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通过对近年来有关淮河流域重金属污染文献分析研究,系统地总结了该流域沉积物中重金属类环境激素Cd、Pb含量在空间分布特点,干流流经城市河段、各支及洪泽湖区沉积物中Cd和Pb的含量明显高于干流其他区域。利用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淮河流域沉积物中重金属类环境激素Cd和Pb进行分析和评价,得出淮河流域支流和洪泽湖区沉积物中的重金属类环境激素Cd和Pb污染程度和生态危害程度显著高于淮河干流沉积物中的Cd和Pb。  相似文献   

2.
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ICP-MS)对洞庭湖“四水”入湖河床沉积物重金属含量分析,并对其沉积物重金属进行了污染程度、风险评价以及来源分析.结果表明,“四水”入湖沉积物中,Bi、Cd、Pb、Zn、Cu、Mn等重金属含量变化大,Cr、Co、Ni、Mo、V、Tl等重金属在“四水”入湖河床沉积物中平均含量相差不大.富集因子表明湘江入湖沉积物重金属的富集种类多,富集程度强,其次是澧水.地累积指数评价显示,湘江入湖沉积物中,Bi、Cd为重度污染,Pb、Zn、Cu、Mn为偏中度污染,Cr、Co、Ni、Tl为轻度污染.资江入湖沉积物中,Bi、Cd为偏中度污染,Pb、Zn、Cu、Mn、Cr、Co、Ni、Tl为轻度污染.沅江入湖沉积物中,Cd为偏中度污染,Bi、Cr、Mn、Ni、Cu、Pb为轻度污染.澧水入湖沉积物中,Cd、Bi、Cr、Mn、Co、Ni、Cu、Pb等重金属为轻度污染.污染负荷指数评价显示“四水”入湖河床沉积物重金属的污染程度是:湘江>资江>澧水>沅江.潜在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Cd在“四水”入湖沉积物中的生态风险危害最大.主成分分析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Cd、Bi、Pb、...  相似文献   

3.
测定了汀江某河段9个采样点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元素(As、Cr、Cd、Cu、Pb、Zn)的含量,并采用富集系数法、地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情况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该河段表层沉积物受重金属污染已相当严重,其中以Cd污染最为严重,Cu、As次之,Cr、Pb、Zn污染较轻。总体上属于生态危害性很强的重污染水平。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的人类活动,包括采矿活动、工业、城市化和农业种植,导致大量重金属释放到水生环境中,河湖沉积物受重金属污染日益严重.沉积物中的微生物在河湖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以及重金属等污染物的降解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环境条件变化,微生物的丰度、多样性和结构的变化能够反映沉积物的金属污染状况.沉积物中重金属对微生物群落的影响逐渐成为研究热点.通过对河湖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特征及对微生物丰度、多样性、群落结构作用机理进行综述,提出了河湖沉积物中重金属来源、危害、迁移转化等影响因素及相关机制,分析了沉积物中常见重金属对周围环境中微生物生存差异的影响和对微生物的毒性作用机制,为今后在河湖重金属污染的修复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应用地积累指数法评价淮河淮南段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集淮河淮南段4个采样点的12个沉积物样品,应用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对Pb、Zn、Cu、Cr等重金属的质量浓度进行了测试,并用地积累指数法评价了河流沉积物的重金属污染。结果表明:淮河淮南段沉积物中重金属总量及富集程度不高,富集的时间延展性不甚明显,沉积物受重金属污染的程度轻微。  相似文献   

6.
目的:以派河干流表层沉积物为对象,研究Cu、Zn、Ni、Cd、Cr、Pb、Hg、As等八种重金属总量分布,并在此基础上对沉积物中的重金属进行生态风险评价,指出主要污染物。方法:于枯水期利用户外助手软件GPS定位在派河干流上游至入湖口采样点采集土样,土样消解采用HNO3-HF-HClO4分解法,Hg、As利用普析原子荧光光度计检测,Cu、Zn、Ni、Cd、Cr、Pb利用固体原子吸收光谱仪检测。运用Origin软件制图分析重金属总量分布,运用潜在生态危害系数法对重金属进行生态风险评价。结果:派河干流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排序为CdHgPbCuNiZn AsCr,从单种金属风险指数的评价结果来看,As、Cr、Ni、Zn、Cu、Pb属于轻微等级污染,Hg、Cd的评价均值分别为753.86和5 537.3,属于极强等级污染;从综合潜在风险指数的评价结果来看,各点位均属于极强等级污染,其中,Hg的贡献率为11.89%,Cd的贡献率达到87.42%。结论:派河是巢湖Cd和Hg污染的主要输送支流之一,对派河流域重金属污染进行治理,应主抓Cd和Hg污染,降低派河以及巢湖Cd和Hg的生态风险。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淮河水系的沱河水体重金属的污染特征,在分析Zn,Cu,Pb和Cd四种重金属含量及空间分布特征的基础上,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和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对重金属污染程度进行评价,运用健康风险指数法分析重金属健康风险水平,运用相关性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探讨重金属的来源.结果表明,沱河芦岭煤矿段水体重金属Zn,Cu,Pb和Cd的含量分别为5.07±1.17,22.55±13.85,5.25±2.05,0.51±0.35?g/L.单因子污染指数和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评价结果表明,4种重金属元素均为无污染状态,污染程度为PbCdZnCu.健康风险系数评价结果表明通过饮水途径引起的个人年均健康风险系数较小,属于低健康风险.主成分分析和相关性分析表明,Cu和Cd的污染源可能主要来自洗煤废水、堆积废弃物和污水灌溉以及生活污水的影响;Pb可能主要来源于沉积物中重金属的二次释放以及岩石的自然风化和侵蚀,也有工业以及生活污水排放汇入河流;Zn的污染源可能是工业生产活动以及人为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的来源及其含量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要介绍了水体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的主要来源,影响水体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含量的自然因素,其中包括沉积物-水界面环境条件、有机质和微生物活动等。  相似文献   

9.
三明市铅锌矿污染土壤的重金属含量及其形态分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三明市实际受重金属污染的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污染土壤中重金属的种类、含量以及重金属的形态分布情况。重金属全量微波消解结果表明,污染土壤舍有Zn、Pb、Cu、Cr、Ni等5种重金属,含量由高到低的顺序为Zn〉Pb〉Cu〉Cr〉Ni,其含量分别为4564、1587、737、46、12mg/kg,其中Zn、Pb和Cu均超过土壤环境质量三级标准限值。形态分析结果表明,污染土壤中的重金属Zn以水溶态和可氧化态为主,Pb主要以可还原态为主,Cu以可氧化态为主,Cr和Ni主要以残渣态为主。Zn和Ni的不稳定态含量较高,具有潜在的环境影响能力,在土壤利用时应给予关注。  相似文献   

10.
综合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的单因子综合指数法、内梅罗综合指数法和地积累指数法的优点,以重金属含量平均值、毒性指标、变异系数和相关性四个因素建立层次分析结构图,通过构造成对比较矩阵,计算出了单因子综合指数法、内梅罗综合指数法和地积累指数法三种方法在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中的综合权重,利用综合权重对土壤重金属的污染程度进行了排序和评估。  相似文献   

11.
对宿州市近郊农田土壤中4种重金属元素Cu、Pb、Zn和As的含量、空间分布及来源状况进行了分析,并采用综合指数法对其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水平进行了评价。结果发现:宿州市近郊农田土壤中Cu、Pb、Zn的平均含量低于安徽省土壤背景值,As高于背景值;Pb和Zn的含量空间分布受交通污染源的影响,Cu与生活垃圾及废弃物的排放有关,As则来源于农药产品的使用;近郊农田土壤重金属为轻污染水平,以As污染最严重。  相似文献   

12.
北京市售叶菜类蔬菜重金属含量特征及其健康风险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研究北京市售叶菜类蔬菜样品中重金属含量特征,本文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对市售的27种叶菜类蔬菜样品进行四种重金属Cr、Cd、As、Pb的含量检测,采用单因子评价指数对蔬菜内的重金属含量特征进行单项评价,同时采用综合污染指数评价蔬菜中重金属综合污染程度.为评价蔬菜中重金属对人体的健康风险,采用美国USEPA (2000)提出的健康风险模型,通过计算危害系数(THQ)的方法预测蔬菜中重金属产生的健康风险.分析结果表明(1) 27份叶菜类蔬菜样品中Cr的检出率为100%,其余重金属的检出率较低;(2)单因子污染指数和综合污染指数分析结果表明,重金属Cr元素超标最为严重,超标率为100%;(3) THQ的计算结果表明Cr元素成人和儿童的THQ值在27种叶菜类蔬菜样品中均大于1,且其均值最高的是标准值17倍,说明Cr在成人和儿童中存在一定的健康风险.  相似文献   

13.
以福寿螺为研究对象,测定其在Zn^2+浓度分别为0、1、2、5、10mg/L时,于不同暴露时间(12、24、48、96h)内,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丙二醛(MDA)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低浓度(1、2mg/L)的Zn^2+处理组在24h内对福寿螺肝脏SOD活性起到诱导作用;随着时间的延长活性逐渐减弱,在96h时下降至最低值,极显著低于对照组水平;而中、高浓度(5、10mg/L)处理组酶活性均低于对照组.在各浓度组的胁迫下,CAT活性在12h时升高到最大值,之后随着时间的延长均表现为下降趋势.MDA含量在整个试验期间均处于诱导状态,并且与重金属浓度成正比,在10mg/L96h时达到最大值.Zn^2+会对福寿螺产生明显的氧化胁迫,SOD、CAT和MDA指标能有效评价Zn^2+对福寿螺的氧化损伤.  相似文献   

14.
利用等离子质谱(ICP-MS)及X射线荧光光谱(XRF)等分析技术对湘江湘潭段沉积物的重金属元素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测定。结果表明:河岸沉积物中富集着多种重金属元素,其中湘潭入河处河岸沉积物中明显富集Sc、Cu、Zn、Pb等元素;出口处沉积物中存在着U、Cr、Ni、Ba等8种元素明显富集的现象;多种原因致使Mn、Pb在出口处沉积物中富集更加明显。Hankanson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显示:大部分代表性重金属元素(如Mn、Co等)在湘潭段河岸沉积物中存在轻微的生态危害;Cr在XS沉积物中有极强生态危害风险(Eir=423.68),在ZB中也存在很强的生态危害风险(Eir=318.68)。  相似文献   

15.
对香蕉园土壤与灌溉水添加Cd、Hg、As、Pb、cr、cu重金属元素,研究该重金元素对香蕉生长影响,以及香蕉叶片对该重金元素的富集能力。结果表明:当重金属的浓度累集到一定值时,会对香蕉的生长发育产生抑制作用,浓度太高会造成香蕉的生长停滞甚至死亡。随着土壤中Pb、Cd、As、Hg、cr、Cu重金属含量的增加,香蕉叶片中富集的重金属含量和富集系数表现为正相关的递增,香蕉叶片富集系数为Cr〉Cd〉Hg〉As〉Cu〉Pb,重金属的添加量与香蕉叶片体内含量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9630~0.9994、0.9128~0.9983。  相似文献   

16.
内江地区主要食用菌中铅镉含量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内江地区6种食用菌(姬菇、香菇、金针菇、鸡腿菇、风尾菇、平菇)及其基质中铅、镉2类重金属的含量.结果表明:铅含量平均为1.98mg/kg·DW(干重),镉含量平均为0.37mg/kg·DW;平菇、凤尾菇、鸡腿菇、金针菇、香菇、姬菇铅的平均累集量(mg/kg·DW)依次为2.81,2.13,2.12,1.91,1.36,0.53;香菇、风尾菇、鸡腿菇、平菇、姬菇、金针菇镉的平均累集量(mg/kg·DW)依次为0.70,0.51,0.45,0.32,0.32,0.15.内江地区食用菌的铅含量大体上是安全的.镉含量低于蔬菜国家标准;食用菌的重金属含量呈现出主城区〉远郊区≈近郊区的趋势.食用菌重金属含量的变化系数极大,说明品种、环境条件和栽培技术同时影响重金属在食用菌中的累积.  相似文献   

17.
土壤重金属污染是当今面临的一个较为重要环境问题,而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植物修复则是治理污染环境的重要手段之一,以淮南市某煤矿复垦区为例,根据不同植物的重金属富集系数及其转移系数,研究分析不同植物对不同重金属的富集能力;结果表明:车前草对Cu、Ni、Cd、Hg和As元素的富集能力较强,狗尾巴草对As、Ni和Cd元素有较强的富集能力;苦苣菜对Cu、Mn、Ni、Cd、Hg和As元素具有较强的富集能力;芦苇对Cu、Ni、Cd和Hg元素的富集能力较强;车前草、狗尾巴草对Hg元素的转移能力强;苦苣菜对重金属元素的转移能力较差;芦苇对重金属元素(除了Ni以外)的具有较强转移能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女大学生对月经知晓情况、态度和行为及其影响因素,为女大学生月经期保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选取样本,利用自编问卷进行调查,利用Epidata软件包建立数据库和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女大学生月经相关知识主要来源于课堂学习、同学或朋友、父母或师长和书籍杂志,医学专业和非医学专业女大学生二者在课堂学习(χ^2=13.620,P=0.020)、书籍杂志(χ^2=11.684,P=0.033)、互联网(χ^2=7.968,P=0.041)这3种知识来源渠道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医学专业女大学生月经相关知识知晓率为89.56%,非医学专业女大学生月经相关知识知晓率为71.09%,二者在"月经"概念(χ^2=10.263,P=0.027)、月经周期(χ^2=14.274,P=0.013)、月经经期(χ^2=12.827,P=0.038)这3方面的知识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通过Logsitic回归分析,女大学生是否学医、年龄和独生子女因素会影响月经知识的知晓,OR及其95%的可信期间分别为1.980(1.345-2.916)、2.827(1.382-5.785)和0.604(.367-.992)。结论:女大学生对月经相关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不全面,高校应针对不同专业的女大学生进一步加强学校教育。  相似文献   

19.
高山乳胶室实验表明,超高能宇宙线(能量在10^14eV~10^17eV)与大气相互作用产生的族事例有能量集中现象.基于COMOGEN模型,对族事例的能量集中度χ5和χ10进行了模拟计算,并这种计算结果进行了K—S显著性检验,结果显示该模型与其它理论模型一样不能解释高山乳胶室实验得到的能量集中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