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排比铺张特一途,藩篱如此亦区区.少陵自有连城壁,争奈微之识(石武)(石夫).(Wǔfǔ音武夫)元好问这首七绝,是为所谓“李(白)杜(甫)优劣论”而发的.中唐诗人元稹(字微之)在为杜甫作墓志铭时,说了这么一段话:“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杜甫字子美,又自称少陵野老)者.是时山东人李白,亦以奇文取称,时人谓之李杜.余观其壮浪纵恣,摆去拘束,模写物象,及乐府诗歌,诚亦差肩于子美矣.至若铺陈终始,排比声韵,大或千言,次犹数百,词气豪迈而风调清深,属对律,切而脱去凡近,则李尚不能历其藩翰,况堂奥乎!”这番话褒杜贬李,说在铺陈终始,排比声韵等方面,李白还未及杜甫的藩篱(门户).更不要说升堂入室了.元好问没有直接讲李社孰优孰劣(在其他诗作中他曾十分赞赏李白),但他不同意元稹的理论,认为铺比铺张等等,固然是作诗不可少的手段和途径,但仅仅以此为藩篱,那就未免太狭窄了,它只是作诗的区区小事.杜甫自有他价值连城的瑰宝,只可惜元稹只认(石武)(石夫)(一种似玉而非玉的美石),并不真正认识堪称连城之壁的美玉.  相似文献   

2.
界中人杂感     
视听之娱今年第一期《视听界》里《不穷视听界,焉识宇宙广》一文,引了白居易《登香炉峰顶》一诗,其中就有如题之句。无独有偶,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里,也有“视听”一词。文曰:“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可见,“视  相似文献   

3.
敦煌写本白居易诗,为唐人手抄的一部相对完整的白居易作品,编号为伯五五四二。王重民《敦煌古籍叙录》著录,文学古籍刊行社1955年影印(附影印宋本《白氏文集》后)。此卷袖珍折叶装本,存八页半,首载《寄元九微之》诗一首及元稹《和乐天韵同前》诗,以下载《上阳人》等《新乐府》诗16首(王重民著录15首,漏《道州民》一首),末首《盐商妇》仅存一行。此卷遇至尊空格,是唐人写本原式。王重民疑为《新乐府》在"当时单行之原帙",又《寄元九微之》诗(见于《白氏文集》卷九,即《初与元九别后忽梦见之及寤而书适至兼寄桐花诗怅然感怀因以此寄》)"同为元和四年作品"(应为元和五  相似文献   

4.
马计全同志的《<郁达夫诗词抄>失误小议》一文(刊《出版工作》1985年第七期),指出这本书“有不少失误之处”,并且举了三个例子: ①《过徐州》一首“独依车窗看古垒”句中的“依”字,为“倚”字之误; ②《杂感八首》“半生浮沉伴蠹鱼”句中的“生”字,当为“世”字之误; ③《刘院长招饮……》一首“柳荫闲系瓜皮艇”句中的“荫”字,当为“阴”字之误。在我看来,例①中“依”、“倚”可肯定为同音相讹,②③两例恐怕不能算是“失误”,相反,例③倒是马文的失误了。据我所知,《郁达夫诗词抄》由周艾文、于听(于听为郁达夫的长子郁天民的笔名)两同志编订。两人的稿子各有所本,出版  相似文献   

5.
信手涂鸦随手画来自谦之词例:她的中国画被裱于墙上,信手涂鸭,颇有印象派风格。涂鸦:语见唐人卢仝《添丁诗》:“忽来案上翻墨汁,涂抹诗书如老鸦”。涂鸦是自谦画得不好。此例句是介绍一位画家的画,用“信手涂鸦”一词已属不当,又将“涂鸦”误作“涂鸭”,更是错中加错。  相似文献   

6.
贾岛(779-843)字浪仙,早岁为僧,名无本,幽都(今北京市)人。“两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吟成五个字,撚断数茎须。”素有“苦吟诗人”之桂冠;又有“僧推月下门”和“僧敲月下门”之锻炼,有“推敲”大师之美称。今存《长江集》十卷,存诗380首,附诗25首又10句。孙  相似文献   

7.
光明 《新闻三昧》2008,(12):19-19
10月8日上海某晚报《批“伪劣诗”挑“七处错”》一文中:“……他点评道,赵忠祥的诗平仄明显错乱,第三句和第二句失沾,致使全诗声韵大乱。”上述“失沾”应为“失粘”。  相似文献   

8.
现在有一部分出版物,错字之多,相当惊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北京师范大学校史》附录《辅仁大学简史》,一页书上有九处错误:“冬赈”、“赈济”的“赈”字,误为“账”字的五处;“拨款”的“拨”字,误为“拔”字的两处;“节日”的“日”字,误为“曰”字的一处;另有一处是逗号错成了顿号(见该书  相似文献   

9.
杰句雄篇萃若林,细看一一尽精深。才高不似人间语,吟苦定劳天外心。白璧连城无少玷,朱弦三叹有遗音。不经诗老遗山手,谁解披沙拣得金。这首题为《读唐诗鼓吹》的七律,是由金入元的诗人曹之谦(1194后-1264)写的,其所称赞的《唐诗鼓吹》,由他的诗友兼同僚元好问(字遗山)编订(郝天挺注),书中所收全是唐人七律.共得九十六家。诗五百九十七首。  相似文献   

10.
一本人有一篇古典文学论文在某学术刊物发表,寄来该期刊物后,始知拙文被改动了数处.这本是编辑一片好心,但却改错了.例如拙文谈到唐代元稹的《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可能因铭文一般作《墓志铭》的缘故吧,编辑将稿中的‘墓系铭’全改作‘墓志铭’.如果编辑能尊重作者原文或为慎重起见,稍一查阅有关资料,便不会出此错了. 又如,拙文论及唐代一诗人一首诗时说,‘诗中言“河北”平仄亦合律’.编辑加了‘河东’一词,成了‘诗中言“河北”“河东”平仄亦合律’.按‘北’字为仄声,而‘东’字为平声,依格律,原诗是不能作‘河东’的,怎么能说‘河东’也合律呢?  相似文献   

11.
《新闻知识》1986年充4期刊登张永祥同志的《不期而至又不辞而别的过客》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贾岛‘吟妥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经查,这句诗不是贾岛所作,而是晚唐诗人卢延让的名  相似文献   

12.
《中州集》是元好问编纂的金代诗歌总集,是研究元好问。研究金代文史的重要文献,但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忽视了对它的研究。鉴于此,本文以《中州集》为探讨对象,力求全面地揭示其文化意义,分析其文献得失。一、《中州集》的编纂动机与编纂过程元好问在《中州集序》中称其编纂动机是收集金朝百年来的诗人诗作,在《自题中州集后》诗中又说:"平世何曾有稗官,  相似文献   

13.
清人叶生在《书:调和》中讲:诗人须有“才、胆、识、力”。说:“无胆则笔墨畏缩,无识则不能取舍。”(《原诗》)笔者不禁深思,无“才”如何?元“力”又如何?其实,无“才”,不能成文,更不能成诗;无“力”,则无风骨,更无艺术公力。细究这四字,个中大有嚼头。借此四字,用于杂文的写作和评论上,则是再贴切不过了。先说“胆”。写条文是需要胆量的,元“胆”是写不出杂文的。郑板桥在《偶然作》诗中大呼:“直摇血性为文章。”让人读后拍案叫好。试问,杂文若无“血性”,谈何针及时弊、激浊扬清?因此,无“血性”者——胆小怕…  相似文献   

14.
《中州集》的史料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州集》是元好问费时数十年搜集整理的金朝一代诗人诗歌的总集,共收录诗词2100余首,作者250余人。这部诗歌总集,既采录了作品,又为每个作者立传,是元好问首创的以诗存史的著作形式,对中国文学史、诗词学和来辽金元史的研究都有很高的史料价值。作者无好问(1190~1257年),字裕之,为金元文坛首屈一指的文学宗匠。他8岁习作诗,被人誉为神童,11岁得到翰林学士路锋的赏识,14岁拜陵川宿儒郝天挺为师,从学6年,对他的学问根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郝天挺要求元好问系统学习诸子百家,融会贯通,不断章取义,不贪图捷径。严格的治学…  相似文献   

15.
北宋玉安石曾奉命重新注释《周礼》、《毛诗》、《尚书》,即所谓“三经新义”.《毛诗·风·七月》中,有“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一首,其中“八月剥枣”一句虽有旧注,(剥,去也)但王安石看后,“一概不取”,而自己作出了一个“新义”,曰:剥,剥其皮而进之,所以养老也.”这恐怕是他只从“剥字的字面解释和“以介眉寿”一句联系起来作出的“新义”.《新经毛诗义》完成后颁行于学官.可是几年后王安石却向神宗上书曰:“尚有‘七月’诗‘剥枣者,剥其皮而进之,养老故也’十三字谓亦合删去.”(见《王文公文集》)王安石为什么要求删去以前对“剥枣” 的注释呢?原来王安石在  相似文献   

16.
现在许多人都用汉语拼音输入法打字,最容易在同音字的用法上出差错,作者、编辑、校对应特别注意。比如,《新闻三昧》今年第五期第39页右栏最末一句:“往往会取得异想不到的效果”,句中的“异”字错  相似文献   

17.
(一) 1980年新版《辞海》有“楸枰”一条,释文说:“旧时多用揪木制棋盘,因称棋盘为‘楸枰’。温庭筠《观棋》诗:‘闲对楸枰倾一壶。”同书又有“弈揪”一条,释文说:“棋枰;棋盘。段成式《观棋》诗:‘闲对弈楸倾一壶。”查1947年旧版《辞海》也有这两个辞条,释文各如下列: “棋局也。楸木质甚坚,昔人以之作棋枰,故云。温庭筠诗:‘闲对楸坪倾一壶。”——楸枰“谓棋枰也。段成式《观棋》诗:‘闲对弈楸倾一壶。”——弈楸可见新《辞海》这两个辞条的释文是沿袭旧版而来,释义简明易懂;只是两处所引同一《观棋》诗,一谓温作,一谓段作,稍使人疑惑。《全唐诗》第575至583页为温庭筠诗9卷,《观棋》是第9卷最后一首,题下有小注6字:“一作段成式诗”。  相似文献   

18.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语出《论语·学而篇》。此章全文是:“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子,孔子。识,音zhí,记住。何有于我哉,“何有”在古代是一常用语,在不同场合表示不同意义。如《诗·邶风·谷风》“何有何亡?黾勉求之”的“何有”,便是“有什么”的意思。此章表现孔子勤学善教、虚怀着谷的谦逊态度。意思是“[把所见所闻]默默地记在心里,努力学习而不厌弃,教导别人不知疲倦。这些事情我做到了哪些呢?”也有人说,《论语》中的“何有”,都是“不雅之辞”。若此,末句的意思便是“这些事情对我有什么困难呢”。这与孔子谦逊的态度不类。“学而  相似文献   

19.
一字之增见精神乐长弓记得去年见诸报端的新华社通稿《江泽民同志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的讲话》,其中第十二段的“不尽人意”一词,由于把“如”字漏掉了,好多报纸也就跟着错了,而人民日报却准确地增添了这个“如”字,这一字之增,体现了人民日报对待报纸质量严格校...  相似文献   

20.
任何一篇文章,都应当除去冗字贅詞,使之干干淨净,不拖泥带水。关于这,高尔基曾作比設喻,說“在小說当中,就像在机器当中,不应該有一顆多余的螺絲釘”。此处所說的多余的螺絲釘,在很大程度上是指冗字贅詞說的。我国古书中关于冗字贅詞的論述。多到不胜枚举。这里随便举个例子。《汉书·张蒼传》有一句說:“年老口中无齿。”这一句就有几个“多余的螺絲釘”。唐代刘知几在《史通·叙事》中就一針見血地指出:“盖于此一句之內,去‘年’及‘口中’可矣。本来齿生于口,三岁孩子都知道,不写明“口中”,讀者决不会誤会。去了“年”字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