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借用词化模式理论和语义成分分析法,分析英汉"思考"类动词的核心语义、语义构成、语义容量和词化偏好,发现英汉语中的"思考"类动词在语义成分及结构上既有共性,也有个性。结论支持罗思明(2007)对Talmy词化模式的修正建议以及对英汉运动事件动词词化模式为"动作+方式+X"的主张。"核心"与"外围"语义成分的划分及其对应的词化模式对其他词类均具有普适性。  相似文献   

2.
我们把运动和状态这两种现象合称为"运动事件",运动和状态这一语义范畴包含各种语义成分,如动作以及动作的原因、方式和结果等.不同的语言在表达这些语义成分时,采用的词汇化模式不尽相同;然而,同一语言在不同发展阶段,其词汇化模式也可能是有差异的.本文尝试运用词汇化模式理论以表达"位移" 义的部分动词为例,对比分析了古今汉语在词汇化模式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自建语料库进行计算,分析《骆驼祥子》中汉语"连词+能+动词"结构的语义韵倾向,阐述葛浩文和施晓菁两位译者对该结构的语义韵翻译策略,并从涉身性角度探究译者翻译差异背后的原因。统计发现,该结构总体呈积极语义韵,在大部分情况下两位译者都成功再现了原文的语义韵,都采用了构建相似类联接、句式转换、删减法等方法。同时,两位译者的翻译策略也有所不同,葛浩文多采用句式转换法,而施晓菁则多使用构建相似类联接法。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翻译领域的研究不再限于文学、美学角度,更多转向语言学角度.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兴起,有关英汉运动事件的研究成为重要课题.翻译英汉运动事件的译者需要将原文的运动事件还原为一定的认知语义结构,再词汇化为译入语相应的形态-句法结构.本文通过对欧·亨利的英语原版小说《警察与赞美诗》及其汉译本中的运动事件表征研究,探讨英汉运动事件的表征特征及其对翻译的影响,据此提出相应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5.
"喊叫"类动词是日常言语中最常用的动词之一。本文借用词化模式观点和语义成分分析法,着重讨论了英汉"喊叫"类动词的语义核心、语义成分和词化模式。研究发现,英汉"喊叫"类动词的语义成分既存在共性,也存在个性,核心语义成分决定同义词的语义场归属,外围语义区分他们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英汉语中存在大量"走"类动词,本文借用词化模式观点和语义成分分析法来探讨英汉"走"类动词的语义核心,语义成分,语义容量和词化偏爱,发现这两种语言中的"走"类动词既有语义共性,又有语义个性,表现出不同的语义成分、语义容量和词化偏爱。  相似文献   

7.
Talmy所创建的宏事件词化模式类型学跟生成语义学有一定渊源,但其理论比生成语义学的词汇解构更强调事件概念结构整体的构造和凸显模式,并强调不同语言表达相同概念结构时形态句法上的系统差异。而以词项特征为核心关注点的运动事件词化模式研究,偏离了上述传统,分析结果存在偏差。判定一种语言是哪种构架类型,不能仅靠表达运动事件的句法结构的核心动词的类型,而应关注表达路径的句法成分的句法地位、语义划分精度和结构复杂度。由此可知,现代汉语路径动词作核心动词的动趋式并非现代汉语不属于典型附语构架语言的证据,指示性和非指示性路径动词共现的确是现代汉语凸显的语言类型学特征,特别是两类路径动词都作附语的情况,仅在少数附语构架语言中存在。  相似文献   

8.
根据Talmy的运动事件词汇化模式理论,英汉语言同属方式语言。实际上,英语的方式动词远远多于汉语。英文绘本中大量使用语义内涵丰富的方式动词,既生动有趣又简洁凝练,符合儿童读者的阅读和认知需求。在绘本译介过程中,由于汉语方式动词的缺失,译者必然会遇到诸多翻译难题,这就需要根据英汉词汇化特点和儿童读者的认知特点,选择适当的绘本方式动词。  相似文献   

9.
文章通过对比《庄子.内篇.逍遥游》三个英译本译文若干不同之处,分析其采用的不同翻译方法,指出典籍汉英翻译应重视场景还原、运动事件再词汇化、融合译法、弥补文化空缺等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0.
本文采用词化理论和语义成分分析法,着重讨论了英汉"听"类行为动词的语义成分和词化模式。研究发现,英汉"听"类行为动词在语义成分和词化模式上既有共性又有个性,该类动词的核心语义均为"听",而区分语义则为方式、目的等;英汉"听"类动词的词化模式均可归结为"动作+X(方式、目的、态度)"。  相似文献   

11.
方言词汇是作家们刻画人物形象、还原原文语境和增强作品真实性的重要手段。作为土生土长的山东高密作家,莫言能够娴熟地运用当地方言。其作品《红高粱》通过方言词赋予小说生动的人物形象和丰富的文化特色。译者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在正确理解方言词汇的基础上,采用多种翻译策略,力求再现原文方言词汇的语言效果。基于此,通过实例分析,探讨葛浩文《红高粱》译本中方言词汇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2.
轻动词理论的研究发现,动词的词汇化过程中,轻动词和主要动词的组并等一系列语法过程可能在词汇层面隐性地进行,也可能在句法层面显性地进行。不同层面的词汇化过程造成了英语动词put和汉语“放”对主语等成分的要求宽松不同。汉英之间的这种差异,是由于英语中的轻动词是形态性成分,而汉语的轻动词则是属于语义性成分造成的。  相似文献   

13.
"词化"这一术语集动态演变过程与静态演化结果于一身.借用词化理论和语义成分分析法,本文着重讨论了荚汉"哭"类动词的语义成分及词化偏好.研究有以下三点发现:一是英汉"哭"类动词享有共同的语义成分组合模式,即"核心意义+方式+原因+口型+持续时间",但内部语义容量及词语感情色彩有差异;二是英汉"哭"类动词词化偏好不同;三是词化过程伴随着语义成分的增加,消减、合并及词性的转移.  相似文献   

14.
现代汉语运动事件的词汇化模式是一个倍受争议的话题,相关的研究很多,但多为非实证的推论,少有研究探讨不同类型的汉语运动事件的特点。基于此,有必要采用实证的方法,探讨汉语自我运动类和致使运动类运动事件的词汇化模式。文章研究发现,与英语和西班牙语相比,汉语在自我运动类和致使运动类运动事件表达上均表现出特有的个性。结果表明,汉语最好能归属于"均势框架语言"类别。  相似文献   

15.
被称为“乡土寻梦者”的沈从文,其乡土小说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和文化情怀。1929年所作的小说《萧萧》被享有崇高声誉的翻译家戴乃迭(Gladys Yang)译为英文。本文从汉英两种文字间的四种语义关系的角度,以《萧萧》的戴译本对原文一些词语的英译为例子,探讨汉英两种语言在词汇层面上的差异,以及翻译的对策,旨在帮助初译者们在汉英翻译过程中寻求和采取恰当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英汉语中存在大量的“笑”类动词。文章采用词化理论和语义成分分析法,着重探讨了英汉“笑”类动词的语义成分和词化模式。研究发现核心语义成分决定这些动词的语义场归属,外围语义成分用来区分它们之间的差异。英汉“笑”类动词在语义成分和词化模式上既存在普遍性,又存在特殊性,这类动词的词化模式可概括为“动作 方式 (情态) 原因(目的)”,但具体词语的词化模式存在各自的特征。  相似文献   

17.
许多语言学家和心理学家认为,运动在人类的思维中具有特殊的作用,研究运动对于揭示语言的本质和人类认知的奥秘都有重要的意义。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语言学家自然会期望所有语言都有表达运动的方式,都有描写各种不同运动的方式。心理学家Miller和Johnson-Laird(1976:527)认为,运动动词是"所有动词中最具动词特征的词",是"动词中最纯、最典型的词"。这种观点的逻辑延伸就是今天所说的"方位主义"。方位主义假设,运动为其他更抽象的认知域提供了认知框架,是研究其他认知域的基础。因此,研究运动、运动动词、运动的表达方式都具有特殊的意义。本文将首先论述运动及运动的结构,然后根据B. Levin对运动动词的划分,基于运动事件框架,探讨不同类型运动动词的语义、语用、认知特征以及运动事件的词汇化与概念化。  相似文献   

18.
世界诸多语言存在作格交替现象。多数研究认为呈现该现象的动词为施事不特定的使役类动词,然而汉语和日语中施事特定的活动类动词亦呈现该现象。关于其原因,前人多从动词的体貌结构进行分析,然而可交替动词的体貌结构并不完全相同。基于词汇语义学的事件结构理论,以“方式”“结果”语义要素为准可以对汉语和日语的动词词汇化模式进行统一分类,进而可以对两种语言活动类动词作格交替的语义机制做统一解释。  相似文献   

19.
运动动词是所有英语动词中最具动词特征的词.对运动动词的研究有利于揭示语言的本质和人类认知奥秘.本文基于Talmy提出的运动事件框架及词汇化模式类型学理论,探讨英语和汉语中运动动词和路径运动动词的共性和差异.  相似文献   

20.
采用语料库研究方法,借鉴Baker单语类比研究模式,从语言层面对刘宇昆和葛浩文的翻译风格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在词汇层面,二者在词汇多样性方面极其相似,但前者偏好长难词汇,书面语体特征明显;在句子层面,二者叙述结构相似,但相比葛浩文,刘宇昆少用复合结构,句长较短,表达趋向于简洁化。另外,STTR在英语翻译文本中存在一定的共性特征,不足以明显区分不同译者风格。研究为今后的译者风格探究和中国文学作品"走出去"战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