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戴丽 《教育导刊》2008,(3):21-22
在提倡赏识教育的今天,人们重视奖赏、抵触惩罚.其实,奖赏与惩罚是一种教育手段的两个方面,两者具有辩证关系.如果在两个孩子中,你奖赏其中的一个孩子,那就等于你惩罚了另一个孩子,暗示他不如被奖赏的那个孩子优秀.奖赏带给孩子是积极的成功感,从侧面教育了其他孩子;而惩罚给人的打击是直接的,其伤害是不可估量的.  相似文献   

2.
惩罚的艺术     
杨欣 《教育革新》2007,(3):22-22
惩罚和体罚是两个不同概念。体罚是法律和道德所不容许的,而惩罚则是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种手段,是指“施罚使犯过者身心感到痛苦,但不以损害受罚者身心健康为原则”的一种教育方法,它的目的、手段、方式和产生的后果都与体罚有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3.
惩罚的艺术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说过:"教育本就是十八般武艺,表扬批评奖励惩罚,什么都应有.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虚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 要说明的是,惩罚和体罚是两个不同概念.体罚是法律和道德所不容许的,而惩罚则是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种手段,是指"施罚使犯过者身心感到痛苦,但不以损害受罚者身心健康为原则"的一种教育方法,它的目的、手段、方式和产生的后果都与体罚有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4.
惩罚是指施罚使犯过者自己感觉痛苦,但不以损害受罚者身心健康为原则的一种惩戒方式。它在目的、手段、方式和产生的后果上都与体罚有着本质的区别,体罚严重损害了受罚者的身心健康。巧妙而艺术地运用惩罚,与有效的赏识教育一样,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可以说,惩罚也是一种爱的表达方式。当然,惩罚仅仅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教育学生,使学生向好的方面发展才是最终目的。任何惩罚都应以是否有利于教育学生为根本,使学生在"受罚"中体会到教师的爱,从而促使学生自我教育,最终达到教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彼得斯认为惩罚有三个标准:一是有意地施以痛苦;二是由处于权威者施以;三是惩罚必须是受罚者因破坏规则而接受的后果。他强调,惩罚的“正当性”主要在于维持正常的教育和教学秩序;惩罚应体现平等性;惩罚形式应当体现适当性;惩罚应当慎用。其思想给予我们的启示:教育中的惩罚与社会中的惩罚有着根本的区别;惩罚是维护教学秩序和学校纪律必不可少的措施;学校教育中的惩罚造成的“痛苦”应当是非肉体痛苦;学校教育中应当尽可能避免使用惩罚手段。  相似文献   

6.
首先应划清体罚与惩罚的界限。体罚一般指教师用罚站、罚跪、打手心等方式来处罚儿童,是封建教育的产物。“惩罚是通过使受罚者感到某种不快而改变其行为和发展的有计划的活动。”可见,惩罚是一种教育手段。从李老师的教育行为看,她对明明实施的是惩罚而不是体罚。当然...  相似文献   

7.
所谓惩罚,就是通过对受教育者的认识和行为的否定评价,引起受教育者内心的不愉快的情感体验[1],从而达到制止受教育者与学校目标不一致的行为的目的。它是学校教育、学生管理的一种经常性手段,合理的惩罚的确能够起到帮助受罚者改正错误的作用。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劣性惩罚的随  相似文献   

8.
惩戒与爱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认为:“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虚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负责的教育。”可见教育并不排斥“惩戒”,关键是我们如何运用手中的权利来巧妙地实现教育的目的。惩戒教育、是通过实施批评、处罚等手段使受罚者感到痛苦,但又不损害学生身心健康,从而使学生认识并改正自身过失的一种教育方式。  相似文献   

9.
所谓惩罚,无非是施以痛苦及剥夺需要。惩罚与奖赏一样,是管理者管理行为中常用的激励手段,目的是制止被管理者与群体目标不一致的行为,肯定与鼓励符合群体目标的行为。在管理行为中,两者缺一不可。因此,在一个群体中,有人受奖、有人受罚是正常的,优胜劣汰也是奖惩的体现。教师将惩罚作为一种管理手段无可非议。惩罚的威慑力使学生的错误行为得到遏止,也使其他学生通过“榜样学习”得到间接经验,不敢犯类似错误。  相似文献   

10.
惩罚的心理机制是人的羞怯心理和过失心理。人总是有自尊心,不愿意在名誉上或经济上蒙受损失。惩罚使受罚者在惩罚中感到蒙受威胁、损失,从而产生一种强制力,使那些可能带来更大威胁言行得到抑制或得到改正。故而在教育中,惩罚是启动、引导、约束、控制、消除某种行为的重要手段。从一般意义上讲,凡是能给个体带来苦恼的内心体验,从而约束、影响  相似文献   

11.
这是一个淡“惩戒”而色变的教育时代,但几乎所有的教育者都认为没有惩戒的教育不是完整的教育。惩戒,在《辞海》中解释为“惩治过错,警戒将来”。它是一种教育的补充手段、辅助手段,是“施罚使犯过者身心感觉痛苦,但不以损害受罚者身心健康”为原则的一种惩罚方式。如何运用惩戒教育让学生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我在十几年的班主任工作中一...  相似文献   

12.
研究生学术不端惩罚的根本价值在于向受罚者确证学术道德规范权威,唤回其对学术道德规范的敬重与遵从。从这一价值定位出发,研究生学术不端惩罚必须遵循一定的实践合理性原则。当前研究生学术不端惩罚中的价值错位和实践原则的偏离导致惩罚教育效果不彰,教育者应积极寻求改进策略,让研究生学术不端惩罚真正回归学术道德教育本质。  相似文献   

13.
惩罚是一种常用的教育方法与不良行为的矫正程序,但由于近年来社会思潮朝着重视人文精神的方向发展,以及惩罚本身存在的误用与滥用的问题,惩罚的研究与使用受到冷落与忽视.教育中的惩罚是必要的,教育工作者应该正确认识与运用惩罚,加强对惩罚的作用机制、效果与有效的惩罚方式的研究,促进惩罚应用的科学化,有效地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  相似文献   

14.
奖赏和惩罚是相对的。在心理学上,把奖赏和惩罚分别称之为正强化和负强化。惩罚在阻止幼儿的不合意行为方面,能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不管是谁,只要他回忆自己的幼年时代,总会想起他被父母责备甚至痛打时的羞愧、悔恨与悲伤。当然也会回想起他被长辈赞许甚至夸奖时的自豪、欢快与昂扬。如果一个人从未被责罚过,也从未被赞许过,那么,他绝不会成熟起来。因此,惩罚与奖赏一样,也是教育的手段之一。奖惩得当,能确立和巩固孩子的是非标准,使孩子的正确行为得到强化;反之则会混淆孩子的是非标准,诱发逆反心理。怎样惩罚才是正确的,更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我根据心理学、教育学的研究结果和教育实践经验归结了以下几点:一、惩罚的施行必须及时惩罚分为即时惩  相似文献   

15.
奖赏,给人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和愉快;惩罚,使人们的精神受到震动,感情上产生自疚。赏罚作为教育的辅助手段,如果在学生工作中加以正确运用,坚持以奖励为主,辅以必要的惩罚手段,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而且也是利用学生荣誉感进行教育的有效手段。那么,如何使用赏罚手段呢?  相似文献   

16.
惩罚的效用     
惩罚是教育心理学中称为强化的一种手段,它与奖赏相对应,是一种负强化物。奖赏可以增强某种行为,使行为的频率增加,而惩罚则是降低某种行为的发生频率。惩罚在社会中广泛存在着,如国家制定的法律、法规都明确界定了违法者将受到的惩罚程度,其目的是减少违法行为,制止违法行为的发生,从而维持社会的安宁;大自然对于人类违反自然规律的行为也  相似文献   

17.
一、“教育惩戒”的内涵有学者认为,在教育中,“惩戒是指通过给学生身心施加某种影响,使其感到痛苦或羞耻,激发其悔改之意,从而达到矫正的目的”。向葵花认为,“惩,即处罚;戒,即警戒。惩戒,即通过处罚来达到警戒的目的。惩只是手段,戒才是目的。作为同一过程的手段和目的,惩和戒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惩戒教育,作为一种正面教育,主要是指通过实施批评、处罚手段使受罚者感到痛苦,但又不损害其身心健康,从而使其认识并改正自身过失的一种教育方式”。另有学者认为,目前对于惩罚本质内涵的理解存在两种向度,报应性惩罚观认为惩罚的本质…  相似文献   

18.
“教育惩罚”是以教育为前提,以惩罚为手段,以不损伤学生的身体为原则,以不再出现要“罚”的行为为目的,通常包括学校惩罚和教师惩罚。教师是学校惩罚的具体执行者,主要是对有事实违规行为的学生进行教育和惩罚,如训诫、斥责、惩罚性值日、惩罚性更正作业、取消某项权利等。教育惩罚,在行使过程中兼具教育与制裁的双重性质,目的在于教育和戒除,而非单纯的惩罚。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合理的惩罚制度不仅是合法的,也是必要的。正如捷克伟大的教育学家夸美纽斯所说:“犯了错误的人应该受到惩罚,但他们之所以受罚,并非因为他们犯了过错……  相似文献   

19.
惩罚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惩罚的重点应放在“心理效应”上惩罚要罚当其错、罚当其时、罚当其度关注儿童受罚后的情绪状态  相似文献   

20.
儿童良好行为的建立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本文通过工具性条件反射原理的简单介绍,说明父母对儿童行为的建立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他们通过惩罚和奖赏这两种手段影响儿童行为的建立。通过对强化物的选择、强化物的程度、使用强化物的时间、强化物的合理并用等的阐述,帮助父母能够正确、适度地使用惩罚和奖赏,促使儿童良好行为得以建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