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结合古代文献考察客家方言和西南官话共有的古语词,据此揭示客家方言与西南官话有较密切的历史关系,由此分析表明,这种关系主要是历史上东晋时中原汉人的南迁以及后来江淮、湖广的移民造成的,后来的客家人入四川对此也多少有影响。  相似文献   

2.
我国畲族有三十三万人口,分布在福建、浙江、广东、江西、安徽等地。经语言学家的考察研究,畲族所使用的语言大致有两种。一、绝大多数人——占畲族人口的99%以上,说客家方言。“这种客家方言同现在汉族使用的客家方言不完全相同,同汉语客家方言的分布也不一致,”“这种话是一种超地域而又具有一定特点的客家话。”二、只有一千多人说畲语,  相似文献   

3.
在唐代之前,岭南有不少"高"字作词首和含有"凉(梁)"字的地名,如"高凉"和"陆梁"等,这类地名,许多专家学者曾作过考证和分析。文章从古越语的角度,以"高凉(梁)""陆梁"为例子,分析这些地名的含义,指出"高凉(梁)"是黄壮和白壮族人的含义,对研究岭南文化语言和历史具有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4.
刘立恒 《现代语文》2015,(2):103-106
客家童谣是客家人针对儿童创作的民间歌谣。目前客家地区的很多幼儿园和小学开始使用客家童谣进行辅助教学,这不仅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和道德情操,还有助于开发幼儿的语言天赋,也是对客家文化和客家方言的传承。以广东河源地区客家童谣为例,分析该地区客家童谣内容和语言的特点,结合当前流行的语言习得理论,探讨客家童谣在幼儿教育和幼儿语言习得中的作用,并尝试解决客家人在幼儿语言教育中遇到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广东“那”字地名大部分可以在广西壮族聚居区找到,这说明壮族先民曾在广东生活过.这些地名主要为粤西沿海一带的村级地名,说明当时的壮族已经脱离了城市中心区,居住于城市偏远地区.“那”字地名读音更接近粤语,应该出现于雷州话形成之前,可见,壮族也应该在宋代就形成了.  相似文献   

6.
"客家话"是伴随着客家意识产生而产生的一种方言名称,是显示客家族群特征的一个重要载体。从明中叶开始,广肇惠地区出现客家方言的称谓,在同一时期的粤东北地区没有把自己的方言称为客话。清末民初时期,客家方言名称传入粤东北客家人聚居的核心地带,并被客家知识分子接受与传播。  相似文献   

7.
广东客家方言的源与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介绍了客家方言在广东境内的分布,梳理了它的源和流。  相似文献   

8.
经历千年之久的客家方言是中华民族语言中的一朵奇葩,但在英语教学和学习中的负迁移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这为从事英语教学的客家人教师来说是一项新的挑战,克服地方英语教学的干扰也是他们的责任。  相似文献   

9.
《商洛学院学报》2019,(4):35-43
以中国乡镇地名中的地形类、水文类地名为研究对象,利用GIS中基于核密度空间平滑法为支撑,输出专题图,从而进行空间分析,以期能客观、全面分析相关类型地名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地形类地名7 561个,水文类地名5 784个,地形类用字丰富多样,共计54个字,水文类用字21个;秦岭-淮河一线以南地区地形类地名在用字上的丰富程度说明了精耕细作的特点。在河流密集处水文类地名注重水文特征的区分,地名上精细化。地形类地名总体上分布不均衡、呈现出东多西少的特征,且集中分布在第二、三阶梯上;水文类地名与中国的水文分布一致,且与400 mm等降水量线、"胡焕庸"线基本上相一致。地形类、水文类乡镇地名的分布特点也体现了自古以来人们"依山傍水"的生活理念。通过研究分析对今后地名的保护与发展提出相关建议,为地名文化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客家教育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客家是中华民族的一支重要民系,以操客家方言为主要特征,历代客家英才辈出,与客家人非常重视教育的传统直接相关。本从教育学的角度探讨了客家人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侧面,揭示了民族兴旺,教育为本的真理。  相似文献   

11.
现在台湾地区的客家人绝大部分迁移自清代前中期的粤东地区。在台湾,原籍清代嘉应州地区(即今梅州)的客家人被称为"四县客",而原籍清代陆丰地区的客家人则被称为"海陆客"。"四县客"在台人数较多,势力较大,在全台各地均有分布,受到的关注较多;而"海陆客"人数较少,主要分布于台湾北部的新竹地区,长期以来受到学术界的关注也偏少。基于笔者在海陆丰地区较长时间田野调查所得民间文献,并结合其他正史文献材料,试图展现清代陆丰客家人迁台的基本情形,以及迁台海陆客家人对台湾的开发与建设做出的主要贡献。  相似文献   

12.
袁文彬 《考试周刊》2011,(38):197-198
客家,是中国汉族的一个庞大的民系共同体,形成历史悠久,人数众多。客家人现有总人数5500万,其中中国约4500万。海外客家人,大多数居住在亚洲的一些国家,如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越南、新加坡、缅甸等,此外美洲、欧洲、澳洲等地也有部分客家人居住。广东被称为客家大本营,广东梅州更是有"世界客都"之美誉。广东省东北部交界的三角地区,客家人口有1300多万。  相似文献   

13.
受少数民族、汉语方言和地形地貌的影响,广东地名具有鲜明的特点。但是,以往对这些特点的研究是一种定性研究,定性研究数据有限,存在一定的局限。文章作者对广东地名进行了统计,在近3万个地名的基础上进行定量研究。讨论广东地名的特点。广东地名用字2千余个,而且用字很集中;村级地名重名很多,镇级以上地名没有重名;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广东地名的区域特征明显,有些地名呈区域性分布;受地形地貌的影响,地形地貌类地名较多。  相似文献   

14.
客家方言是汉语方言的一个大区,它不但在分布和演变上有自己的特点,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客家人也提炼了大量的谚语,这些谚语凝聚了客家人的生活经验,反映了他们对社会人生的普遍观念,并且成为日常生活中的规范准则,被一代又一代的客家人当作祖宗遗训、主义般的教条传授下来。在客家地区,即使是目不识丁的老太太,也可以随口搬出“老古句说”(即谚曰)来指导自身的活动或教育后代,可以说,客家谚语将生活浓缩在语言中,反过来又作用于生活,规定、制约着人们对生活的理解和态度。本文试从客家方言谚语的某些特点探讨客家人的家庭观和家庭制。 家庭是由亲子所构成的生育社群,它是组成社会的基本细胞。在中国传统社会里,家庭既是传宗接代、延续香火的生育单位,又是社会生活中的基本经济单位,也是传统伦理规范的执行单位,同时还是灌输传统伦理道德和传授生产技能及生活本领的教育场所。客家社会是中国传统社会中承传下来的,它的家庭具有中国传统家庭的共同性。但是,由于客家又是在离乱的迁徙和长期的艰苦生活中生存发展下来的特殊群体,所以,它除特别顽固地保留了传统社会的家庭家族这一套传统外,还具有自己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5.
正地名是一个地方的符号,同时也蕴含着这个地方的地理、历史、文化等方面的信息。地名的形成大都有其鲜明的个性背景,或因山,或因水,或因人,或因事,或因方位,或因物产等等,是这个地方的特定客观条件促成了该地名称的出现。"漯河"地名的形成则不同于以上者,走出了一条较为独特的道路。本文就此作一番探究,重现"漯河"地名的形成轨迹。一、"漯"字在中国古籍中的出现及其意义"漯"字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字,有近四千年的历史。《尚书》记"漯"在《禹贡》篇:"厥贡漆丝,厥篚织文。浮于  相似文献   

16.
《嘉应学院学报》2016,(10):5-14
梅州地处闽粤赣交界处,是客家人聚居的中心地,有"世界客都"之称。梅州市所辖梅江区、梅县区、兴宁市、五华县、大埔县、丰顺县、平远县和蕉岭县,其中丰顺县为客闽双方言区,其他县市区则为纯客方言区。文章分成两大部分:一、梅州地名的命名理据分析;二、梅州地名命名蕴含的文化内涵。根据《梅州地名志》收集的2 682个具有代表性的各类地名,运用训诂学的理论和方法,对其作了全面的研究,尤其是对地名的命名理据作了细致分析和考证。  相似文献   

17.
<正>地名是地区文化的反映,举凡历史文化悠久的地方,都有着内涵丰富、意蕴深远的地名。太原之名,已经沿用了近三千年至今未改。可在历史进程中,并不是所有的地名都能一成不变,有的地名会流变得面目全非,丧失古义。让我们说说几个太原地名的历史演变:"屈围"本不加偏旁在太原市区的北部,有山名崛,土人呼作"屈卫山"。此山在明代以前典籍中尚未见到。明《永乐大典·太原志·阳曲县图》中有"崛围  相似文献   

18.
客家方言是我国七大方言之一,以广东省梅县话为代表,在福建、广东、江西、四川等省份及东南亚一些国家的客家侨民中广泛使用,使用人口将近一亿。客家先民原来居住在黄河流域的山西、河南一带,由于战乱、饥荒等各种原因,从秦汉起开始辗转南迁,历经千年。客家人南迁以后,坚守“宁卖祖宗田,不卖祖宗言”的信念,保持着对故乡的强烈眷恋;  相似文献   

19.
以"某澨"作为地名,主要分布在从郧县到宜城的汉水中游及其支流地区,是较有楚国地域特色的地名命名方式."澨"本义在秦汉时期的地名中有短暂流传,两汉以后被泛泛地解释为水边之地或自然堤防,造成了"澨"字原始内涵的丧失.除了作为自然地理述称外,"澨"还是人类最早居住和经常有军事活动的地方,但由于使用区域的局限,它没有从纯粹的自然地理述称转变为人文地理的统称.  相似文献   

20.
闽粤赣是形成客家民系的重要地域之一,福建三明市宁化县则是客家人的重要祖地之一。梅州客家人大多数是从宁化搬迁出来的。宁化的客家话与梅州客家话(梅县话为准)有着很大的差异。本文选取了137个日常词汇,试将宁化客家话与梅县客家话的词汇特点进行比较,揭示客家人原祖居地与迁徙地客家话的部分词汇变化规律,从而探求两地客家方言常用词语的构成方式和命名理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