乐作品的创作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戏曲音乐"当中的"字正腔圆"、"依字行腔"、"声情并茂"等方面以及板眼、节奏型等元素丰富了民族声乐作品的发展,我们将含戏曲元素并结合了戏曲唱腔的声乐作品统称为"戏歌"。桂剧戏歌《咏梅》的创作极大地推动了桂剧的进步与发展,也为中国民族声乐作品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平台。本文将以桂剧戏歌《咏梅》为例,从作品简介、作品分析和表演设计等三方面浅谈桂剧唱腔在民族唱法中的融合与运用。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民族声乐是我国音乐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它的科学性理论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也逐渐被业界和民间广泛认可。民族声乐的进步与普及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全民的素质和修养,但一些常见的问题也随之而来,尤其是教学中出现的一些近乎"老生常谈"的概念性模糊的现象,直接影响到了教学的严肃性和持续性。鉴于此,有必要针对目前民族声乐教学中出现的几点值得思考的问题,从科学性的角度入手,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90年代以后,文化艺术发展进入多元时代,特别是流行音乐的盛行,改变了原有的社会音乐结构布局。民族声乐一方面吸收西洋声乐技巧,同时为了使民族歌唱更贴近生活,出现了民族、美声、流行杂糅,"三不像"的现象:民间音乐意识匮乏的民族声乐教育  相似文献   

20.
民族声乐是我国音乐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朵璀璨奇葩,这朵绚丽之花现如今已经开在了大学音乐课堂里。当代民族声乐是我国几千年来文化艺术的弘扬和继承,高校音乐专业把民族声乐作品纳入教学内容中,对民族声乐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由于各大高校对民族声乐教学的重视程度不一,教学大纲、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都有较大的出入,对民族声乐的理解、想法和教学更是千差万别,这种状况对于我国高校民族声乐教学和发展极为不利,尤其对于建设中国声乐学派更是不利。当前高校民族声乐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已被作为主要课题进行研究,这是深化民族声乐教学改革与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