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李增云 《武当》2013,(3):21-22
宫门八卦掌,原始名称转掌,后命名为八卦拳,通俗亦简称作八卦掌。因为现行所见这门以掌为主、以行步转圈为基本方式的拳术,在演练时要做圈形走转变位,在变步中穿插换掌,故还有其他八卦转掌、龙形八卦掌、连环八卦掌、游身八卦掌等别名。宫门八卦掌属内家拳种,它是集各家拳种的精华,把攻防招术和导引方法融合于绕圆走转之中,每招每式皆以精微奥妙的手法配合独特的身法与步法,运用先天之气,化后天之力,柔运刚用,其技术内容丰富,理论体系完整,合乎辩证的原理,既善于养  相似文献   

2.
谢远基 《武当》2014,(7):30-32
如何练出八卦掌的内劲呢?最根本的是要做到内外兼修。在这个过程中,要抓住三个要点,一是要抓好调身。调身是运用意念调节掌型、步型、身型,掌法、步法、身法等基本动作,使之符合八卦掌的规范,即调准八卦掌的基本动作,从而逐渐达到练功要求和目的一种手段。调身要讲究正确性,做到“九要”(即塌、扣、提、顶、裹、松、垂、缩、穿),符合“八卦掌,走为先,收即放,去即还,变转虚实步中参。  相似文献   

3.
阴阳八盘掌简述阴阳八盘掌又称阴阳八盘转环掌,为八卦掌的一派,其技法在通常所知的走圈练习基础上,又加入了层次分明的桩法、腰肩法、掌法、腿法、步法、身法、手法和盘拳过手的走法等各阶练法。此拳法名中的阴阳意指天地,八盘暗合八方。一直对八卦掌的历史和技法抱持极度关心的日本中国武术研究专家松田隆志,对阴阳八盘掌的研究也  相似文献   

4.
汪晓雷 《武当》2011,(3):27-28
八卦掌是以掌法和步法的变化转换为中心,其基本掌法是,单换掌、双换掌、蛇行掌、顺势掌、抱掌、合掌、扣掌及回身掌等基本八式。八卦掌流传至今已有多个流派,各派掌法名称有所不同,具体练法各有差异,但大多都是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过程,从最基本的单换掌开始,逐步完成八掌转换连接。基本步法有起、落、摆、扣这  相似文献   

5.
陈广路 《精武》2008,(12):11-13
绵掌拳对打第三手注:三手对打手法步法虽然不多,但动作、步法、身法必须协调配合,请练时细心体会。双方虚步右腿下坐左手腕相接,攻方(着黑衣者,下同)右手挑守方左手,左腿上步成弓箭式,左手立掌击守方心窝,守方撤左腿,右手用两指拨开攻方手(图1,图2)。  相似文献   

6.
李同喜 《武当》2005,(4):26-27
八卦掌中的八大掌,是属先天八卦掌法。主要通过转圈换式的运动,强健身体,培元固本,掌握以掌为法,以走为用之能。后天八卦连环掌更强化其八卦掌之体用功能,将健身技击合为一体、训练和提高人体各部分的攻防能力,更直接简练的体现其八卦掌的技击要意。后天掌式有形有意,动作简明,顺中求巧,其趣无穷,其效无尽。  相似文献   

7.
李让仁 《武当》2013,(8):28-29
八卦掌基本步型有弓步、马步、仆步、歇步、虚步、提步、内一字步、外一字步等等。八卦掌基本步法有蹬泥步、自然步、鸡步、鸵步、鹤步、含步、续步,和实战中常用的扣、摆、掰、碾、跟、擩、偷、垫、箭等步法,以及急进、急退、横移斜进、斜移横进、斜闪、后闪、回身过步、罗圈步、螺旋步等等。八卦掌步法功力训练的手段非常之多,其中结合技击以行走各种平面线路图和走转标杆为主要手段。通常根据习练者的不同条件或目的选择相应路线图,初期以走蹚泥步为基本步法,逐步融会"含步、续步、擩步,以及进、退、过、扣、摆、碾、转等步法和身法"综合习练。现介绍几种练法如下:  相似文献   

8.
李同喜 《武当》2005,(10):27-28
三、艮卦第三趟。由回身打虎生出八卦掌式:穿掌、扳(眉)、截(手)、拦掌、停(身)、翻捶、走掌、转(身)掌。  相似文献   

9.
《精武》2008,(8)
八卦掌简编第三式第三动托掌托掌图练法右掌向乾方托起高于头顶掌心向坎方臂须仲直左掌随时停于腰间掌心向上两腿在左右掌运动时成弓登式(右腿弓左腿登)两足尖向兑方身向乾方两目平视用法设敌用左手贯耳我用右掌向上托起掌  相似文献   

10.
于靖 《武当》2008,(4):27-27
青龙探爪是八卦掌最有代表性的掌式,八卦掌的各式掌法,均由此掌式变化而来。因此,掌握和练好青龙探爪,就是八卦掌独门功夫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1.
唐俊文  赵雪花 《武当》2014,(11):29-30
史式八卦双刀套路系由史式八卦掌第三代传人、当代著名武术大师狄兆龙先生传授给赵雪花女士。赵雪花女士现为史式八卦掌溧阳研究总会常务副会长,溧阳市老年大学八卦掌培训班教练。双刀套路动作,系由史式八卦掌派生而来,动作用意不用蛮力,轻灵优美。双刀的使用,实际上是延长了手臂,再加上锋利的刀刃,其技击威力不可小觑。其套路动作也可用来健身,还可用于集体表演。  相似文献   

12.
李增云 《武当》2011,(5):6-8
宫门八卦游身掌是宫内系第三代传人王壮飞先生流传在温州的代表性套路。它综合了八卦掌的精练技法并浓厚地体现了宫门八卦掌的独特风格,演练起来起落钻翻、开合伸缩、纵横交触、刚柔顿挫,其变化无定式,内外一团神,如行云流水,气势磅礴。  相似文献   

13.
李同喜 《武当》2005,(8):20-22
八卦掌主要通过八大掌式围圆走圆的锻炼,以达身捷步灵、培元固本、以转为变、以走为用之效。而八卦六十四式更强化其八卦掌之所用,训练和提高人体各部分的攻防能力,从而使八卦掌的技击效能得以充分的发挥和完善,是八卦套路中的精华和灵魂。  相似文献   

14.
张耀忠 《武当》2005,(7):27-27
许多八卦掌习练者都认为,“八卦掌的特殊性就在于自始至终都是用掌,并无用拳之处。”其实,这是由于他们习练的八卦掌套路不全面,并未包括“八卦散手掌”和“八卦五行掌”,这后两式八卦掌中,用拳外所占的比例还不小。以“八卦  相似文献   

15.
卢艳彬 《精武》2006,(4):7-9
一个人不能练习推手,不能对搏和技击。但是,八卦掌秘传推手对搏功法却能一个人采用特殊运动形式,使自己始终处于实战对搏中。此功法是练八卦掌特有“活劲”的主要功法之一。八卦掌秘传推手对搏功法分定步与活步。此为定步推手对搏功法,是活步推手对搏功法的重要基础。定步非不动步,而是因势而动的幅度不大而已。练功要求:双掌始终粘在一起相互激烈搏击。防守和反击必须在身法、步法和精、气、神、意、劲的作用下进行。身如游龙,掌似闪电。动则虎啸龙吟,静则如山似岳。瞬间前步变后步,后步变前步。前手变后手, 后手变前手。行功中体会身体上下的矛盾劲、左右矛盾劲、前后矛盾劲。两掌劲力既对抗又含蓄。功法特点:体现了八卦掌走中打、打中走、走中防、防中打、打中变、变中化、化则变化莫测的技击特点。练功宗旨:水火相济,阴阳互易。练意练神练气不用力。行功中不可想象某式生某力,否则,就完全背离八卦掌秘传推手对搏功法的总体要求,要揣摩劲由法生,达到无形无象。练此功需劲力不断,意念不断,功防不断,动作不断。掌随身变,身随步翻,以气帅形。修习其他拳种之人学练此功也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6.
八卦掌是清末年间结合八卦学说及多种门派之优点所创编的一种步法多变身法手法合一的、具与较高锻炼的价值和技击价值的运动项目。八卦掌的练习,不但能使身体健壮,更重要的是,以技击为研究重点。技乃交战之法,击乃撞击之九武技的高低和力的大小,直接关系到交战的胜败。俗话说练拳要有整力。技术动作过程中所形成的整力是一个动作结束的最终表现,在力学中称为合力。练习套路时,精神要贯注,发力要完整。  相似文献   

17.
邓付凤 《武当》2010,(12):25-27
八卦掌为我中华传统武术诸门中锻炼形式最为独特的一个流派,其走圈转掌实为高级动桩,内含最上乘内功气功,为道家古传炼养法门。八卦功夫三年小成,以苦练转掌为主,体悟三十六歌诀,进阶功夫五至七年以精研四十八法诀为主。初级以练身法为主,中级以研究用法为主,高级以炼神意内功为主。  相似文献   

18.
概述“小三换掌”与“三换掌”练法、招术上小有区别。----“三换掌”是单掌顺势回扫,而“小三换掌”之第三掌为抹带退引,再折叠合击。身法上更加轻巧灵动,打击的力度也更强。  相似文献   

19.
八卦连环掌,自董海川创立发展至今,形成了众多派系和练法,虽然风格特点各异,其基本运动形式都是一样的。无论传统的老式掌式掌法,还是现代的练功方法,皆以低裆下式,出手搭掌,行步转圈为主要的运动基础和运动形式,次则是变掌换式。总据起来,八卦掌运动的特点是:“以动为本、以变为法”,动指搭掌行步转圈,这是八卦掌基本功,历来被武术界青睐,也得到八卦掌习练者的特别重视。  相似文献   

20.
八卦掌史话     
江南地方流传的“阴阳八盘掌”,又名“阴阳八盘转环掌”或“八盘拳”。阴阳,指掌心、掌背翻转变化的状态。八盘,指八方(前、后、左、右、左前、右前、左后、右后)的位置。在这八个方向竖立八个木桩,即称为“八盘”。练功者踏在桩上转来转去,以练掌法和步法。八方的位置,与八卦(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北、西南)恰好相符。根据韩寿堂所著《八卦掌》一书,阴阳八盘掌是江南董家所传拳法,传到第三辈的董梦林时,教出了三个高徒,这就是董汉清、李振清和薛永和。其中的董汉清,即董海川,他以后到了北京,改拳名为八卦掌,传人甚多,名遂大振。关于董梦林,知道的还不多,尚待今后考证。除了董海川传授的八卦掌以外,薛永和传给了薛振海,而李振清则传授了多人,其中刘宝珍、任致远、苏景田三人最有名任志远在1937年曾著有“阴阳八盘掌”一书,在天津出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