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杜甫的《望岳》诗,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这一首是望东岳泰山。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裘马轻狂”的漫游生活。此诗即写于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时.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蓬勃勃的朝气。  相似文献   

2.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项,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诗,共三首,分咏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这一首是望东岳泰山。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此诗即写于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时,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勃向上的朝气。  相似文献   

3.
赵平 《现代语文》2007,(6):86-86
这首《望岳》诗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名作。年轻的诗人科举不第后游历齐赵,见到了泰山,写下了这首大气磅礴而又含蕴无穷的诗歌。在此诗中,你见不到任何科举失败后的消极颓唐情绪,只感受到一种伟人般的气魄与情怀。那么,这首诗最耐人寻味的东西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4.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眥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首五言律诗题为《望岳》,是杜甫为咏诵东岳泰山而作的名篇之一.杜甫曾先后写过三首《望岳》诗,分别咏诵东岳、南岳和西岳,此诗为其中较早的一首,大约作于唐开元二十四年至二十八之间,时杜甫仅二十多岁.此诗构思奇妙,意境开阔,形象鲜明,气势磅礴,读之如临其境,韵味无穷,为历代人所崇尚.其原诗刻石早佚,今泰山尚存铁保、何人麟、吴大(?)和李一氓等名家书写的《望岳》诗刻石四处,摘其诗句而书刻于泰山者亦有多处,历代文人对此诗的重视可见一斑.然历来注此诗者,包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出版的《中国历代诗歌选》的注释,对中间两联的注释均欠妥,有必要进一步商  相似文献   

5.
曾坤 《语文知识》2015,(1):75-76
杜甫诗集中有三首以《望岳》为题的诗,分别写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其中最著名的是写东岳泰山的诗,清人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评价其为:"公集当以是为首。"浦起龙的评价虽有一些拔高,但该诗写得很成功当是千载不刊之论。这首诗被选入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起初笔者发现,学生认为这首诗很难理解,于是笔者便引用王维的《终南山》诗,引导学生将二者进行比较阅读,学生不仅快速地理解了这两首诗,而且饶有兴致地背诵了《终南山》。下面将这两首诗进行  相似文献   

6.
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出处]唐·杜甫《望岳》 [赏读]诗题中的“岳”即指五岳之尊的泰山。《望岳》是一首五言律诗。这两句是诗的尾联。诗人由望岳而产生登岳的愿望,诗意是,只有登上泰山的顶峰,你才看得见群山在它脚下显得多么矮小!诗句流露出不怕困难、藐视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有所作为的雄心和气概。现在也可用来形容一个人具有非凡的抱负,立志要超越众人,领导群伦。  相似文献   

7.
莫俊峰 《读写月报》2022,(27):19-22
<正>如果按照时间顺序,把杜甫的一生简单地划分为青年时期、中年时期和老年时期,那么《望岳》《春望》和《登岳阳楼》三首诗,就恰好能够表现出诗人的青年之志、中年之忧和老年之慨。教学时将这三首诗放到一起进行比较阅读,学生就能够更清楚地了解杜甫坎坷的一生,进而了解杜甫积极用世的儒家思想和忧国忧民、以家国为重的高尚情怀,同时还能窥视时代的风云变幻给一代知识分子带来的深远影响。一、泰山:一览众山小的宏伟志向  相似文献   

8.
在历代诗人咏华山的作品中,我喜欢唐代的篇什;出于偏爱,特别欣赏杜甫的《望岳》一诗,对于韩愈的《古意》也很喜欢。我觉得这首诗虽不算韩愈的代表作,却已体现出韩诗气势壮阔、笔力雄健、力求新奇、探险入幽、以文为诗的别开生面的风格。而这种风格,显然是从杜甫那里继承下来加以发展的。  相似文献   

9.
林汉达 《红蜻蜓》2023,(15):7-9
<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杜甫,字子美,出生于河南巩县。祖父杜审言是与宋之问、沈佺期同时期的著名诗人,对五言律诗的形成和发展作出过一定贡献。父亲杜闲曾任兖州司马,母亲崔氏早逝。杜甫从小就饱读诗书,正如他在一首诗中自称的那样:“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他知识渊博,也很有政治抱负。公元736年,杜甫参加了进士考试,但没考中,于是他漫游了山东、河北一带,写下了他留存的最早的几首诗,其中《望岳》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已成为千古名句。  相似文献   

10.
杜甫一生创作三首《望岳》诗,所望之岳依次为泰山、华山、衡山,通过描写三岳的不同形势和不同的观望感受,反映了杜甫生平三个阶段的不同心态:由青年时期的昂扬奋发,到中年时期的苦闷彷徨,终止于晚年的沉静精思,清晰勾勒出杜甫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1.
杜甫客居夔州不到两年(大历元年春——大历三年正月),而所作诗歌竟达四百三十多首,这充分说明这是杜甫诗歌创作生活中的丰收时期。杜甫的夔州诗,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高,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都达到了很高的程度。杜甫夔州诗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产生了不少表现诗人忧国忧民思想的大型组诗与长篇。如“伤时盗贼未息”,而怀八公忠勇报国与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古典诗歌艺术的长廊中,以视觉手段来构筑意境的诗歌作品,当首推曹操的《观沧海》和杜甫的《望岳》。本文试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对比感受两首诗歌的独特艺术魅力。一、统领全篇——一字当先《观沧海》一诗,起句很平常,“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一个“观”字统领全篇,以下十句,都是诗人登上碣石山观海所见。而《望岳》诗则以题目中的“望”字统领全篇,全诗虽无一个“望”字,但诗歌句句都是写向岳而望。二、写景状物——大笔法、多角度曹诗把诗人亲临大海的所见景象,用朴素  相似文献   

13.
杜甫的春景诗共有四十多首,除了沿用传统的主题外,杜甫用春景诗来表达思归与忧国之情,这是对春景诗主题的新开拓。这与杜甫所处的年代、杜甫的个人经历与追求有关。这种开拓对后世诗人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4.
在教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之时,无意中发现:语文教材中50首古诗必背中居然还选用了他的另外两首诗《望岳》《春望》,仔细一推敲,不由得暗自叫好:这三首诗正概括了杜甫青年之时的豪情满怀、壮怀激烈,中年之际的忧国忧民、心系国度,垂老之际的悲哀颓唐、生活窘  相似文献   

15.
杜甫是一位极有社会责任感的诗人,他的诗风以沉郁顿挫、悲凉慷慨为特征。不过,人们常以《秋兴八首》、“三吏三别”那些忧国忧民、感慨良多的篇什为其代表作,而对这首写春雨的诗,总觉得它与心目中的杜诗不相符,或者认为这首诗体现了杜甫的另一种优美柔婉的诗风。问题是,这首诗果真没有体现杜甫的一贯风格吗?或者说,从这首诗中,我们真的会发现另一  相似文献   

16.
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杜甫到洛阳举进士不第而归。于是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过起“裘马轻狂”的漫游生活,途中写下了这首《望岳》诗。此诗题目虽为《望岳》,但全诗无一“望”字。细读精思,句句是写向岳而望,追随着时空的变化,沿着心理的轨迹,由现在望岳而遐想将来的登岳,从而描绘出一幅苍茫开阔的“泰山图”,勾画出泰山磅礴的气势,苍翠葱郁的景色,抒发了诗人热爱祖国壮丽河山和对自己的前途充满信心的情怀。全诗用一个设问句“岱宗夫如何?齐鲁青  相似文献   

17.
教人教版八年级(上)第五单元时,我不禁眼睛一亮——第25课是《杜甫诗三首》,编排了《望岳》《春望》《石壕吏》三首诗。可以说,长期以来.对教材编排古诗词的方式一直感到不尽如人意,尤其是唐宋一些大家之作零零散散在各册各个单元.使我在教学时颇感不尽兴、不过瘾,也总是觉得学生在初中三年虽然学了不止一首的“杜诗”“李诗”“苏词”……但对这些“大家”的认识、感受却是零碎的.甚至于学一首忘一首,有时还会张冠李戴。  相似文献   

18.
杜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现存1400余首诗中有近200首诗中直接出现了“哭”、“泪”等词语。在这些“哭”诗之中始终跳动着时代的脉博,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百姓的关切,对亲朋好友的思念,对故土家园的难舍,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情怀。正是由于这种深沉而又刚劲的内容,使得杜甫的“哭”诗并不显得贫弱萎琐,反而有一种沉都阔大的意境。  相似文献   

19.
【教材简析】 《望岳》是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的一首古诗,由唐代大诗人杜甫所写。诗人通过描写泰山雄奇壮丽的景色,表达了不怕困难、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诗歌的风格气势磅礴、雄放健拔,与后期的风格截然不同。  相似文献   

20.
国学闯关     
1.现存九千三百多首诗,在我国文学史上首屈一指的多产诗人是()A.杜甫B.李白C陆游2.唐朝是一个诗人辈出、群星璀璨的时代,下列诗人中,生活在晚唐的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