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独特的童真美感——论"桂林文化城"儿童诗歌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战期间,随着"抗战桂林文化城"的形成,桂林的诗歌创作和各项诗歌活动也蓬勃发展起来,并呈现出越来越活跃的状貌。而儿童诗歌以其独特的童真美感在整个桂林文化城诗坛上绽放出奇光异彩。当时出现了一大批创作儿童诗歌的诗人,他们以各自独特的视角来关注抗战时期的儿童,描写儿童生活、思想,反映抗战的愿望,写出了大量的诗歌,为桂林文化城诗坛增光添彩,丰富了桂林文化城诗坛,推进了中国新诗发展的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2.
在诗学主张上,金克木坚持"纯诗"的诗歌理念,主要表现在对诗的本质、诗的形式、诗的思维等方面的纯诗化追求,注重诗歌内在的精纯品质,这些理论探索对"纯诗"的中国化移植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同时,面对抗战爆发后所带来时代浪潮的巨变,金克木也表现出向现实性、大众化诗学靠拢的趋向,折射出中国"纯诗"发展的现实局限与困境。  相似文献   

3.
刘继业的《新诗的大众化和纯诗化》体现出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构建新诗历史叙述的故事框架;二运用聚焦与深化的研究方法;三注重史料梳理与辨析的态度。刘著的注重史料研究的态度和方法,有助于增进人们对新诗及其历史的共识,从而减轻现代新诗的合法性危机。  相似文献   

4.
本文考察新诗大众化和纯诗化——构成现代新诗发展主要脉络和线索的两种不同的诗学倾向——之间对立、竞争与相互交错、纠缠的复杂情形、以及其中包含的丰富的诗学意蕴和一些具体的诗学命题。  相似文献   

5.
由于受到日本侵略者在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严酷控制,抗战时期的北京诗坛难以形成如国统区和解放区那样以爱国主义为旨归的大众化写实主义诗潮,但也出现了李景慈等人对大众化写实主义诗风的积极倡导。高深、吕奇等少数诗人,则在侵略者的文化控制政策下,或者以沉郁悲凉的诗笔见证了那一段民族的痛史,或者以充满大地气息的文字针对民族的苦难抒发反思性的呐喊,为抗战时期的北京诗坛留下了值得重视的作品。  相似文献   

6.
新文学倡导者胡适的白话诗“一颗星儿》在上海“小报之王”《晶报》首发,引发该报一场有关新诗的论争,这是近年来现代文学研究的新发现。本文综合已有研究成果,佐以《小日报》上新发现的材料,考证《一颗星儿》确由胡适本人供稿且由《晶报》首发;同时以《晶报》“毛瑟架”栏新诗论争为线索,通过对论争双方话语的考掘,探讨“五四”至1920年代初“新”“旧”文学场域间的文化政治因素。  相似文献   

7.
《太原大学学报》2019,(4):45-50
新世纪以来,学者们对邵洵美的诗歌进行价值重估,但忽视了邵洵美对纯诗化的追求。邵洵美在五四新诗萌芽之际率先思考新诗艺术形式的合理建构问题,以先锋姿态创造出一种形式优美、情感自然的纯诗。从诗歌立场上看,邵洵美的诗歌创作反对功利性、道德性,主张"为诗而诗";从诗歌形式上看,邵洵美追求诗歌形式的极致美感,注重诗歌的音乐美与色彩美;从诗学精神上看,邵洵美对灵与肉的先锋思考彰显了诗人对个体审美愉悦独特的追求。邵洵美的纯诗先锋实践为中国纯诗化的诗学建设灌注了鲜活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8.
朱自清是20世纪上半期著名的诗人、诗歌理论批评家,也是最重要的中国现代解诗学的倡导者之一。从20世纪20年代起,朱自清历经了对新诗乐曲性有无的考辨,到抗战后对朗诵诗作为"听的诗歌"的意义寻求,直至40年代倡导新诗该采用"提炼的说话的调子",其语言形式观念经历了一个从"唱"到"说"的转变。在这转变的背后,朱自清阐明了中国新诗的语言并不是我们的日常说话,它应该是"比嘴里说的丰富些,而且该不断的丰富起来"的精粹语言。  相似文献   

9.
闻一多的新诗格律化理论一直被研究界重视,但他在论述郭沫若<女神>的时代精神中提出的新诗"原质"概念和在<文学的历史动向>中提出的新诗"非诗化"思想却很少被人注意,而它们却是新诗理论中最重要的命题.只有充分认识闻一多的"非诗化"思想和格律化理论之间的关系,才可能全面理解和把握闻一多对新诗理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30年代中国新诗理论批评极为繁复,以《新诗歌》派代表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诗论与以《现代》诗派为代表的走向综合的现代主义纯诗诗论之间的论争呈现出主流风貌;而它的支流很庞杂,主要有印象主义诗歌理论批评、现代解诗学、心理原型诗歌批评、"新批评"诗歌理论批评和新诗史研究。它们的合力使得在20年代确立起来的中国新诗理论批评体系走向深入和成熟。同时,30年代新诗理论批评,在接受前苏联和西方现代文学理论观念和方法上,比起20年代来,面更广、力度更大,而且自觉意识也更强;因此,30年代中国新诗理论批评的现代性表现得更足。  相似文献   

11.
新诗的形式问题历来是新诗研究的"关节点",同时,也是常常会引起论争的焦点之一。本文选择发生于1958年的"新民歌运动",充分联系新诗发展的历史,并最终以"政治文化"的视角看待这一关乎古典与现代之间的变动,进而反思历史,得出结论。  相似文献   

12.
当下的诗坛的确有太多让人哭笑不得的热闹: 一个做诗软件,亦称"做诗机",在网上广为流传,置换不同的字、词,就会有不同的"新诗"面世;  相似文献   

13.
肖三是我国现代诗歌运动和世界进步诗歌界的杰出诗人之一,又是一位无产阶级革命家。他建国前的诗论文章虽然不多,在理论上又有过一些失误,但他的诗论曾经产生过广泛的影响,推动了我国现代诗论的建设。 抗战时期,诗论界在三十年代文艺大众化论争的基础上,结合新诗如何为民族解放战争明务,继续探索新诗实现大众化的途径。这时,全国人民随着抗日战争的广泛展开,民族意识进一步觉醒和高扬,文艺界从创作到理论,也自觉地追求民族化。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所作《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  相似文献   

14.
尽管“纯诗”作为一种诗歌理想一直是诗人所难以企及的,而且,由于文化传统、中外文化的差异,“纯诗”理论在进入中国之后就势必要发生一定的变化。但是,必须承认的是,现代诗人对“纯诗化写作”的追求还是为中国新诗艺术的不断精进与提升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因而,梳理“纯诗化写作”在中国的介入、生成、本土化以及其显隐的发展过程,不但可以揭示20世纪中国新诗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同时,也肯定会为反思新诗的历史以及新诗的未来发展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南北宋之际的诗坛,苏黄二体诗风占据主导地位,其后学不免在学习过程中衍生出一些弊端,于此时登上诗坛的陈与义对诗坛现状有非常清晰且深刻的认识,以极大的才力和魄力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创造出自成一家的"陈简斋体",在当时被称为"新体",影响广泛而深远。  相似文献   

16.
于坚关于“诗歌上电视”在网络上发表言辞激烈的看法使新诗的读法问题再一次受到关注。相较于此前新诗读法的讨论,这次对新诗读法问题的关注有着新的特点:一,新诗的读法问题不再仅仅局限于理论的探讨和技巧的推广,面临现代传播手段介入新诗阅读的新际遇;二,讨论的参与者打破以前为求新诗生存的同心协力,新诗工作者内部出现理论分歧。在这些新特点背后,本次关于新诗读法的论争揭示出新诗在电子传媒时代如何求存发展的思路问题。  相似文献   

17.
自2007、2008年《诗选刊》"中国诗歌年代大展"及"90后·90年代出生的诗人作品特辑"问世以来,90后诗人在新诗界频频登场,诗歌界反响强烈而广泛。继《诗选刊》之后,《诗歌月刊》、《诗林》等多家纯诗歌和纯文学刊物,也相继推出了90后诗人专栏和评介。由此可见,90后诗人这个新生代已经全面步入了中国的新诗舞台。他们的加入,为诗坛注入了新鲜血液,增加了诗坛的活力。与此同时,由于处在成长当中,他们身上也存在着一些有待完善之处。令人欣喜的90后诗歌与诗人"繁而不荣"是当今诗坛存在的一大问题,90后诗歌的加入,犹如雨后入室的清新空气,给诗坛注入了新的活力,虽然并不那么强劲。90后诗人们不但写诗,也积极从诗歌阅读  相似文献   

18.
本文全面、系统地介绍、评述《微雨》问世之后到共和国成立之前 ,文学界关于李金发诗歌研究的各种意见和评价 ,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李金发在中国诗坛引起纷争的原因 ,总结这场因《微雨》而起的新诗现代化问题的论争在文学史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边区党委机关报《边区群众报》因其内容与形式的大众化、广泛的群众性而成为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动员组织民众的重要载体。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为挽救民族危亡,组织动员一切力量进行前线抗战与后方补给,《边区群众报》积极响应中国共产党的政策,主要进行了生产动员、支前动员、学习动员三方面民众动员工作。《边区群众报》的民众动员工作,提升了边区人民的生产热情、加深了边区人民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认同、激发了边区人民的学习热情,对新时代新闻舆论动员方面提供了重要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20.
北宋中后期词人贺铸词中呈现出"诗化"的特点,主要表现在:题材的"诗化"和表现手法的"诗化"。题材的"诗化",包括抒怀词、怀古咏史词、思边词和悼亡词,这些词对宋词对题材的开拓具有重要意义;表现手法的"诗化",包括比兴手法的运用、化用唐人诗句入词和运用典故等方面。在北宋中后期沿着苏轼开辟的"以诗为词"的道路进行创作的众多词人中,贺铸的创作成就是最突出的。贺铸词之"诗化",对其词多样风格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其词之"诗化"及其"诗化"后的豪放词对南宋辛弃疾及辛派词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