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课堂教学的心理构成,主要来自师生双方,由于一般情况下教学双方都不处于绝对的最佳状态,因此,课堂教学除了要尊重学生的认识和发展的规律外,还要创造课堂教学心理结构的相对最优化。具体地说,可以概括为十二个字:“寓教于趣”、“寓趣于理”、“寓理于用”。“寓教于趣”实际上是强化学生心理动力因素中的主导因素,激发认识兴趣的问题。“寓趣于理”实际上是揭露宏观现象的微观本质和规律的问题,通过它巩固认识兴  相似文献   

2.
郑观应是中国近代早期维新派的杰出代表之一。其“商战”思想更是响彻一时,影响着一个时代。但“商战”思想毕竟不是空中楼阁,它必须有着自己的发展轨迹。我们逆源而上,便发现了其早期的“寓兵于商”思想。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随着全社会对学校德育重要性认识的不断提高以及学校德育理论研究的逐渐深化,人们开始认识到学校德育的另一些特点,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学校德育的寓它性。在本文,我们对学校德育寓它性的含义及其启示作一简单的分析和探讨。一、学校德育寓它性的含义及其表现在现代汉语中,“寓”有“寄托”的意思,同时还包含了隐含、隐喻和渗透。学校德育的寓它性是指学校德育的实施除了通过其独自完整的体系(如政治课、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和学校里专门组织的德育活动等)外,它还可以通过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其他活动来进行,并通过这些活动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4.
高中语文课本第四册(必修)第二十二课《送东阳马生序》中有一句“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我认为它的断句不妥。“逆旅”是旅店的意思,“逆旅主人”是旅店主人。“寓逆旅主人”这句话本身就有问题。课文注解释译为“寄居在旅店主人那里”,和“住在旅店里”无异,反而显得累赘。由此看来,“寓逆旅主人”实在不如断作“寓逆旅”。再看“日再食”,意思是“每天给我吃两顿饭”。语文课本上对全句译文是“寄居在旅店主人那里,每天给我吃两顿饭”。那么到底是谁每天给“我”吃两顿饭呢?是旅店每天只开两顿饭,还是主人每天给贫困的作者吃  相似文献   

5.
课堂是师生演绎精彩的舞台,孩子是这场戏的主角。让他们在聪明中“偷懒”,其实质是寓机智于“偷懒”之中,是寓勤奋于“偷懒”之中,是寓乐趣于“偷懒”之中!  相似文献   

6.
从高职管理专业的知识和技能的特点出发,分析了应用体验式教学法的必要性,充分地阐述了寓教于“乐”、寓教于“演”、寓教于“练”和寓教于“行”的体验式教学的实施方法。  相似文献   

7.
寓德育于历史,是历史德育的一大特点和规律。那么,如何寓德育于历史呢?这也是广大历史教育工作者多年来认真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1994年全国高考历史试题,是一套寓德于史的好试题,值得我们研究。为什么说这套题是一套寓德育于历史的好试题呢了笔者认为主要是它体现了历史德育本身的特点和规律。一、德育知识化宫德育于历史,首先必须以一定的历史知识为载体,即“文以载道”,“交以载德”是也。这个过程就是“德育知识化”。1994年全国高考历史试题,较好地做到了德老知识化。例如:关于“改革”的教育,试题就运用了这样一些历史知识…  相似文献   

8.
“中月公司之所以取名“中月”,意寓“中国的月亮”之意,树立了一定要让“中国的月亮比外国的圆”的宏大企业愿景,立意助力中国基础电子制造业的腾飞。”  相似文献   

9.
孔子针对春秋时期社会大乱,从人本观念出发,构想了以“和为贵”的理想境界,以仁政礼治为主要措施,以净化统治层与广大群众道德素养为核心内容的社会管理模式。这些保存在《论语》中的管理思想,鲜明体现了以人为本、“寓管于教”的思想特色,它是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史上的宝贵遗产,至今仍能给我们以多方面的启迪。  相似文献   

10.
体验式教学法在高职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文章从高职管理专业的知识和技能的特点出发,分析了应用体验式教学法的必要性,充分地阐述了寓教于“乐”、寓教于“演”、寓教于“练”和寓教于“行”的体验式教学的实施方法。  相似文献   

11.
程然 《教育导刊》2011,(9):82-84
“寓身认知”是一门新兴的认知心理学理论,它强调“人的实际认知情形首先是:一个活生生的人的身体(livingbody)在实时(real—time,on—line)环境中的活动”。把这一理论应用之于教育之中,则没有活动就没有学习;没有精细的活动,就没有科学的学习;没有情境化的活动,就没有高效的学习。山东杜郎口中学正是这样做的,他们成功的范例印证了“寓身认知”理论。  相似文献   

12.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它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因此,我在教授“金色的秋天”这一单元时,重点放在了“寻找”上。  相似文献   

13.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它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因此,我在教授“金色的秋天”这一单元时,重点放在了“寻找”上。  相似文献   

14.
“鹊巢鸠占”一词中的“鸠”鸟本是一种道德的化身,它象征着女子安分持家、贞顺柔静、勤勉不懈的道德品质;“鹊巢”本是收获美好爱情的安乐窝,“鹊巢鸠居”寓有夫唱妇随、各得其所、家和事兴之义。  相似文献   

15.
讽寓作为一个翻译学的术语能否运用于中国诗学特别是汉代《诗经》阐释活动中,西方汉学家有着不同看法:或认为中西方诗学话语有着根本的差异,讽寓的概念不能用于中国文学上;或认为讽寓体现了文学语言言此意彼的普遍特征,能够运用于中国文学诗学解释活动中。本文认为,讽寓概念可以运用于中国文学诗学解释活动中,但这种运用不在于它是否符合西方的讽寓批评传统,也不能只从文学语言言此意彼的特征来认识,而在于它符合中国古代以经学为本位,将《诗》道德化、寓意化的诗学传统,同时也涉及到《诗》自身的一些特点,如情感性、历史性的认识与肯定。  相似文献   

16.
我主张“寓教于趣”,我把“寓教于趣”分解为许多条块,课题之板书是其中之一。十多年前,我刚走上语文教学岗位时,就试图在课题板书上搞点名堂。那时,我正好上初二与高一各一个班。初二,我讲《中国石拱桥》,用渐显扩大方式书写课题,先写“桥”,让学生列举所知的  相似文献   

17.
洪焕珍 《山东教育》2004,(14):39-39
幽默是一种艺术,是机智和智慧的产物,它以奇巧的方式“表感受以诚挚,寓深思于嬉笑”。  相似文献   

18.
21世纪以来,通识教育成为我国高校进行教育改革的重要趋势之一。其实,早在20世纪40年代,与美国通识教育思想产生的时间几乎同步,李长之等中国学者就已经开始关注通识教育。经过了三个阶段的思想探索,李长之深刻反思了中国传统“通才教育”与西方现代“专才教育”各自的优劣,最终明确提出了“寓通于专”的教育主张。李长之这一思想对于当今高校的通识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参考与启示,既有助于人们认识通识教育与中国传统人文教育的紧密联系,也有助于开拓“寓通于专”的新型通识教育思路,还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通识教育与“中国文艺复兴”事业之间的紧密关联。  相似文献   

19.
“南浦”是中国古典文学中常用的一个意象。“水”是中国文学一大母题,“南浦”意象的产生与此紧密相关。“南浦”除基于水畔的审美特质外,还被赋予了更多的“人文”与“历史”的内涵。南浦是滋生爱情的圣土,是抒发离愁的处所,“南浦”是时光荏苒、物华不再的象征,游子思妇以“南浦”咏离情别绪,政治家借“南浦”寓隐逸情怀,可见“南浦”意象的探究,对于研究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运用,提高古典文学的鉴赏能力,无疑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读中国现代散文必读《荷塘月色》,它“不事铺张,不事雕琢,意随笔到,笔借目传”(明张岱《跋寓山注二则》),不仅在语言和文体上实现了对古典散文的超越,也在其道德观和审美观上实现了超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