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林冲棒打洪教头》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课文,主要写林冲遭刺配来到"小旋风"柴进庄上,被洪教头所逼与之比武,几招之内打败洪教头,使之羞惭而去的故事。在教学中,教师常聚焦主要人物,抓住动作、语言,把握人物形象。在赞同之余,有一些建议,如鲠在喉,不吐不快。一、人物无关主与次,存在自有作为处《林冲棒打洪教头》涉及三个人物,林冲、洪教头、柴进,在教学中教师往往注重林冲、洪教头两个人物的分析,而对  相似文献   

2.
<正>"说",《说文解字》曰:"释也。"所以,才会有这样的说法,"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才会有鲁迅先生对《红楼梦》的评价:"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可见,因说话之人立场不同、视角不一,对同一人物、同一事件、同一本书,才会产生出各种不同的观点、说法  相似文献   

3.
《小学教学设计》是我非常喜爱的教学刊物之一,每当一本到手后,总会迫不及待地阅读,顺便也和"上榜"的老师比比,找找自己的差距。在阅读2012年第11期花宏老师撰写的《〈林冲棒打洪教头〉(第二课时)教学》后,受益匪浅,却总有个疑惑如鲠在喉,那就是第38页的这段话:在体会林冲谦卑忍让的基础上,结合前面的背景资料,"不敢,不敢"似乎是这篇课文中林冲的心声:……鲁智深几次邀请林冲上梁山造反,林冲虽然心中对朝廷充满了不满,他还是说"不敢,不敢";今天,一个名声不响的洪教头,公然挑衅自己,他  相似文献   

4.
司保峰 《当代学生》2014,(12):12-14
即使你没读过《水浒传》,但林冲可能也还是一个你耳熟能详的人物。很多省、市的语文教材都收录了《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这一有关林冲的章节。"林冲根本不是什么英雄。恰恰相反,他是懦夫、狗熊。""林冲这个人极其凶狠、残忍、血腥,有暴力倾向,甚至缺乏人性。"有的同学如此评价林冲,你能认同吗?  相似文献   

5.
有人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教学也是这样,不同老师不同的背景、不同的阅历,对文本的解读也就不同,教学方法也会存在很大的差异。下面对小学语文经典课文《落花生》三种不同的教学方法,谈一下个人的认识和思考。  相似文献   

6.
高中语文第四册《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文末写林冲杀人后,“提了枪,便出庙门投东去”。据笔者所知,不少人将“投东”理解成暗指林冲上梁山。 诸多教学参考用书,对该文故事情节结局的分析,都这样写道:林冲“毅然杀了仇人,投奔梁山,走上了反抗的道路”。(见西苑出版社出版的《素质教育新教案》、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等专业学校各科专业通用语文上册<教学参考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学参考书》)。这种说法,为“投东”是暗指林冲上梁山的观点提供了依据。 “投东”不是暗指林冲上梁山。 文中有三处谈到“投东”,此处  相似文献   

7.
有人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教学也是这样,不同老师不同的背景、不同的阅历,对文本的解读也就不同,教学方法也会存在很大的差异。下面对小学语文经典课文《落花生》三种不同的教学方法,谈一下个人的认识和思考。[教法一]  相似文献   

8.
<正>《林冲棒打洪教头》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也是经典小说《水浒传》中的一个精彩故事。故事以林冲棒打洪教头为线索,揭示林冲充满矛盾的性格。"棒打"是课文的题眼,教学中我带领学生一步步深入林冲的内心,挖掘林冲性格的矛盾点,体会这个复杂的人物的形象,解读自己内心的好汉。一、引发冲突,设置话题语文阅读课是一个三方对话的交流场,教师和学生以文本为载体,展开思维碰撞,这个过程需要设置一个话题,  相似文献   

9.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是高中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目,现为《必修5》的教学内容。在这课教学中,对林冲人物形象的分析是一个教学重点。我在进行这课教学时,将电视剧《水浒传》的相关视频带进了课堂。最初的设想是,让学生比较原著和改编后的电视剧在情节设置上的不同,进而加深学生对故事情节的印象,并最终在此基础上,完成对林冲形象的分析。在教学中,我安排  相似文献   

10.
《林冲棒打洪教头》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也是经典小说《水浒传》中的一个精彩故事.故事以林冲棒打洪教头为线索,揭示林冲充满矛盾的性格.“棒打”是课文的题眼,教学中我带领学生一步步深入林冲的内心,挖掘林冲性格的矛盾点,体会这个复杂的人物的形象,解读自己内心的好汉.  相似文献   

11.
高中语文必修本第四册《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文末写林冲杀人后,“提了枪,便出庙门投东去”。据笔者所知,不少人将“投东”理解成暗指林冲上梁山。诸多教学参考用书,对该文故事情节结局的分析,都这样写道:林冲“毅然杀了仇人,投奔梁山,走上了反抗的道路”。(见①西苑出版社出版的《素质教育新教案》;②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等专业学校各科专业通用语文上册〈教学参考用书〉》;③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学参考书》。)这种说法,为“投东”是暗指林冲上梁山的观点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
前一段时间,学校举行"课堂艺术评比"活动,其中有两位教师执教的两个教学环节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在讲授林冲性格特点时,有一位教师是这样来进行教学的:师:我们读了这篇课文,你感觉林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生:林冲是一个武艺高强的人。生:林冲是一个懂得忍让的人。生:林冲是一个谦虚的人。  相似文献   

13.
<正>《林冲棒打洪教头》节选自名著《水浒传》,文章语言明快洗练,叙事写人,寥寥几笔,绘声绘色,神形毕肖。特别是生动地刻画了林冲武艺高强、谦逊忍让的英雄形象和洪教头自以为是、跋扈嚣张的个性特点。正如明末清初的金圣叹所评":水浒所叙一百零八人,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  相似文献   

14.
我国四大古典名著的部分内容已先后进入不同版本的语文教材中,在小学阶段就有《草船借箭》《"凤辣子"初见林黛玉》《景阳冈》《猴王出世》《三顾茅庐》《林冲棒打洪教头》《孙悟空三借芭蕉扇》《三打白骨精》等。选编方式基本分两种:一是未经任何改动,直接被节选采纳;一是改编本,将古典名著的文字改  相似文献   

15.
林冲在《水浒传》中是一个非常出彩的人物,但其形象却不见于《三十六赞》,不见于盛演水浒戏的杂剧传奇,就连《大宋宣和遗事》也只将其作为配角几笔带过,直到《水浒传》的成书,林冲饱满的文学形象得以定型。林冲本事少见于史,小说《水浒传》中林冲形象的塑造实际上借鉴了宋代爱国文人林冲之及其侄事迹,三人本事见于《宋史》列传。林冲由历史原型到小说中的反抗者典型形象,与全书"乱自上作,官逼民反"的主题相辅相成,并且小说中林冲性格的变化也具有深刻的阶段性与渐进性。  相似文献   

16.
循序渐进是教学的一项重要原则,初中习作训练的序究竟是什么?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一千个语文教师,就有一千个习作训练的序。在教学中,采用三部曲对学生进行习作训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理念,也体现了新课标、新教材的精神和要求。  相似文献   

17.
一曲《天时·地利·人和》,将山西省歌舞剧院民族乐团2013音乐季的帷幕再次拉开。美好的寓意让人心领神会,民乐团的发展建设不也正赶上了天时地利与人和的文艺繁荣发展的大好时期了嘛!西谚说"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毛主席说:"不看完《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这三部小说,不能算中国人。"今天,当我们走进剧场欣赏"古韵音梦"四大名著民族交响音乐会,即  相似文献   

18.
在江苏省2007年“教海探航·一品梅”杯征文颁奖大会上,我作为获奖青年教师执教了《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课前.我做了充分的准备,凭借自己对《水浒》的喜爱。对林冲这个人物的喜爱,结合自己阅读《水浒》的感受,设计了在名著背景下解读人物的教学思路.立足文本,借助名著,在学生心中建构起林冲的独特形象,激发他们探究林冲、探究《水浒》人物的兴趣。将孩子引到名著的阅读中去。  相似文献   

19.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是《水浒传》塑造林冲形象的关键回目.此回中,林冲的形象开始从"忍耐"向"反抗"转型.究其背里因缘,颇多论者将其归聚于陆虞候等人对林冲连环而颇为险恶的迫害.此说固然无碍,但细味文本,笔者发现,在林冲性格的逆转过程中,酒家李小二亦饰演着重要角色.为便于周全与申论,本文先从李小二的心理说起.  相似文献   

20.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林冲棒打洪教头》是根据我国的古典小说《水浒传》中第八回《柴进门招天下客林冲棒打洪教头》部分章节改编而成。全文语言明快、洗练,叙事写人,寥寥几笔,绘声绘色,神形逼肖。作者采用“背面铺粉法”,泼墨如雨地描写洪教头的言行,反衬出林冲武艺高强、忠直淳朴的英雄形象。于永正、孙双金、窦桂梅三位名师依据小说的文体特征,抓关键句段品悟林冲性格特点。同样的文本,不同的师生,解读出不一样的林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