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语言文字训练是一个复杂而细致的系统工程,其整体性、综合性、阶段性、发展性是互相联系.辩证统一的。根据语言训练这些特点和语文学科的学科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必须把握一个“度”字,研究一个“序”字,注重一个“法”字,突出一个“情”字,才能真正使语言文字的训练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一、把握一个“度”字 1.语言文字训练要讲究“适度”。所谓“适度”,是指要从语言文字训练的本质内容整体着眼,在全面考虑年段训练重点、知识之间的前后联系和本次教学内容特点的前提下,依据大纲,立足教材,使训练切实可行,并能面向学生的…  相似文献   

2.
“一国两制”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内容是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和澳门设立特别行政区并保持其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生活方式长期不变。一般教材及教师在讲解“一国两制”问题时,只讲“不变”一个方面。但我们认为,为了完整准确地把握邓小平“一国两制”理论,必须讲清“不变”与“变”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最近,笔者连续听了几堂中小学的数学课,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课堂缺乏章法.也就是说,课堂不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而是由零散的环节组成.为了探究原因,笔者课后与授课教师交谈时,发现了很多问题:一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授课教师自己很模糊;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为了什么,教师自己也不知  相似文献   

4.
朱炳禄 《云南教育》2004,(25):41-41
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而是教师教会学生学。基于这一认识,老师们都注意在引导学生学习上下功夫。至于如何引导,没有一个模式,但也不是就没有着眼点、着力点。  相似文献   

5.
课堂上设计片段训练 ,从“读”中学“写” ,以“写”促“读” ,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一、发现“典型”处 ,设计写的训练语文教材中有不少典型性的段落 ,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仿写 ,能有效地形成学生的认知结构和能力结构。《少年闰土》中有这样一段话 :“他正在厨房里 ,紫色的圆脸 ,头戴一顶小毡帽 ,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 ,……”从中可以看出闰土是个淳朴可爱的海边农家少年。我教学后特设计仿写一段人物外貌的话。有学生写道 :“我有一个好外公 ,他七十多岁 ,也许是过度操劳的原因 ,外公的脸呈黄色 ,颧骨高高突起 ,乌黑的…  相似文献   

6.
教师灿烂的微笑、期待的目光、激励的话语,对于引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张扬学生的个性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但是,如果教师一味地“放”,而不加以恰当的引导,课堂上难免会出现偏差。下面是短《骑驴》的一个教学片断:  相似文献   

7.
生“牛角”     
还好脑袋没开花,只是多出一个包。爸爸笑着对我说:"哦,长了一个牛角。"我不禁破涕为笑,妈妈紧张的脸也稍稍缓和了些。我像个伤病员,躺在地上的草席上,爸爸不时地用冰水浸过的毛巾敷我的"牛角"(谁叫我属牛呀)。"牛角"其实一点都不像牛角,它只是一个小笼包般大的包,长在我左眉毛的尾梢上。颜色发青,爸爸说,这是皮下组织  相似文献   

8.
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也是学生不断地“生疑”——“质疑”——“释疑”的过程。南宋理学家朱熹曾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疑”。故日“疑”是学习进取的关键。只有会“疑”才能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去“质疑”、“释疑”,在不断的“生疑”、“质疑”、“释疑”过程中学得知识。其实教学过程是一个由许多教学因素构成的、十分复杂的矛盾体。欲授质量较高的、形式完美的课,除了教师具有为人师表的人格力量和广博知识外,还需要教师丰富的表现手法。  相似文献   

9.
文言文教学作为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老师头疼、学生害怕的一个模块。如何开展文言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师必须面对的一个难题。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本文以《烛之武退寝室》为例试做分析说明。  相似文献   

10.
陈静 《语文天地》2013,(17):25-26
对于语文教学,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说:"第一,我认为每一个做教学工作的人必须首先认清他教的是什么。其次,我认为从事语文教学必须认清人们学会一种语言的过程。"课堂设计之"巧",应在训练学生言语教学上画龙点睛,方能化"汗珠"为"珍珠"。  相似文献   

11.
冬天的校园格外冷清,我一个人漫步在这座北京的著名学府,同寝室的姐妹都已经回家过年了,是呀,这一年已经结束,不知不觉中我已经19岁了,刺骨的寒风吹得我脸生疼,我不习惯戴着厚厚的围巾和棉帽,我想让寒冷来帮我忘记心中的一个结。摸着脸上那个像虫子一样趴着的疤时我的心就会抽紧了一般地疼。那条疤成了我冷漠的一个象征,成了一个我与别人沟通的障碍,10年来我从不曾掩藏过这条疤,我时刻都记得它是怎样出现在我脸上的。[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倡导教师要转变教学方式,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要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举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在教学实践中,我从新课改的角度重新审视了以前的教学行为,最终给自己在新课改中的历史教学做了一个定位,即让历史“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  相似文献   

13.
因材施教是一个基本的教学原则,当代学生娇惯,你得顺着他,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我采用了“亲切”教学法很是见效。  相似文献   

14.
精彩的教学细节看似简单,但简单中蕴涵着智慧。有效课堂是由一个个新理念引领和灵活处理综合的教学细节积淀而成的。  相似文献   

15.
目前,在各级各类的教育教学刊物上,有关教学设计的文章屡见不鲜,然而,据笔者的调查、研究,近乎90%的文章存在这样一个特征:设计的内容过于细致,细致到流程的亦步亦趋,细致到教学的每一个句话。乍一看特别能体现老师的“功底”。然而,在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中,师生都是以平等生命体的身份出现,平等地交流着自己的感受与意见,相互理解、相互欣赏,共同推进课堂教学的进行。  相似文献   

16.
有专家指出:“反思是行为主体对自身、对实践活动过程及相关的主体认识的再认识。”把教师本人的教学实施过程与教学设计比较,将课堂中出现的与教学目标的差异以及今后需要改善的地方描述出来,这是教学反思的一个方面,但这还只是处于一个低层面。真正的反思,不仅要对教师采取的那些教育或者是教学行为进行批判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17.
新课程对老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关注社会生活,引入直接经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兴趣培养能力,是我们所追求的一种理想化的教学境界。但在我们的音乐教学中,练习和训练是必不可少的,而且也已经或正在挫伤一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何解决好这一个问题,我觉得不妨换一个角度看,变学生的“训练”为“体验”,这样能得到更好的效果。一、变训练的“单纯目的”为体验的“多重目标”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往往会走入这样一个误区:明确要求学生要做到什么,而不问学生能做什么,愿意做什么。直奔主题…  相似文献   

18.
“作文”教学,是中小学语文教学里的一块“硬骨头”,一个“老大难”!  相似文献   

19.
舒家华 《中学教育》2002,(11):31-32
启发式教学 ,由孔子创立 ,也是孔子重要的教学原则。可继承到今天 ,却被有些教师在现实的教学实践中曲解了。子曰 :“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也 ,则不复也。”这是《论语·述而》第八则的原文。对孔子这一节语录的译文是 :“(我 )不到学生苦苦思索而未想通的时候不去开导他 ,不到学生口里想说而又不能说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 (我如果 )告诉他一个角落的样子而他不能推知其他三角落的样子 ,我就不再教他了。”可见 ,它清楚地表明 :对学生予以启发的前提条件是学生产生“愤”(即心里苦苦思索却未能想通的样子 )和“悱”(即口…  相似文献   

20.
吴忌 《学语文》2013,(4):4-6
一讨论"实用文教学内容的确定",首先要明确讨论的核心,这不是一个只关涉实用文的问题,而是一个语文问题。在中学教学中,语文学科已自成体系,有自己的原则,实用文仅仅是教学素材。而在语文教学范畴之内,一切教学以及任何素材都必须具有"语文性"。这是衡量语文教学是否科学的重要标准。语文教学如果缺失了语文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