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小行星是太阳系内类似行星环绕太阳运动,但体积和质量比行星小得多的天体。在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就有一个小行星密集分布的区域,被称为小行星带。自从1801年1月1日意大利天文学家皮亚齐发现第一颗小行星——谷神星(现已被升级为矮行星),人类已经在那里观测到十几万颗小行星。小行星尤其是近地小行星非常值得人们关注,它们不仅折射太阳系的过往,也关系到人类的未来。迄今已有多个探测器对小行星进行了探测,最近的一个是2016年9月启程的。  相似文献   

2.
资讯     
正太阳系首位外来"移民"被确认一项最新研究显示,在木星轨道附近的一颗逆行小行星不是太阳系"土著",而是来自星际空间的"移民",它在太阳系形成初期就来此定居。这是人们首次在太阳系中发现永久驻留的外来天体。这颗小行星编号为2015 BZ509,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与木星轨道非常接近,但运动方向与太阳系绝大多数行星和小行星相反。根据目前的太阳系形成理论,行星和小行星由早期太阳周围的尘埃盘凝聚而成,因此  相似文献   

3.
正一个天文学家小组近日宣布,他们发现了太阳系中迄今观测到的最遥远天体,并称其为"遥远",临时编号为2018 VG18。这颗天体与太阳的距离约120个天文单位(日地距离为1个天文单位),它也是迄今观测到的第一颗与太阳距离超过100个天文单位的太阳系天体。相比之下,观测距离排第二远的阋神星被发现时与太阳距离约96个天文  相似文献   

4.
太阳系大奖     
太阳系中最热的行星是哪一颗?磁场最强的行星是哪一颗?四季变化最激烈的行星是哪一颗?包含地球在内的太阳系九大行星,如果像这样彼此竞争,优胜者究竟会是谁呢?体型奖行星如果以半径大小彼此竞争,赤道半径约71000千米的木星将是优胜者,我们的地球(赤道半径约6300千米)居第5名,仅为木星大约1/60的冥王星(赤道半径约1100千米)则居最后一名。像这样以实际的数值比较行星,大家可能还无法体会。因此我们将地球视作直径1厘米的“弹珠”,继续比较。以这个尺度来说,最大的木星为“铅球”,居第2名的土星为“垒球”,居第3名的天王星与居第4名的海王星约…  相似文献   

5.
正法国和巴西科学家利用超级计算机,对位于木星和海王星之间的半人马小行星的运动轨道进行了精确模拟,发现有19颗小行星在加入太阳系之前是围绕其他恒星运行的。这表明星际天体在太阳系中可能比我们想象得更为普遍。迄今,科学家在太阳  相似文献   

6.
<正>"无星区"的星2014年,太阳系又多了一颗身份不明的奇怪天体,它目前还没有正式的名字,只有个临时代号——2012VP113。不过你也可以叫它"拜登"或者"副总统"(VP便是副总统的缩写),因为首次观察到它的时候,美国的副总统正是乔治·拜登,所以发现它的天文学家就给它起了这么个绰号。要说它是一颗身份不明的奇怪天体,首先要介绍一下这颗身天体所处位置的一些基本情况。我们知道,在太阳系八大行星之外是柯伊伯带。柯伊伯带距离太阳30天文单位到50天文单位之间(1个天文单位等于地球到太阳的平均距离,海王星离太阳30  相似文献   

7.
正4月25日,浩瀚宇宙星空中又一颗小行星被刻上中国人的名字: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总医院副院长黎介寿院士,从南京军区司令员蔡英挺、政委郑卫平以及中国科学院领导手中接过小行星命名证书、照片和纪念铜匾,正式获得永久性小行星命名。今年年初,国际小行星中心发布公告,经中国科学院推荐并报该中心批准,由紫金山天文台2007年3月发现的国际编号为(192178)小行星,被命名为"黎介寿星",并刊入《国际小行星历表》,成为永久星名,为世界各国所公认。"黎介寿星"位于狮子星座,距离地球约2.21亿公里,沿着一个偏心率为0.168的椭圆轨道绕日运行,它的轨道半长径为2.60天文单位,即3.9亿公里,属于永远在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运行的主带小行星。该星平均每日以160万公里的速度,在轨道上奔腾前进,绕太阳  相似文献   

8.
《金秋科苑》2013,(7):70-73
科学家做出一项估计,约有50万颗小行星正在我们的太阳系中飞行。太空中有如此多的物体飞行,难怪我们太阳系的行星和月亮布满了陨石坑。我们知道地球拥有小行星撞击留下的痕迹,地球上的一些陨石坑测量有数百万年甚至数十亿年的历史。这些撞击无疑已经改变了我们地球的进化和地质轨迹。  相似文献   

9.
我们的地球经常被小行星们骚扰,那是因为在距离地球较近的地方,在火星和木星之间存在几十万颗小行星组成的小行星带。后来我们还发现,在太阳系的外缘也有千万颗小行星组成的小行星带。这些小行星带是如何形成的?别的地方是否还有小行星带?科学家们推测小行星带绝对不是太阳系的专利,它们在宇宙的其他角落也存在。  相似文献   

10.
与星星同名     
<正>前段时间,两颗小行星的命名引起了公众关注。一颗叫"林元培星",以著名桥梁设计专家林元培院士命名;另一颗叫"姚贝娜星",以英年早逝的歌手姚贝娜命名。遥望星空,若有一颗行星以自己的名字来命名,何等气派。那么,如何才能与星星同名?Step 1:寻找小行星小行星是太阳系中像行星那样环绕太阳运动,但体积和质量比行星小得多的天体。小行星的形状很不规则,有的像土豆,有的像石板。可将它们看作一块块岩石,而非星球。  相似文献   

11.
2001年11月19日凌晨,在天文史上赫赫有名的狮子座流星雨如期而至,每小时几千颗甚至上万颗流星划过夜空。目睹这一奇观的人们也许要问,流星雨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呢?我们知道,在太阳系中,除了九大行星和它们的卫星之外,还有彗星、小行星以及一些更小的天体,在围绕太阳公转。彗星的主要部分是低温物质结成的空间“冰雪球”,在接近太阳的时候,由于太阳辐射的作用,“冰雪球”可能部分地升华或瓦解、碎裂,变成成群结队的小块物质,但仍然在原来彗星所在的椭圆轨道上运行。如果小行星或彗星的运行轨道和地球绕日公转的轨道相交,它们就有可能以每秒几十公里的速度闯入地球大气层。由于与地球大气发生剧烈摩擦,其巨大的  相似文献   

12.
第四章迎宾方案太空中的远地轨道上,缓缓运行着各国联合建设的空间站“光明”号,现有来自世界各地的27名科学家在上面工作。I·吉野秀城是东盟科学院院士,专门研究行星学。这次到空间站来,他主要是想对太阳系边缘的柯伊伯带作更深刻的观察,以便进一步发现太阳系边缘的行星。迄今为止,天文学家们经过不懈地探索,已经在这个区域内发现了1000多颗体积较大的小行星。其中包括塞德娜——一颗直径2000公里的小星体。20世纪末以来,200年过去了,科学家们一直在不断地发现柯伊伯带中存在的小行星,且坚信那里还有更多尚未发现的与冥王星体积相当甚至…  相似文献   

13.
小行星是太阳系中体积比八大行星小、形状不太规则的天体,它们大多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的小行星带里,数量成千上万。人们每发现一颗小行星,先给它一个小行星编号,然后对它进行命名。在小行星命名的早期,  相似文献   

14.
除了体型很大的行星和它们的卫星外,太阳系中还游荡着大量的小行星,大部分小行星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的轨道上,那里又被称为小行星带。  相似文献   

15.
<正>在经历1542天的漫漫太空之旅后,日本小行星探测器隼鸟2号终于在2月22日首次短暂登陆距离地球约3.4亿公里的小行星"龙宫",完成预定任务。人们期待它能在2020年年底将小行星样本带回地球,帮助解答太阳系形成和生命起源等谜题。隼鸟2号由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等单位合作研发,重约600千克,搭载  相似文献   

16.
<正>那只是一个模糊的小点,它从容不迫地划过天空,看起来根本无足轻重,但山顶上的望远镜看到了它。每年,巡天望远镜会发现几千颗小行星,但这一颗似乎非同寻常,望远镜上的软件决定发一个文件通知几位天文学家,这种消息决不是那些人愿意收到的。这颗小行星正运行在一个将与地球发生碰撞的轨道上,3天以后它就会到来。  相似文献   

17.
宇宙中有六百兆颗星球,几千个银河系。银河中除了星团、黑洞之外,还存在一种非常奇特的物质,这种物质叫做光子带,它们大约在1961年时被科学家发现。光子带的形状犹如人们日常所吃的甜甜圈,其中心和太阳轨道重叠,半径和太阳公转半径相同,但其平面却和太阳公转平面垂直,也就是说太阳系每公转半圈就会遇到一次光子带,要通过整个光子带需要两千年的时间。上次太阳系离开光子带是十万年前,如今已过了十万年,也就是说我们又要进入光子带。  相似文献   

18.
云帆 《百科知识》2001,(6):19-20
木星轨道上的两群小行星1906年,德国天文学家马克思·沃尔夫发现了另一颗奇异的小行星,这颗小行星后来被命名为阿基里斯。阿基里斯的轨道与木星相同,因此,它也不在通常所说的小行星带里。最奇妙的是,从太阳看去,阿基里斯恰好在木星之前60度左右,它跟木星若即若离,在60度左右的位置上来回摆动,却不与木星贴近。它的绕日运动周期与木星很相近。在一般人看来,一颗小行星与木星在同一轨道上绕太阳旋  相似文献   

19.
正近日,太阳系家族又添新面孔。美国科学家在太阳系内冥王星以外的地区,发现了一颗新的矮行星2014UZ224。美国小行星中心证实了它的存在,它有望成为太阳系的第7颗矮行星。科学家还推测,太阳系可能有数十颗,甚至超过100颗矮行星尚未被发现。1.阋神星2005年7月29日,美国天文学家迈克尔·布朗宣布,他的团队在太阳系柯伊伯带发现了一个新天体2003UB313,暂起名为齐娜星。2006年9月15日,国际天文  相似文献   

20.
彗星群     
让·亨德里克·奥尔特(1900~1992年)根据彗星围绕太阳运行的周期,天文学家将其分为两大类:周期在200年以上的长周期彗星和周期在200年以下的短周期彗星。按理说,由于行星的干扰作用,彗星应该均衡分布,周期长短不一。然而,丹麦天文学家让·亨德里克·奥尔特却发现,周期超过100万年的彗星在数量上占有明显优势。1950年,他指出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包围着太阳系的巨大的球状云团。该云团以太阳为中心的延伸半径达到10000~100000个天文单位(一个天文单位等于地球和太阳之间的平衡距离,星体和太阳之间的最近距离为270000个天文单位)。根据他的计算,云团中的彗星数目大约为1000亿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