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汉语方音对当地人普通话标准音的使用有着程度不一的干扰.福建省汉语方言种类繁多,表现复杂,严重干扰当地居民普通话标准音使用过程中声母和韵母的准确性.采取方音类推纠正和其他渠道辅助纠正的方法,可以有效排除当地方音干扰,切实提高当地居民普通话标准音使用水平.  相似文献   

2.
方音词反映的是一声之转的问题,方言词反映的是转语问题。本文分别讨论方音词的声韵关系模式和方言词的音义关系模式,进而考察古晋地方音方言词在现代汉语中的演变类型,即以现代汉语普通话(书面语或口语)形式留存、以现代汉语各地方音方言词形式留存及其在现代汉语中的消亡。《段注》古晋地方音方言词的留存与消亡之间存在明确的竞争关系,最终要取决于语言社会的实际使用情况。对《说文解字注》古晋地方音方言词的研究可为晋方言史的考证提供语料支持和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3.
汉语普通话作为我们民族的共同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之一,学好、唱好、用好我们本民族的语言,是每-个学习歌唱的人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但是方言音调或者说是"方音普通话"直接影响了我们学习歌唱的进程.研究认为闽南方音普通话对声乐教学的具有一定的影响,通过音乐学中的节奏、节拍、音程关系等元素,可以解决那些带"方音普通话...  相似文献   

4.
汉语语音分两大音系:西北方音音系(简称秦洛方音)和东北方音音系(又称燕方音)。北京古属幽燕,由于临近北方少数民族,经常和不同民族的语言接触,和中原地区的本族语言关系疏远,使得燕方音(现代北京音的源头)得以快速发展,语音系统也较为简单,符合社会发展对语音的基本要求,到了元代,再加上政治的推动,遂使燕方音取代秦洛方音,成为汉民族共同语的标准音。  相似文献   

5.
昆明方音七十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元 1939年 ,丁声树先生记昆明方音 ,后收入杨时逢先生《云南方言调查报告 (汉语部分 )》一书中。笔者曾据《云南省志·汉语方言志》所载 ,写《云南汉语方音史稿 (十 )》作过初步评介。2 0 0 3年《昆明市志·汉语方言志》出版。此书语音部分与丁先生文章有什么不同 ?本文将一一作出解答 ,从中可看出昆明方音七十年的发展变化。说明沿用和改写的理由  相似文献   

6.
二语习得中的个人方言反映交际活动中个人的言语风格。英语中的“方言”(dialect)指不同语言使用者有关的语言特征,是“不同使用者的一种语言变体。在同一语言社区,不同的人群操不同的方言”。有人以英汉两种语言区别“方音”(accent)和“方言”认为:汉语的“方音”与英语的“accent”虽都表示一种“语言特征”,但意义并不完全对等。汉语的“方音”指标准音以外的地方口音,而英语的“accent”可指包括标准音在内的任何方音。汉语的“方言”与英语中的“dialect”也有类似的意义差别:汉语的“方言”指标准语以外的地方语言,  相似文献   

7.
留学生学习汉语普通话,由于所处的是方言的语言环境,很容易受方言语音的影响.壮族是广西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壮语是广西的主要方言,受壮语方言的影响,在广西留学的留学生学习汉语,在语音、词汇、语法上都带有方言的色彩.所以给留学生上课的汉语教师要特别重视学生在课堂外、校外自然接触到的方言特点,研究有哪些方面给留学生的汉语学习发生的负迁移作用,并尽可能消除方音对留学生汉语教学的干扰.  相似文献   

8.
借重方言探明古书字义真谛王海根方言是个“富矿”,除了在音韵学上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外,基于历史的延续性,有许多材料可供利用,能借以探求古书字词义蕴。一、再论丹阳方音保存古音古义祖祖辈辈口耳相传的方言方音,是保存古音古义的活化石。笔者曾在8年前发表论文①,...  相似文献   

9.
南宋浙江词人吴文英用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究习考察南宋词人吴英的全部词作,可得出吴英词韵有17部的结论。探讨其各韵部之间的关系及其独特的方音特点,可为近代汉语语音,汉语方言史、汉语语音史的研究提供资料。  相似文献   

10.
民族杂居地区的各民族同胞大部分是双语者,在民族语言和汉语方言长期双重影响下,形成了较为特殊的语言模式.他们在学习普通话时,方音浓厚,声调极易产生偏误。对他们的声调偏误进行研究,从中找出普通话声调学习的难点,进行有针对性地训练,是提高他们普通话水平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张燕 《文教资料》2009,(26):36-38
两汉是汉语上古音与中古音变化的重要历史阶段,本文从诗文韵部、注音材料、简牍帛书、梵汉对音、方音五个方面出发,叙述了汉代音韵学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2.
汉语在历史上不断地同许多民族,尤其是邻近的民族的语言接触。这里谈到的这份材料,是汉族同某一民族接触,这一民族的人由于学习汉语,搞了这份对音材料。对音所模仿的汉语语音,看起来是唐五代的西北方音。对音只是按照本族语音习惯,尽可能地去模仿别的语音,未必相同,力求近似。但是以某对某,也有规律可寻。研究了这份材料,不但有助于了解汉语同某一民族的关系,也有助于研究中古汉语的语音情况和研究现代汉语西北方音的历史情况。材料的情况是这样。斯坦因(M.A.Stein)从我国敦煌窃去许多宝贵材料,保存  相似文献   

13.
0引言古入声字是一种发音短促,以不除阻的塞音作韵尾的字。入声调、入声韵早在公元14世纪就已经消失了。但古入声字还存在,相当一部分还经常用到,只是在河南省大部分地区不再读入声了。研究古入声字的古今音对应规律和方言间的分合异同,既是汉语语音史、古汉语音韵和诗词格律的内容,也是学习普通话,纠正方音的需要。所以在语音学界,一向是重视这种研究的。河南属北方方言区,在语音的声调方面具有该区的一般特征:除少数地区(如豫北西部)外,大部分地区有阴、阳、上、去四个调类,没有人声类。但是,古入声字的现代读音尤其在声调…  相似文献   

14.
关中方言中存在大量的古语古义,对这些古语古义进行疏证,既有利于汉语方言的研究,了解方言形成的历史时代和复杂过程,也有利于汉语词汇的深入研究,为研究汉语史提供资料。  相似文献   

15.
一、本文所考的是记写内蒙西部汉语方言的部分常用单音节词或词素的本字。这些词或词素,历来被认为是“有音无字”或是被误写了的,所以有必要一一加以考订。二、为避免重复,凡在《呼和浩特市汉语方言本字考》、《呼和浩特市汉语方言本字续考》和《包头汉语方言本字考》①中已有的字,本文不再收入。三、对本字进行说解的文字,一律使用通用字。个别实在写不出来的,借用同音字并在该字下加“~”号标明。四、内蒙西部汉语方言各方言区的方音有一定的差异。本文以呼和浩特方音为准,采用国际音标为本字标音。至于声调,则只分平、上、去、入四声,不标调值。  相似文献   

16.
《老学庵笔记》是陆游写的一部笔记,其内容丰富,涉猎广泛。其中也有不少内容涉及各地方言,记载了大量的方音现象和方言词汇。这些语料对研究方言学史和汉语史都是重要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7.
近年古白话词语的研究有了长足的进展,古白话词汇的演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汉语由文言演变为白话的发展过程,在汉语词汇史的研究上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8.
兰茂《韵略易通》一书中所反映的云南汉语方音情况,只代表明·洪武到正统(公元1368~1442年)这一段历史时期.当时声母zh、ch、sh、j、q、x都没有出现.韵母中还有“端桓”和三个收[-m]尾韵.入声依然保存.这一切以后如何发展演化?云南汉语方音中,前、后鼻音相混,鼻化元音特别发达、其产生根源何在?明、万历丙戌(公元1586年)昆明嵩明邵甸僧人本悟对兰书进行修订.通过他在近、现代汉语语音发展史中的最大贡献——“重韵”,对上述问题作出初步答案.  相似文献   

19.
《方言》用字中所隐含的方音材料,前辈先贤已有阐述,但他们研究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疏通、解释词语,并没有从方音的角度考虑;现代学者也有论及的,但存在不够全面的弊端.文章对《方言》用字中所隐含的方音材料进行了穷尽性地梳理,并分类、举例分析,试图给研究汉代方音的学者提供客观材料.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通过闽南话—普通话双语者与普通话单语者和闽南话双语者的语音对比,探索方音消解和方音变异的进程及影响因素.22名闽南话—普通话双语者,5名闽南话单语者,5名普通话单语者参加了实验.实验采用声学分析和听者评分两种经典方法.结果表明,闽南话—普通话双语者不仅普通话的产出有偏离常模,而且闽南话的产出也偏离常模;第二语言输入的数量和质量对方音消解和方音变异存在着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