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充分利用课堂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应对新时期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文章从课堂思政的背景、定义、目的、课程本身特点、具体的教学实践等方面入手,探索"中国旅游文化"课程教学过程中有效开展课堂思政教育的途径.通过在教学手段上融合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教学内容中植入家国情怀,以教学单元"中国古典园林的文化特性"为例,就"中国旅游文化"课程如何有效开展课堂思政进行案例教学分析,提出"中国旅游文化"课程通过课堂+思政、课堂+地方、课堂+实践开展课堂思政教学模式特色.  相似文献   

2.
"学校+企业+员工"人才培养模式打破了高职院校过去传统的"2+1"教学模式,旨在强调"学校一企业"循环、递进,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与职场就业的无缝对接.为了适应这种新模式,高职院校需切身提升学生的管理工作水平,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服务于社会.  相似文献   

3.
人文教育旨在探讨人之于教育及教育之于人的本真诉求。从培养公民的视角来看,西方大学人文教育经历了古典人文教育(城邦"公民"之培养)、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教育(世俗"公民"之培养)和近现代资本主义时期的通识教育(国家理想"公民"之培养)。在此过程中,西方大学人文教育的目的、内容和展现方式都围绕公民培养展开,并随着公民内涵的不断扩展逐渐丰富,这有助于探索我国大学人文教育本土化的路径。  相似文献   

4.
王占魁 《教育研究》2021,42(11):72-85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老子之"道"乃是一个具有"本体"或"真理"意义的价值范畴,也是奠定古典儒家"志道"理想的核心概念.《中庸》所谓"尊德性而道问学"的主张,不仅昭示着儒家教育的"德性"(实践)目的 论和"学问"(致知)方法论取向,也实际成为后儒宗承的两种"修道"进路.修道的本质在于"受道之教"、"以道为师".然而,为强化儒家参与封建秩序重建的政治影响力,后儒对这一道统自"天道"至"人道"再至"王道"的降解式改造,在实现了儒家士子从独立自主的"志道君子"到依附权贵跻身统治阶层的"入仕儒吏"的人格转变之余,也酿成了"文—道分离"和"师—道分离"两大教育病症.由此,儒家教育的重心逐渐从注重内发的"修道之教"转向强调外铄的"传道之教".其间,后儒对"道/德"的虚化、泛化、边缘化、物化乃至个人化等认知偏差,也成为长期制约中国教育"求真"、"究理"的思想障碍.为此,在新时代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背景下,我们亟须回归古典儒家的"志道"初衷,秉持"尊德性而道问学"的教育逻辑,发扬"一以贯之"的方法论旨趣,重振古典儒家具备人类"公共"、"共由"品格的"求道"精神在现代"文教"与"师教"实践中的价值指引作用,使之成为现代中国"讲理公民"普遍养成和"现代科学"自然生发的互补进路,从而为中国文化复兴和科学繁荣奠定可靠的教育哲学基石.  相似文献   

5.
传统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法课程存在教学过程与学前教育工作实际脱节、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片面注重知识学习或片面注重技能训练等问题,制约了高素质幼儿教师的培养.在教法课程中实施"理论学习+案例评析+实践训练"三位一体教学模式,能有效促进学生教育素养的全面、充分、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6.
马晗瑞 《教师》2021,(18):3-4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研究生教育工作作为国家高层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始终坚持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培养研究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文章从研究生价值引领课程出发,初步探讨此课程应包含的内容,旨在通过此课程的具体开设实践,丰富研究生德育工作的类型和经验.  相似文献   

7.
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是帮助大学生有效地实现在专业领域创新创业的最佳途径.以"现代生物技术前沿与创新创业"课程为例,阐述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课程的构建原则、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融合课程的特色.该融合课程以"现代生物技术前沿"专业课程为依托,融入创新创业教育,通过"专题讲授+专题讨论+案例分析+创新创业策划+创新课题+创客空间"的教学方法,使该专业课程教学与大学生的科研创新指导、创业指导、就业指导有机衔接,突出学生基于专业教育的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精神、创新创业潜能的培养,提高大学生在自身专业领域的创新创业素质和能力,从而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8.
为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应用,推进"教育+互联网"发展,加快数字校园建设,积极探索基于互联网的教学,文章以校本现状和学情调研为基础,开展基于Microsoft Office 365平台的学科特色课程开发研究,以"智趣红数林"课程为例对学科特色课程开发的步骤进行了探索,对相关开展经验作了归纳总结,以期为"教育+互联网"环境下的基础教育阶段学科课程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传统教育模式仅通过课堂传授知识,缺乏教师实践引导的过程,因而学生动手能力差,综合能力匮乏.齐齐哈尔工程学院为此提出了"工程任务课程化"的教育教学改革模式,旨在探索更为科学的工程教育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0.
鲁迅《铸剑》中却没有明晰的铸剑过程,仅提到:“当最末次开炉的那~日.是怎样的骇人的景象呵……”然而,既为“铸剑”,又是鲁迅先生“确实写得较为认真的”,《铸剑》于荒诞与庄严中必“隐形”地铸造出一柄复仇之剑。铸剑过程就是复仇者发展过程,复仇者怎么发展的“剑”就是怎么“铸”成的。眉间尺和他的父亲及黑色人,是同一主体复仇精神的逐步深化,是“顽铁”、“个人之剑”、“民族之剑”的顺次铸成。  相似文献   

11.
思政体系的建设成为高校教育工作中的一个重点,大学英语课程致力于培养出有很强文化素养和英语能力的大学生,就不可忽视思政教育与英语教学的关联性.而在"课程思政"的教学体系的建立还处于摸索阶段,本文旨在分析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在课程思想政治基础上构建创新型英语教学的原则,探索一套更合理、更完备的大学英语教学体系.  相似文献   

12.
由于IT产业的高速发展,我国紧缺大量的生产一线的软件技术人才.高职院校担负着为IT业培养输送应用型、技能型"软件蓝领"的重任.为适应IT产业发展和软件企业岗位需求,旨在探索高职院校应用型、技能型"软件蓝领"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以及加强与之相适应的师资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13.
适应IT产业需求培养高职"软件蓝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觎  刘国萍 《职教论坛》2005,(15):32-34
由于IT产业的高速发展,我国紧缺大量的生产一线的软件技术人才.高职院校担负着为IT业培养输送应用型、技能型"软件蓝领"的重任.为适应IT产业发展和软件企业岗位需求,旨在探索高职院校应用型、技能型"软件蓝领"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以及加强与之相适应的师资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14.
位育是旨在实现“安其所,遂其生”的教育,本土知识以其“人文性、授权性、境遇性”特征在位育教育理念下获得合法授权.学校本土性的丧失、教育目的的偏移、本土课程的缺失致使位育式微.学校教育应释放本土知识活力、树立位育教育理念、积极建设本土知识课程,促进本土知识传承,实现学校教育回归位育之道.  相似文献   

15.
课程思政就是专业课教师在授业解惑的基础上传道.所谓"道",就是贯穿在专业学习和实践中的做人做事的价值观、方法论和行为规范."道"是对"业"的提炼升华,是"业"的本有之义,传道是教师职业的最高目标.《新闻评论》教学过程中,整体设计思政教育路径,以传播马克思主义原理为主线,提升学生创新创造的思维品质为辅线,根据时局变动,顺势开展思政教育;与时俱进,增加思政教育内容;发挥教学行为的思政教育功能,身体力行感召学生,强化对学生的行为塑造,把思政教育引向灵魂层次.  相似文献   

16.
随着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诸多领域均认识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对该意识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能够促进国家的长治久安,还能推动民族团结的实现,为中华文化的弘扬指明新的方向。高校培养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是自身履行基本职责的内在要求,也是思政课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应有之义。文章主要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以期对高校思政课教学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7.
酒可使不同的个体与类群迅速进入和乐之境,泪则让不同的个体与类群直接沉入悲戚之境."敬酒"与"还泪"使不同情绪的人之间由不通而通,走向同情之境.同情的实质是通融一体,愿意同情者彼此尊重,也乐于结成命运共同体."敬酒"与"还泪"之结合指向天(神)、地、人、物息息相通,和谐共在的温情世界.这是古典时代的理想,对于弥合当代人与天地万物的对立也具有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20年代的诗歌,创造了"太阳"意象,表现出一种"太阳"情结.这种情结表现为"太阳"意象内涵的独特、丰富,其文化渊源乃中国古典文学的古葵意象、古典哲学的"阴阳"之道及古典诗歌颂日的传统.它对后来的诗歌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9.
"课程选择"项目是美国在公平和质量教育理念的引领下,依托于K-12在线教育解决教育机会不均等问题而开发的项目,旨在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满足学生的多元需求,为学生升学和就业提供公平的学习机会."课程选择"项目遵循公平选择、以学生需求为导向、注重质量和问责,建立充足、持续、基于绩效的费用模式的原则.目前此项目已在一些州得到广泛开展.  相似文献   

20.
建立"应用型教学体系"的课程改革实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职教育要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以适应岗位工作的需求,获得较强的就业能力并继续发展个人能力.因此,高职教育的各门课程要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等方面进行全面改革,建立起有高职教育特点的应用型教学体系,并不断丰富它的具体内容,形成与之相配套的新的教学工作规范.本文从化学分析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论述"应用型教学体系"的内涵和实施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