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堂好的语文课必须具备以下两点:一是必须有若干个颇具价值的问题串连过程,同时问题要体现出文本的思路、教者的教路、学生的学路;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在质疑、释疑的过程中不断提升思维能力,即“思维能力的问题化”。然而教学过程中,教师却时常遇到这样的现象:学生有疑不知问,欲问不知述,只冒烟不发火,严重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率。为此,笔者就如何应用“问题教学法”作点探索。  相似文献   

2.
王剑平 《现代语文》2004,(12):29-30
传统的语文教学经常运用"串问式"教学法--一节课漫无目标,问这问那,一问到底.其具体表现为:一问作者是谁,二问段落怎样划分,三问中心思想是什么,四问表现手法有哪些等等,问得茫无边际,问得无穷无尽.由于问题提得过于烦琐、零碎,湮没了主问题,把语文课上成了"满堂问"的课.曾听一位教师教朱自清的<春>,老师开始讲解课文了,问道:第一个"盼望着"是什么意思呢?那么第二个"盼望着"又是什么意思呢?"东风来了"是什么意思?"春天的脚步近了"又是什么意思?这样提问岂不是文章有多少句话就可以提多少个问题吗?而在这些问题中,有许多是明知故问,问倒了学生的学习胃口,问走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3.
语文课堂上普遍存在这样一种现象:讲台上教师费尽心思去讲,讲台下学生却沉闷不语,甚至恹恹欲睡.学生的困惑是:不知该学什么、怎么学,考试跟着感觉走,分数完全凭运气.怎样才能改变语文教学的这种"疲软"状态呢?我认为语文教师应改变教学观念,把学习的自主权交到学生手里.当下各类教辅资料可谓铺天盖地,什么"教材全解""课文诠释"等,这些教辅资料对课文的涵盖可谓全面,此时的语文教师如果还按老套路走势必会引起学生的反感,调动不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习."由此可见,教学过程是教师"教"学生怎样去"学"的过程.因此,根据日常教学中出现的情况,我设计了教学"三步法".  相似文献   

4.
"还教于师",是美国学者罗宾·巴罗在《还教于师:课程批判导论》(1984)一书中提出的口号.这个口号似乎有点怪.因为只要走进学校,走进课堂,都能见到教师在"教",见到教师"满堂讲",或"满堂问",学生"满堂听",或被动地答,难道成千上万教师不是几乎每天都在"教"么?有什么"教"可还?相反,我们有感于教师"教"得太多,学生"学"得太累,所得甚少,倒是呼吁教师把"学"还给学生,而"还教于师"又从何说起呢?  相似文献   

5.
赵凯华教授在他的一篇文章中写到:"在我国,有一种普遍的提法:作为一名好教师,应当‘课堂上解决问题,把所教的内容都讲透',不给学生课后留下疑难,让学生课后提不出问题".他指出,这样不但不会取得好的教学效果,而且会阻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所以,在物理教学中,要及时恰当地在时间、空间上留下一块"空白",让学生内化所学知识.  相似文献   

6.
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教师要给学生真正的空间,做到:一是让给主角.学生是阅读教学的主体,教师的任务是在学生遇到困难和问题时给予适时的点拨、指导,问题主要还是让学生自己去探讨、解决,教师只是在学生"学"的过程中起"推"、"促"、"激"、"导"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一教师教<半夜鸡叫>一课"玉宝正在纳闷,只见那人直奔牛圈走来"一句时,学生问:"那人到底是奔来,还是走来的?""是走来的."教师不耐烦地回答.学生还想要问什么,却被教师不快的神情给堵回去了.  相似文献   

8.
一篇课文是一个包含诸多因素的复合系统,涉及方方面面.在实际教学中,有很多教师在确定课文教学内容或者说在确定一篇课文究竟应该"教什么"的时候往往感到很茫然,要么什么都教,要么任意为之,想教什么就教什么.究其实质,这是受传统教学论"教师中心"和"教材中心"理论影响的结果.教师在确定课文"教什么"的时候"目中无人",很少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更没有根据学生学习课文的规律来展开课文教学内容的设计.因此,要解决确定课文"教什么"的问题,必须以科学的教学理论为依据.  相似文献   

9.
布点教学法是以学生的知与不知互动为背景的教学方法.布点教学法有其特有的"四步操作"(感知激图、布点优图、分层填图、反思评图).结合课例介绍:在布点教学法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组织、引导、促进学生问题图运动的独特的教学过程--"四步操作".  相似文献   

10.
<正>总怀念儿时的语文课堂,小手高高举起,畅所欲言,欢声笑语中,一节课就结束了。然后,期盼着下节语文课的到来。不知何时起,我们的课堂沉寂了下来,尤其是文言课堂,更是"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我想,文言文教学究竟该教什么,怎么教,才能让学生真正的动起来,应该是每一个一线语文教师都应该思考的问题。首先,要训练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让学生学会动脑。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认为高阶思维能力主要指问  相似文献   

11.
教学质量是衡量学校工作的基本指标,而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教师教学生涯中一项重点工作,学生知识的获得,思维能力的培养,主要体现在教师与学生的课堂教、学过程中.  相似文献   

12.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钱梦龙老师的"三主"教学、胡明道老师的学长式教学,都体现出对学生提问的关注.在钱老师<导读的艺术>一书中,有许多体现学生提问的教学课例,尤以其<故乡>教学为最[1].钱老师在教学中,采取先"问"后教,教基于"问"的教学形态,先确定七个"提问视角",沿着这些铺垫,学生提了600多个问题.课堂上,钱老师按这七个视角依次对学生的提问进行归类解决.整堂课以学生的"问题"为线,以教师的"管理"为纲,以师生的相互"解问"为面.课堂中,问题从学生中来,又回到学生中去,教师就如一个"提问管理员",学生的"提问"被有效地进行"管理",然后得到合理的解决,其中"管理"的效度,决定了"解决"的质量,决定了教学的效能.  相似文献   

13.
高中物理"问题解决"教学过程的效益,受到学生思维障碍的影响,而教师在"问题解决"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认识误区.提高高中物理"问题解决"教学效益的途径,一是全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二是加强对学生认知过程的指导,三是构建问题解决的整体结构.  相似文献   

14.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语文能力作为人的一种基本素质,已越来越引起学生、教师乃至整个社会的重视,而当今的语文教学改革更是成了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笔者从事语文教学二十多年,在语文教学改革实践中认识到,在语文教学中,"以问带教"、"以教促问"是一种很值得提倡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5.
阅读教学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它是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应该是平等的对话角色.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已经完全被淘汰,但取而代之的是"满堂问",教师一个问题接一个问题,美其名曰"对话教学".其实教师所提的都是一些零散的、没有系统的、价值不大的问题,对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语文素养作用并不明显.在这样的形势下,"话题教学"应运而生.所谓"话题教学",并不是指问题教学,而是指以一个话题为生发点,以文本为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深入阅读、开展活动的一种教学方式,因此话题的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6.
目前,在学校的课堂教学中,单向的由教师向学生传播知识的这种"注入式"的教学模式仍明显存在.这种模式认为教师讲授是教学过程的核心,它将学生的学习过程看成被动的"他组织"而不是主动的"自组织";它把学习过程看成是信息量的积累过程,而不是质的"建构"过程,明显违反了"教是为了发展"、"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这些教学的规律、针对"单向一注入式"教学的种种问题,,有必要构建"交流一互动"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7.
朱熹说得好:"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却坚信:"问师那得生青睐?为有自身魅力在。"教师教其一生,均应倾其全力,打造人格魅力,方能博得学生的青睐。一、崇高的品德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与学生长期的朝夕相处中,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堪为学生的楷模。所以,教师应该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博学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在教书育人过程中,必须做到"四正":  相似文献   

18.
新课程倡导学生自主思维、探究,转变教育教学方式,让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求知.我校虽然还未进入"新课程",但老师们已用实际行动推动改革,大胆尝试着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学生先学(自主探究)到教师后教(点拨)",教学过程分为"读(学生预习)--议(学生讨论)--问(学生设计问题)--导(教师点拨)--练(学生训练强化)"五个环节,简称"先学后教".希望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探究性,有效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  相似文献   

19.
"思维从问题开始",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因此,教师在教授知识的过程中能够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很重要. "善问"是一门教学艺术,是教师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动力,是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能力的基本途径,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20.
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一个复杂的不断认识的过程.可以这样说:学生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教师的指导是学生发展的路标和拐棍,影响着学生的发展,教师教是为了等牲能够自己独立学习.虽然"拐棍"永远不是"腿",但它却可以永远地帮助学生行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