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宰予是孔子的弟子,古人对他的评价毁多于誉。司马迁说他:“予之不仁也”(《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圣览象赞》对他的评语是:“辩以饰诈,言以致文。”现代亦有持此见者。如台湾学者王仲厚在《圣门人物之综合观》一文中就认为,宰予“虽长于言语,然孔子常斥为朽木,为不仁”。宰予的骂名由来已久。然而,作为“朽木”的  相似文献   

2.
张贵英  姚丹 《陕西教育》2009,(2):72-72,74
晏子和孔子都对“和”与“同”进行过论述,孔子承袭了晏子的“和同之辩”的观点,并将其发展为“和而不同”的处世主张。晏子是用以讲君臣之道,而孔子则是确立了一种处理各种社会关系的原则。其实晏子的“和同之辩”已经包括了“和而不同”的主张,孔子只是采取运用了晏子的观点,将其发扬光大之,并在目的和侧重点上与之有一定区别。  相似文献   

3.
“予我衣袖,我必善舞。”记者走进郧县第一中学,就被师生的“阳光”和自信深深感染。这些“善舞”的师生背后,是该校独辟蹊径为师生提供的“衣袖”——展示和发展师生个性的舞台。郧县一中因此同郧阳汉江公路斜拉大桥一样,被每一个郧县人津津乐道。  相似文献   

4.
钱玄同先生当年执教于北大,担任现代汉语教学。学生对音韵“合口呼”、“齐齿呼”的区别颇为费力。钱老没有直接“输灌”,却独具匠心,举了个例子:一位唱戏女艺人,一次整齐的牙齿被磕碰两颗,说话“漏风”。为了保持形象,人家问她做什么的,答曰:“唱大鼓”。从哪里来 ?“绍兴府”。多大年纪 ?“十五”。末字均用“合口呼”口音回答;后来上了假牙,就用“齐齿呼”回答了,“唱大戏”、“城西”、“十七”。学生茅塞顿开、豁然开朗、心领神会。如此一比方,知识迁移,既简单,亦有效。  而现在有些教师,一旦教书育人未达预期目的,…  相似文献   

5.
分析《答司马谏议书》中存在的说理的“漏洞”,可从名实之辩与“术”异“道”同两个角度指出“漏洞”不“漏”,并基于深度学习的理念巧设挑战性任务,设置逻辑性问题,以发展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6.
楚简《老子》甲简一有“绝智弃辩,民利百倍”,释文释“智”通“知”。“智”通“知”,音zhi,动词,“知道、知识”,楚简各篇屡见(仅《老予》三篇用例就多达十九例),但此处并不然。  相似文献   

7.
“辩课”是在说课、评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教学研究形式。“辩课”的倡导者认为,“辩课,就是教师在备课、上课或者说课的基础上,就某一主题或教学的重点、难点和疑点等方面,提出问题,展开辩论,以加深理解,真正促进上课教师与听课教师的共同提高”…。笔者拟结合有关实例阐明“辩课”的特点及其实施途径,期望广大教师认同“辩课”形式。  相似文献   

8.
《阅读与鉴赏》2002,(4):51-51
一是“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就是向他提出矛盾的观点,看他的辨别能力; 二是“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就是同他反复辩论一个问题,看他的辩才和机智应变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墨辩》的核心范畴是“辩”,近、现代学者就“辩”的范畴的研究有成就,也有不足;墨家之“辩”是指对同一对象观点相矛盾的双方所进行的争论,这种争论是有结论的,观点正确、论证与反驳恰当的一方为胜;墨家在对“辩”的定义和说明的过程中所提出的“辩”的基本原则是逻辑学的基本规律,“辩”是探求真理的科学方法,认识“辩”是理解墨家、儒家、道家对辩论所持不同态度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一、含义。尔雅,初不为书名。《大戴礼记·小辩》篇言:“哀公曾问孔子:‘寡人欲学小辩以观于政,其可乎?’孔子曰:‘尔雅以观于古,足以辩言矣。’”卢辩注云:“尔,近也。谓依于雅颂。”由此知卢氏不以“尔雅”为书名。王念孙《广雅疏证·上广雅表》对卢氏之注所加按语曰:“按:彼文云‘循弦以观于乐,尔雅以观于古’,谓循乎  相似文献   

11.
论《墨辩》之辩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墨辩》博大精深,既有丰富的辩术,又有系统的辩略,仅仅从辩术方面来认识《墨辩》是片面的。《墨辩》有关“誉”、“诽”、“服”、“执”等内容构成了墨家的辩略体系,这个体系是科学的,是墨家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  相似文献   

12.
类,这是逻辑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墨辩》逻辑是建立在类的同异的基础之上的。本文根据《墨辩》中关于“类”的理论,进一步阐明了《墨辩》关于类的本质和作用的思想,并与西方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说进行比较分析和评论,肯定了《墨辩》的类理论在中国逻辑史上的地位和逻辑学体系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公孙龙及其学说已被歪曲、冤枉两千年.和他同时而反对他的观点的人,还只说他是“能胜人之口,不能服人之心”,是“辩者之囿”.经过秦始皇焚书和汉武帝独尊儒术,他的学说成了“无道理之较,无益于治”,“术异圣人”.到了现代,公孙龙及其学说又成了“差不多只是为辩察而辩察,观念的游戏可以说登峰造极”,(见《十批判书》)“真正集  相似文献   

14.
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不可避免的会听到“反对的声音”,遭遇“反对的力量”。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校与家庭、学校与社会之间,不可能时时事事步调一致、“情投意合”,反对的声音和力量必然存在,争论、辩论不可避免。消极的避让、武断的压制利少弊多。“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教育者正确的态度可以搭建平台,让各方争起来、辩起来,引“辩”、展“辩”、导“辩”、思“辩”,充分发挥“辩”中产生的积极的教育力量,助力教育的均衡发展,助推学生的健康成长,助长教师的专业提升。  相似文献   

15.
“理不辩不明,人不辩不智”,“真知灼见往往是在辩论中产生的”,组织小学生进行辩论活动的意义还远不止这一点。现行小学语文课本在“口语交际”训练项目中安排了不少辩论题;生活中,学生口语交际的资源无时不在,无处不有,辩论的主题俯拾皆是。认真组织学生进行辩论活动,使我深深体会到了它对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意义。一、辩论增长了学生的知识,丰富了学生的积累“积跬步以致千里,汇溪流以成江海”、“厚积而薄发”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辩论中,孩子的内心都有一种取胜的欲望。为了使自己掌握辩论的主动权,并取得胜利,他…  相似文献   

16.
从“彩辩”到“雄辩”到“戏辩”到“花辩”到“儒辩”到……  相似文献   

17.
春秋战国时期 ,诸子林立 ,百家争鸣 ,文学界、思想界一度繁荣。仔细研读诸子语录 ,不难发现 ,不仅其思想深刻、哲理内涵丰富、文辞优美 ,其语言亦睿智、机辩、文思敏捷巧妙 ,闪烁着辩论艺术的光芒。作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有“亚圣”之誉的孟子即为辩论的高手 ,其门人公都子尝告之曰 :“外人皆称夫子好辩” ,可见 ,时人即以雄辩者目之。孟子的好辩也是时势所致 ,若其也似孔子那样温柔和爱 ,以与百家相竞逐 ,恐不能唤起一般之注意 ,所以孟子固自言 :“予艺好辩哉 ,予不得已也。”《孟子》一书或气势雄浑 ,咄咄逼人 ,或婉言机巧 ,锋藏不露。…  相似文献   

18.
辩是推理的运用,但与辩的目的相联系,甚至于为实现这种目的而采取一定技巧的推理,实际上已经成为辩的方法。《墨经》中所述“援”、“推”“辟”“止”“效”诸方法是辩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一天晚上,小明正在做作业,忽然,字典里传来了叽叽喳喳的音。小明仔细一听,原来是“辨”和“辩”两兄弟在互相诉苦。只听“辨”大哥说:“上语文课时,老师出了一道选择题:法庭,被告人和原告争()着。[辨、辩]这原本是‘辩’小弟你的作,可小主人却硬拉我去,害我在法庭上坐了半天也没吐出一字。”“我的遭遇还不是一样。小主人在造句时,竟把‘辨别哪杯是开水’的‘辨’写成了‘辩’,弄得我看了半天,也没有说出。”“辩”小弟也诉苦道。“我真想告诉小主人,我们兄弟俩虽然长得像,读音也相同,可意思却截然不同。我‘辨’字的中间是“”,表示用眼睛…  相似文献   

20.
“德刑之辩”历来为人们所关注。依据一定历史时期主“德”与主“刑”的力量对比和相互辩诘的结局不同,笔者以为我国古代的“德刑之辩”至少可以分为先秦、汉代、唐宋三个历史片段。每个历史片段的“德刑之辩”都有其深刻的人性论基础。“德刑之辩”不是本体论意义上的分歧而是方法论意义上的分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