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赵盾是春秋时期重要政治家,也是颇受争议的历史人物。太史董狐之笔"赵盾弑其君"在微言大义上似乎有理,然与历史事实不符。睽诸史籍,历史真相实是赵穿弑君,赵盾对此并不知情,赵盾弑君同谋或主谋说难以成立。赵穿袭杀灵公,赵盾承受恶名,这既是历史的悲剧,又属历史的无奈。"赵盾良大夫"说不仅符合历史事实,也是大思想家孔子的一种卓识。  相似文献   

2.
杨利春 《文教资料》2010,(5):110-112
赵盾弑君是为春秋记载中良大夫为法受恶的典型事件。本文试图通过对灵公与赵盾的矛盾分析,重新解读这一弑君事件的内在原因,探寻董狐直笔写下“赵盾弑其君”的社会政治意义。  相似文献   

3.
苏教版《〈史记〉选读》教材在《赵世家》第二段有这样一句话:"(赵盾)未出境,而赵穿弑灵公而立襄公弟黑臀,是为成公."(见教材118页)教材对"赵穿弑灵公"这样做注:"赵穿为赵盾同祖的兄弟.时为赵国将军……"  相似文献   

4.
秉笔直书,实录无隐,是中华民族一贯崇尚的史学美德。实录的最早典型,是春秋时晋国的史官董狐。据《左传·宣公二年(前607)》载:晋灵公残暴不仁,大夫赵盾多次进谏,灵公不但不听,反而想方设法要置赵盾于死地,赵盾只好逃亡。逃亡期间,赵盾的弟弟赵穿在桃园把灵公杀死了,迎接赵盾回朝。对这一事件,大史董狐在史书上写下了五个字:“赵盾弑  相似文献   

5.
学界对于《春秋》"赵盾弑君案"的阐述,一直以来都仅局限于历史真相判定的层面。若通过结合主观意愿与客观后果两方面对这一文化事件展开研究,则可以从中解读到孔子对"赵盾弑君案"的态度正蕴含了儒家思想所追求的"道德存心"与"伦理责任"高度统一之理想。然而这一理想在后世所遭遇的巨大挑战,亦可见其局限性之所在。  相似文献   

6.
使动用法,是说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如《左传·宣公二年》:“晋侯饮赵盾酒。”此句并不是说“晋侯喝了赵盾的酒”,而是说“赵盾喝了晋侯的酒”,即“晋侯使赵盾饮酒”。这类用法,我们称为带宾语的使动用法。现在,我们要谈的是不带宾语的使动用法。这类语法现象王力在《古代汉语》中提出:“有时候不及物动词的后面虽然不带宾语,但是从上下文的意思看,仍是使动用法。例如《论语·季氏》:‘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这个‘来’字是使远人来的意思。”  相似文献   

7.
俗云:“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可见语言是有“温度“的。同一个意思、同一种对象,其情感表达方式不同,效果就迥然相异。它既可能是一碗“暖心的热汤”,也可能是一盆“透骨的冰水”。历史上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春秋时晋国赵衰、赵盾父子先后为晋国重臣,大臣狐射姑评价其父子说:“他们父子都是天上的太阳,不过一颗是冬天的太阳,一颗是夏天的太阳罢了。”原来,赵氏父子虽然都主持过国政,且忠诚为国,但因一善美言,  相似文献   

8.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有着十分深厚的史学传统,史学著作汗牛充栋,史学人才群贤辈出。早在中国史学开始兴起之时,“秉笔直书”就是史家所遵循的记事原则。中国古代史学自司马迁《史记》被誉为“实录”之后,存实录、写信史便成为大多数史家追求的目标。1、春秋战国时期晋国灵公非常骄横,他在高台上用弹弓射击行人,以此取乐;他的厨子因为煮熊掌煮得不合他的口味,他一怒之下竟然把厨子杀了。对晋灵公的胡作非为,国相赵盾屡次谏诤,晋灵公不但不听,反而要杀赵盾。赵盾只得逃出都城,到外地避难。这时,族弟赵穿将昏庸残暴的灵公弑杀于桃园,然后…  相似文献   

9.
在古汉语中,有一种特殊的双宾语句式,它的两个宾语同前面的动词分别构成两种不同的语义关系。例如“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左传·宣公二年》),“饮”的宾语有两个:“赵盾”和“酒”,意思是“使赵盾饮酒”;动词“饮”对间接宾语“赵盾”来说,是  相似文献   

10.
梁启超在其《中国历史研究法》中说:“史料为史之组织细胞,……史料者何?过去人类思想行事所龆之痕迹,有证据传留至今日者也。”著名史学家傅斯年有句名吾“史学就是史料学”。德国历史学家兰克提出“有一分史料说一分话。”史学工作者总是根据史料来认识和重构历史事实的,通过史料呈现历史事实,认识历史、揭示历史本质。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提出了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要求做到“沦从史出,史论结合”。  相似文献   

11.
汉人一致称道:孔子《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这是考证孔子《春秋》的重要证据之一。所谓“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是指孔子《春秋》之中有“弑君”之事三十六起,“亡国”之事五十二起。牛鸿恩《“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考实》(载《聊城大学学报》2003年第5、6期)一文,根据他自己给出的主观“界定”,否定这一史实,并称笔者的“选题不具有学术价值”。牛先生不仅对笔者的研究成果表示不屑,而且从根本上否定孔子作《春秋》的历史功绩.实在“背于情理”。  相似文献   

12.
历史问题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个心理问题。普列汉诺夫说过:“没有一件历史事实的起源不能用社会经济说明;不过说没有一件历史事实不为一定的意识状况所引导、所伴同、所追随,也同样正确的。因此社会心理学异常重要。”七十年前的五四运动是中国人民反帝爱国的政治运动,但也是一场有成千上万的人凭着“激情或思虑”而积极参加的自发的群众运动。因此,社会心理的作用就更加显著。本文试图把历史学的一般方法与社会心理学的  相似文献   

13.
日落南河     
一辅导课放学的时候,赵老师让顺雅留下来,说:“以后你推迟一个钟头回家,我来给你辅导辅导,你要和城里的学生竞争,可不容易啊。反正现在日头落得迟了,回家也不算晚。”赵老师是顺雅的班主任,三十来岁年纪,个子小小的,瘦瘦的,脸看起来很清秀。即便是热天,也穿长裤和衬衫,整齐干净。他又说:“考上思名中学,就是考上名牌大学了,这个道理你懂的吧?”顺雅低了头不说话,过了一会儿,说:“不管怎么  相似文献   

14.
单号和双号     
马英 《中学生数理化》2005,(7):24-24,26
中国女排主教练陈忠和让女排姑娘们穿上新球衣,要求都不要看自己的号码,仔细端详后说:“很漂亮!”陈教练又说:“打球不仅仅是技术,还是动脑子,张萍,赵蕊蕊,  相似文献   

15.
《全日制小学历史教学大纲》指出:“小学历史课时有限,只能讲述常识性的内容。以点穿线,每一课时叙述某一历史时期的一两件重大事件或一两个著名人物,力求反映历史发展的线索。”根据这个要求,教师在向学生叙述具体的历史事实时,必须同当时的朝代联系起来,抓住一个“穿”字,处理好“点”与“线”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有这样一句:“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有人注释“加胜于赵”时持这种见解:“战胜敌人”的意思有两种表达方式,一种是说“胜敌”,另一种是说“败敌”。因此,“加胜于赵”也就等于“加败于赵”。我认为这一见解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17.
有人认为,郭沫若在历史剧《屈原》中把宋玉塑造成“没有骨气的无耻文人”,与历史事实不符,因而是反历史主义的,也是不成功的。对此,笔者不敢苟同。下面谈点粗浅的看法,以就教于方家。历史剧是以历史人物及其活动所构成的历史事实为基础的,并经过剧作家再创造的一种艺术样式。历史剧既然以历史人物、事件为题材,当然就不能不顾历史事实凭空杜撰:但由于它不是对历史事实作科学研究,因而也就不应当是“无一字无来历,无一事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古代社会,采用哪种继承制来确定继承人是关系到家族(国家)的兴乱安危的大事。“嫡长子”继承制因其便于操作等优点而被各代王朝视为正统的传承制。但是“嫡长子”继承制存在着无法保证继承人素质的缺点,在斗争形势严峻的背景下,有可能导致家族(国家)的灭亡。本文试从春秋时期的晋国卿族赵衰、赵盾挑选继承人的对比分析来讨论“嫡长子”继承制的局限性的。  相似文献   

19.
神奇的衣服     
上课的时候,赵老师点名:“米丽,你不好好听课嘀咕什么?”米丽低着头回答:“我刚才说……如果老师的衣服越穿越干净就好了。”赵老师低头瞧瞧自己的衣服,哎哟,是有些脏了!谁叫赵老师是个单身汉,没人帮他洗衣服呢。赵老师很生气,跺跺脚说:“你也用不着这样损我呀。坐下!”放学后,米丽到学校的单身楼里找赵老师。赵老师正蹲在地上洗衣服。“赵老师,”米丽拎着一件新衣服说,“这是一件‘越穿越干净的衣服’,送给您!”赵老师的脸色很不好看,衣服怎么可能越穿越干净呢?他当然不信。谁知米丽说完,转身跑远了。赵老师满手肥皂泡,不好去拉她。第二天,…  相似文献   

20.
在关于介之推“五蛇辅龙”的传说中介之推被喻为晋文公得以返国的五大功臣之一,此说与历史事实不符。“五蛇辅龙”说的出现其实质背景是战国末期的秦相吕不韦在其所主编史书中所杜撰出来的故事,其目的是为秦王由诸侯王取代周天子提供舆论造势及历史依据,该传说的产生及流传是政治炒作宣传的结果。正是通过掌握着强大“话语权”的秦统治者,才使得这个明显是假的故事产生了真实的历史事实所拥有的效果。对该传说的辨析有助于我们对历史与传说之间的关系有一个比较清晰的判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