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一、塔奇曼"做新闻"的框架认知戈夫曼的框架(frame)思路是贯穿盖伊·塔奇曼《做新闻》(Making News,2008)的一条主线。在戈夫曼那里,框架是人们把现实生活世界中的一个个片段(Strip),归整成自己经验和知识的规则;而依赖于这样的框架,人们经验到的生活世界,便有了条理和秩序,同时,这些被整合条理化了的经验知识,又成为人们下一次理解现实生活世界的基础。塔奇曼试图从此种思路出发,揭示框架是  相似文献   

2.
伯克利社会学家托德·吉特林所著的《新左派运动的媒介镜像》可谓是新闻生产领域的奠基之作,他通过叙述《纽约时报》和CBS对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一场学生运动的报道,揭露出了新闻媒介与社会运动之间的复杂关系.本文旨在研究新闻媒介与社会运动之间的互动关系,将这样一场社会运动放置于当时的社会大背景之下加以考察,分析其进入媒体报道的过程及媒体的报道倾向变化,从而总结新闻媒介是如何报道社会运动的发展,并且进一步探讨在内外因素的影响下新闻媒介如何坚守新闻真实性和客观性原则.  相似文献   

3.
石迪 《青年记者》2017,(23):9-10
沃尔特·李普曼是美国作家、记者、政治评论家,传播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学者之一,其代表作有《公共舆论》《自由与新闻》等.在新闻传播学领域,他的著作被奉为经典,《公共舆论》一书自1922年出版以来多次再版,如今信息传播技术飞速发展,书中阐述的媒介思想“拟态环境”表现出哪些新特征?  相似文献   

4.
塔奇曼的《做新闻》让我想到生活中的窗户.一个人不可能亲自到每一个地方了解每一个事件,新闻就成了人们了解世界的窗口.窗口的大小、方向、形状决定着人们能看到什么和看不到什么.这个窗口的主宰者便是新闻媒体,他们通过制作新闻对社会现实进行建构,虽然以事实为基础,但有所加工.  相似文献   

5.
金鸽 《青年记者》2012,(19):70-71
“新闻是人们了解世界的窗口”,塔奇曼的书就是从这一句话开始的.全书把新闻看做一种框架,并考察这个框架是如何建构的,考察新闻机构和新闻工作者是如何结合在一起的.全书内容可断成两个部分,一个前窗,一个后窗.前窗:第一章到第七章,展示日常发生的事情是怎样变成新闻的;后窗:第八章到第十章,揭开新闻生产之所以如此的深层次原因,同时也交代自己的研究及结论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新闻界》2018,(4)
本文通过深度访谈,对美国知名新闻与传播学者、政治评论家、社会活动家托德·吉特林的学术思想进行深入考察和剖析。本文认为吉特林的学术观和媒介观建基于其关于学术与政治之间相互依存关系的价值体系之上。结合一手深访资料,本文深入探讨了这一观点的内涵及其之于当代新闻与传播研究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新闻传播的策划与组织》一书,是蔡雯同志在她的博士学位论文的基础上增补修改而成的。 我认为,这本书不仅内容丰富、见解独到,而且材料翔实、文字流畅,具体说至少有以下几个特点:新 课 题 关于“策划”问题,作为新闻传播中的行为早已有之,说它随世界上第一家媒介的诞生而出现恐怕也不为过。然而在我国,作为一个热门的话题,它的出现却是改革开放以后的事。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媒介“策划”热已经由电视扩展到报纸、广播和网络。与此同时,对“策划”的争议也不断“升温”,在新闻学术界是这样,在媒介内部也同样如此,而且这…  相似文献   

8.
曹燏 《传媒》2017,(22)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新闻传播学丛书》,自出版以来,在学术界收获了良好的评价,也对新闻传播学的研究产生了一定影响.由任媛媛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7年2月出版的《都市报转型与媒介价值重构》一书,被列入《新闻传播学丛书》的第二辑.该书将都市报这一独特视角嵌入到媒介价值重构的研究中,另辟了一条崭新的研究蹊径.  相似文献   

9.
托德·吉特林的《媒介社会学:主导范式》一文是代表20世纪70年代以来,传播学实证研究学派与批判学派开展研究范式之争的经典文献。本文尝试将其置于范式争论和传播学学科发展困境的历史背景中,解读该文对于大众媒介研究的主要价值。文章梳理了以媒介效果为代表的实证研究,自1940年代起,成为美国传播学研究主导范式的因果脉络;并从吉特林的学术旨趣和写作背景出发,揭示其学理逻辑和批判价值——如何评价媒介效果研究在成为主导范式后,对媒介社会学造成的影响。文章认为,《媒介社会学:主导范式》一文的核心价值在于揭示了传播学科的发展缺失独立性的根本原因——应用性研究领域的主导范式不可避免受权力宰制;而实证研究的不足和缺陷使其难以担当媒介社会学研究应有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10.
《史迪威与美国在中国的经验:1911—1945》是美国学者巴巴拉·W·塔奇曼在1971年出版的一部名作。三十几年过去,书中某些史料、某些观点自然略有过时之处,但全书基本史料、基本观点仍然甚有价值,所以值得重视。[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什么是新闻的指导性?什么是新闻的可读性?它们二者之间的联系是什么?怎样寻求指导性与可读性的统一?以上这些论点不是什么新问题,但在新闻实践中却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注意。学习江泽民总书记视察《人民日报》社时的讲话后,我们认为在这个问题上继续做一点探讨或许不无裨益。什么是新闻的指导性?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刘建明在《宏观新闻学》一书中这样论述:凡重要新闻都有指导性,这是指有关人们日常经济生活、精神生活和各种社会交往活动的新闻,对  相似文献   

12.
特希·兰塔能的《媒介与全球化》一书引入了一种“全球媒介志”的方法论,认为媒介全球化有力推动了国族认同的强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文化跨国界跨地域流动,维系固化国族身份;再现重塑国族历史,塑造强化集体记忆;界定建构“他者”身份,加强创造民族认同。  相似文献   

13.
在传播学领域,媒介不仅是连接信息源与受众之间的桥梁,也是信息能够准确有效传递给受众的重要工具.在新闻报道中,受众往往不可能第一时间出现在新闻现场,因此,其对新闻资讯的获取需要依赖于新闻媒介.媒介理论学家麦克卢汉认为:"媒介是人体的延伸."而今天,随着新技术的不断革新,新闻媒介已经不仅是人体的延伸,还成为人类资讯器官的有机组成部分.这给传统媒体带来了巨大的危机和挑战.在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媒介如何应对挑战,如何发展,值得进一步思考.由湖北高等教育学会新闻传播教育分会万晓红教授和张楠博士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年3月出版的《国际新闻媒介》一书,填补了新时期新闻媒介研究的空白.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在《维系民主?》一书的理论平台上对媒体与民主这对孪生的话题进行了探讨。第二部分阐释了中国语境中的“媒介身份悖论,”并就传播研究的方法论引入了一个“面向实践”的思考方向。  相似文献   

15.
理越辩越明     
5月10日,数家新闻网站转载了一组发生在厦门的新闻照片。这组照片记录了一位骑车人在暴风雨中碰到路上的水坑而摔倒的全过程。新闻事件尽管不大,但网上的评论却非常之多,网民争论的焦点,在于记者传达新闻的责任和社会公德心之间应如何平衡。5月11日,《北京青年报》报道了这次争论。对于这类事件的讨论,在新闻学界是个老话题了。笔者在此不想讨论这个问题,而是与此有关的“媒介批评”问题。“媒介批评”的定义很多,而总体意思差不多,比如,媒介批评就是对大众传播媒介的批评,是对媒介产品以及媒介自身作用的理性思考。媒介批评是分析媒介现象,…  相似文献   

16.
问:你在《新闻写作概要》一书中,说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有四条,即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新闻报道的思想性、新闻报道的时间性和新闻报道必须用事实说话:而《新闻采访与写作》一书中,却把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概括为“真、新、快、短、实”这两者有何不同,为什么说法不一样?答:我过去在新闻教学中大多讲《概要》一书中列的四条。前几年新闻界关于新闻报道的思想性有些议论,有的人认为新闻只是提供情况,沟通信息,不要多讲思想性;多讲思想性也容易带来在新闻中堆砌政治术语以至于空话大话等弊病。这种看法也有一些  相似文献   

17.
殷俊  李默妮 《今传媒》2007,(1):37-37
正如清华大学刘建明教授为拙作《媒介新闻评论学》一书所作序言中描述的一样,新的世纪,社会生活进入了新的中兴周期,人类的视野踏入新的天穹.人们不仅需要新闻,更需要对新闻的解读评价,需要从复杂多样的拟态环境里探寻观点,找寻解释,充实思想,指导行动.作为媒介思想的"精兵强将",新闻评论掀去了世界图景的种种矫饰,成为人们洞察新闻视域的重要武器之一.  相似文献   

18.
媒介生态环境与大自然的生态环境一样,需要平衡.当它处于非平衡的状态时,社会就会出现问题.自然也可以成为人、媒介与社会的和谐之境,成为媒介生态平衡的和谐之境. 2010年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的《跟老子学传播》是此方面的一本重要著作.谢清果先生在《跟老子学传播》一书中充分解析老子的传播观念,认为"传播者应当尊道贵德,传播策略应该灵活变换,传播效果最好无为而至".  相似文献   

19.
出版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陈堂发所著的《为何?何为?——论当代中国媒介权限》一书,近日由北京群言出版社出版。此书以公共政策科学的相关理论作为切入点,紧扣宪政理  相似文献   

20.
从介绍托德&#183;吉特林《媒介社会学:主导范式》一文开始,展现了传播学界围绕拉扎斯菲尔德为代表的媒介有限效果研究而引发的经验研究与批判研究的范式之争。通过展现不同立场学者的争论与探讨,解读这场论争的主要议题以及理由,分析其中有助于跨越经验研究与批判研究之间的分野的学术共识,为寻找超越经验主义的媒介效果研究范式,进行积极探索与有益思考,也为研究者提供一个解读的多元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