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十七年诗歌在特殊的历史境遇和理论倡导与约束下,运用革命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内容上形成了以颂歌和战歌为特色的当代形态,形式上,继承古典诗歌的整饬性和音乐性的艺术传统,学习民间民歌的叙事化方式,语言上追求大众化、口语化。最终形成十七年诗歌独特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2.
普希金擅长抒情诗创作,其抒将叙事和抒情巧妙地融合,使诗歌呈现情节清晰的艺术特色,在情节创设善于用简短诗歌语言创设情节,创设故事、环境情节,使其诗歌有鲜明的个性。在艺术上普希金追求个性化的情节与自我特色的融入,运用韵律和语言融合,情节与形式融合,架构个性化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3.
迪伦·托马斯是英国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他在诗歌创作中表现出独特的主题开掘和语言变异,是英国现代主义诗歌创作的先驱.依据文体学理论,通过前景化视角分析和解读托马斯的抒情诗<不要温顺地走入那个良宵>,为读者分析和欣赏诗歌提供了新的视角,实现了诗歌分析和解读中意义、形式、体现的有机结合和主题、词汇、句法、韵律的统一.  相似文献   

4.
语言是诗歌的载体,英语和汉语属于不同的语系,因此,诗歌在语际转换中,会出现部分艺术信息的丢失,但如果充分发挥译语同类表现手法上的优势,就可以化所失为所得.  相似文献   

5.
"西南联大诗人群"的诗美探索与建构实践,主要集中在对于现代诗歌语言的革新与创造上。这种革新与实践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一是诗歌中的叙述、描写性语言减少,沉思性语言大量增加;二是诗歌中的直白、科学性语言减少,矛盾修辞格、隐喻、通感、反讽等修辞性、感受性语言大量增加;三是蓄意制造文字的新奇与陌生化组合,探索现代诗句构、诗行构成的新法则,诗歌语言张力美效果凸显。当该派诗人以直观感性的、隐喻反讽的"新的感性"和象征性"艺术"语言改变着初期新诗语言直白化的弊端时,便创造了一套能够表现现代人复杂幽微意蕴与感受的诗歌语言体系。由于诗歌中象征性、隐喻性语言变多,陌生性语言增加,其晦涩与"现代化"的诗风由此形成,从而极大地丰富与提升了现代诗歌的艺术品格与美学品味。  相似文献   

6.
英诗汉译的翻译策略、语境、风格和互文性是翻译过程中必须考虑的要素。诗歌翻译的特殊性要求把诗歌翻译纳入诗学之中,探讨文本价值和隐含意义,延伸诗歌的文学生命。翻译诗学就是要使原诗与译文在时间、空间和文化体系内的种种矛盾得到相对融合。翻译过程中要考虑文体、主题、原型、象征和角色,不仅要翻译诗歌的语言要素,而且要再现诗歌的文化要素。  相似文献   

7.
分析古典诗学对诗歌语言特殊结构方式的体认.诗歌作为语言的一种存在方式,它的魅力就包涵在语言结构系统之中.诗人化意为象,炼意成境,以明象、设境来明心达旨,传情表意.中国古典诗学对古代诗歌语言以象、境作为中介传情达旨的独特结构方式,对诗歌的情性意旨与诗语构造的象境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在能指与所指的双重层面,寻找诗语生成的基质和诗语的美学因子.它认为明象、设境是诗歌传情达意,构选诗味的有效途径,但象、境本身又不是诗歌语言的最终目的,而只是实现意义生成的方式,其最终目的是为了使意义的生成得以以此为基点,不断向外拓展,从而把主体的情兴体验淋漓尽致地传达出来.  相似文献   

8.
顾城为图在民族文化的传承里建构诗歌和现代理论话语体系。“回归自然,皈依老庄”是其海外生活与创作的共同写照。他对道家的研究自成一说,形成自己的“自然哲学”理念。他强调灵性、真性的表达,推崇隐现法,追求超脱、纯粹、空灵的艺术境界。艺术方法上追求的自然之境的表达,广泛采用现代主义诗歌技法,追求内容与形式的自然和谐。  相似文献   

9.
诗歌要富有“诗意”,首先,要做到音与义的对应,而模糊体验是将音乐与诗相通的桥梁;其次,在语言运用上,要“陌生化”,给读者以新鲜感;再者,在审美意象的使用上,采用通感、荒诞、黑色幽默等表现形式,使读者产生特殊之感。好的诗歌,有的是一个整体,只有读完全诗,才能从中领会出其题旨,而有的常常留有许多空白,调动读者去想像。在诗歌创作中,应用“互文性”技巧,在诗中隐含前人的诗句与意念,往往会使诗歌产生出人意料的魅力。  相似文献   

10.
翻译人人都在做,但是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做好。翻译成果的好坏取决于译者的翻译功底,对文章的理解程度,以及自身的翻译素养。而诗歌的翻译在这一方面对译者的要求更是加深了一步,要成功地翻译出一部出色的诗歌,首先就看对这首诗歌的理解程度,其次就看译者对信达雅的深化程度,既对诗歌的"意美","形美","音美"的达成程度。我们在做翻译时,应在力求达到信达雅的同时,进一步实现"化",将信达雅作为基本要求去努力实现,而将化境作为最高标准去追求,从中提高自身的翻译涵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