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同州,古三辅之地,历史悠久,文化深厚。同州一地从明至清编修了明天启五年(1625)《同州志》、清乾隆六年(1741)《同州府志》、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同州府志》、清咸丰二年(1852)《同州府志》、清光绪七年(1881)《同州府续志》等五部地方志,为研究同州的历史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史料价值。然而对于同州地区的方志研究,却没有系统的研究成果问世。明(天启)《同州志》为该地传世的第一部方志,为研究同州的历史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相似文献   

2.
东晋南朝侨州郡县释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晋南朝时代 ,侨州郡县广泛设立乃至成为制度。侨州郡县是相对于原州郡县而言的 ,然而侨州郡县系统与原州郡县系统并不能够完全对应起来 ,原州郡县一经侨置 ,即发生这样那样的变化。侨州、侨郡、侨县设立后 ,也并不稳定。至于当地州郡县 ,由于侨郡县的插入、迭置以至混合编制 ,形成了新的地方行政辖属系统 ,也就是以《宋书·州郡志》与《南齐书·州郡志》为代表的地方行政辖属系统  相似文献   

3.
历史上客家文化中心是不断转移与变化的,不是一成不变的。宋至明代,客家文化中心,主要在汀州府和赣州府等地。至清代康熙、乾隆时期,嘉应州即今梅州地区成了全国客家文化中心,主要论据是:重视文教,人文鼎盛;国内客家地区移民的基地;遍布世界各地华侨的主要祖居地;直隶嘉应州的设立与社会迅速发展;梅县话成了客家话的代表方言。但是,只有与时俱进,才能保持客家文化中心的地位,对整个客家地位的发展有所推动。  相似文献   

4.
《光绪肃州新志》大约纂修于光绪五年至二十三年之间,仅以抄本存世,纂修者不详.该志保存了《乾隆重修肃州新志》之后清代很多史料,有较高的文献价值.嘉峪关市志办公室主持校注、中华书局出版的《肃州新志校注》校勘精审,注释详尽并多所发明,取得了一定的学术成就;但也留下了一些遗憾。  相似文献   

5.
荆门专志的编纂,始见宋代。《宋史·艺文志》所载"王铢《荆门志》十卷"为可考最早之荆门志,明初已佚。元代短祚,荆门志未见有纂。明代荆门志有洪武叶原瑛版、正统邢宁版、弘治韩铣版、嘉靖林球版和陆里版,皆佚;另有天启版,今馀残篇。清代所修荆门志,以乾隆五十六年荆门改直隶州为界,前此署《荆门州志》,后此署《荆门直隶州志》,增所辖当阳、远安县志。清代荆门志有康熙四年本、乾隆舒成龙版、嘉庆王树勋版、咸丰黄昌辅版、同治恩荣版等。历代史书中的《地理志》及舆地类著作对曾经中断的荆门志编修工作的恢复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关于两《唐书·食货志》的评价 ,自古学者多有分歧 ,有的认为《新志》优于《旧志》,有的则认为《旧志》优于《新志》,本文通过对新、旧二《志》编纂方法与原则、结构、份量的比较 ,论述了两《唐书·食货志》各自的优缺点及史料价值 ,认为《旧志》与《新志》互有短长 ,各有千秋 ,我们对其应择善而从 ,不可偏信。  相似文献   

7.
《嘉应学院学报》2020,(2):31-34
章炳麟先生的《新方言》全书分为《释词》《释言》《释亲属》《释形体》《释宫》《释器》《释天》《释地》《释植物》《释动物》《音表》十一篇,收集了800多条各地方俗词语,以古语证今语,以古语通今语,以各地方言比较互证,语料丰富,书证确凿。其中有15处为"惠潮嘉应之客籍谓(谓之、曰)"的释语,章氏对惠潮嘉应相关的客家方言词语进行分析,有标示读音或说明音变的,有词语溯源,亦有词义解释等。此外,附《岭外三州语》一篇,章炳麟先生对惠州、嘉应和潮州(含丰顺)三地的60多条客家话词语的来源进行考释。对《新方言》中的"惠潮嘉应之客籍谓(曰)"15条释语进行分析和探究,梳理嘉应客家话与其他方言间的关系,挖掘部分客家话词语的来源,为考释客方言本字、准确释义提供了依据。还对《岭外三州语》所释部分嘉应客家方言词语进行探析,追溯其命名的理据,找到其与古语词的联系,辨析嘉应客家话词语与惠潮(含丰顺)客家话词语的区别。  相似文献   

8.
清代嘉应客家地区与外界联系颇为密切,至少自清乾隆时期开始,嘉应客家人已经在苏州开展商业活动,并于嘉庆年间在苏州建立了自己的商业组织———嘉应会馆。会馆为客家人在苏州乃至江南地区的商业及社会活动提供了便利  相似文献   

9.
近人陈冽在其《论(红杏山房诗钞)与(岭云南海日楼诗钞)》一文中指出:“有清一代,吾嘉属有三大诗人。清之中叶有来芷湾,清之末年有黄公度、邱仓海二大家。此三人者皆有诗集,乃于世或显或晦,要皆为吾嘉属之大诗人。吾嘉属之言诗者,莫不推此三人也.”(钱钟联主院《清诗纪事·嘉庆朝卷》,8171页)粤东嘉应州(今广东梅州市)是客家文明中心之一,根据现有文献资料来看,宋湘、黄遵宪和丘逢甲的诗作,确是标志着早期客家文学的最高成就。一、宋湘及其《红杏山房诗钞》宋湘(1756—1826),字焕襄,号芷湾,梅县白渡家湖村人。《清史…  相似文献   

10.
一、清乾隆十年本《铜山县志》清代乾隆十年(1745年)铜山在任知县张宏运主修的《铜山县志》是现今世存五种以“铜山”命名的铜山县志书中版本最早的。铜山县境即古彭城县境,一度裁县入州,至清代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升州为府时,又复置县,始取境内铜山为名。而本县志书亦始有以铜山为名者。北京天文台主编的《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江苏部》中并列著录有陈振藻纂修的乾隆十六年本《铜山志》,有误。观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资料室之原本,此乃  相似文献   

11.
金朝是以女真族为主体,联合汉、契丹、渤海等建立起来的一个多民族政权,其官制也体现了多民族的特点。《金史·百官志》记近侍局为章宗泰和八年创设,是误记,早在金熙宗时就已创设了近侍局;《金史·百官志》失载的“治中”一职,就是府级属官中的少尹;《金史·百官志》记宣抚司为10处,但实际却罗列11处,自相矛盾。原因是修史者把辽东咸平宣抚司误为两处;史料记载金末哀宗时所设都尉或为13名号,或为15名号。经考证,认定13名号为是;对章宗时所设九提刑司的治所进行考订  相似文献   

12.
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中的唐代业州图,主要根据《明一统志》和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制作,多与唐代相关史料不尽符合甚或错误。其关键在于没有大沅州观念,把唐以后已不属于辰沅之地的巫州夜郎即业州(舞州、鹤州、奖州等)塞入小沅州内,造成业州及其辖县的地理错位。  相似文献   

13.
在二十五史中有地理志者 17部 :《汉书·地理志》2卷、《后汉书·地理志》5卷、《晋书·地理志》2卷、《宋书·州郡志》4卷、《南齐书·州郡志》2卷、《魏书·地形志》3卷、《隋书·地理志》3卷、《旧唐书·地理志》4卷、《新唐书·地理志》8卷、《旧五代史·郡县志》1卷、《新五代史·职方志》1卷、《宋史·地理志》6卷、《辽史·地理志》5卷、《金史·地理志》3卷、《元史·地理志》6卷、《明史·地理志》7卷、《清史稿·地理志》2 8卷。在这 17部地理志中 ,绝大部分对各代政区记载简明清晰 ,一目了然 ,无需再做阅读补充说明。只有《隋书…  相似文献   

14.
二重证据法是研究先秦历史与文化的重要手段,但其重出土材料而轻文献资料的发掘,又会给学术研究带来不必要的失误。本文通过对《晋书·束皙传》和《隋书·经籍志》中两条关于《周易》材料的再利用诠释,检讨了在《周易》经传研究中一些问题上立论的不当,指出其疏忽文献的弊病。同时又援引其它史料和研究成果,阐明了自己在这些问题上的基本看法。  相似文献   

15.
《晃州厅志》说晃州"在汉为夜郎国"没有根据;把唐代巫州、舞州(业州、奖州)、夜郎县、渭溪县纳入晃州建制沿革是错误的;把王昌龄、李白列入《厅志》"流寓"人物,有违史实;把王渔洋诗收入《厅志》"艺文"是轻浮之举。  相似文献   

16.
《宋史·礼志》是现存古籍中记载宋代礼制最为系统、最有权威的专篇,据《宋会要辑稿》、《文献通考》等重要文献考证,可知该《志》中华书局1977年点校本在记时方面存在不少讹误。其致误之由,主要有征引史料讹误、考证不精和编纂者疏忽等。  相似文献   

17.
灵州与环州     
《庆阳府志》载记将隋、唐时期的鸣沙县(灵武郡治北环州)与南环州(今环县)混淆了,阴差阳错出现两个环州。唐时的环州是现在灵武;唐肃宗即位在灵武。  相似文献   

18.
《热河志·天章》卷三中,共收录乾隆诗95题,143首,属于己巳年至壬申年(乾隆十四年至十七年)间在热河写的作品。乾隆是康熙路线的继承者、执行者和发扬光大者,卷三中所有诗篇都体现了这种精神,无论是描写遵循祖训、不忘习武木兰的诗,或是描写勤政爱民、关心农业的诗;也不论是描写塞外壮丽景色、表达喜悦心情,抑或是借鉴汉代历史、学习“治乱之道”的诗,都没有超过这个范围。卷三中的诗,纪实性、史料性更为突出。在体式上,组诗明显增多,读史诗是新的内容。  相似文献   

19.
一、固原三百年间的惟一州志固原地区在我国历史上常处于令人注目的地位,从而引起历代文官武将、学者诗人为她写出大量文字。因此,本地的多种地方志,则具有更大的史料价值。本地区的志书,据近代张国淦的《中国古方志考》,宋代以前已有《安定图经》,元代有《开城志》,但都已失传。现存明代的有《固原州志》两种,分别成书于嘉靖十一年(公元1532年)和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自此到清代,乾隆和光绪两朝,甘肃省先后修成两种卷帙浩繁的省通志(分  相似文献   

20.
三国曹魏沿袭东汉州郡县三级地方行政制度,但在政区的名称、辖界、治所等方面有很大的变动。曹魏政权对政区大的调整主要有两次:一是魏文帝黄初元年(公元220年)“郡国县邑,多所改易”①。一是齐王曹芳在位期间(公元240——245)“郡国县道多所置省,俄或还复”②。由于《三国志》无《地理志》,给我们了解曹魏时期的政区变化增加了难度。年前,笔者在《山西省历史地图集》三国·魏政区图的绘制过程中,根据《二十五史补编》一书中《三国郡县表附考证》、《三国疆域表》、《补三国疆域志补注》等所列有关郡县,参考了《后汉书·郡国志》、《晋书·地理志》、《元和郡县志》、《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中国历史地图集》、《山西历史地名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