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土地革命初期富农问题的产生有两个不可忽视的因素一是没能及时制定准确统一的划分富农成份的标准,二是在一个时期内混淆了农民中的阶级与种类.这两个原因导致了当时中国共产党对富农政策的偏误,直到1935年,才得到较为妥善的解决.  相似文献   

2.
本文选择了宗族较发达的江西石城为个案,以乡、村两级为研究对象,来探讨基层土改中的阶级划分标准、土改理由与中共的阶级理论之间关系。至于阶级划分标准,中共强调的是生产资料占有关系及其使用关系;土改一般是以乡或村为单位,乡、村的土地分配状况地区差异较大,基层的阶级划分标准与中共的或一致或偏离。总体而言,基层遵循了生产资料占有关系为阶级划分的标准,只是一些"无地主或富农"的村庄出现了"拔高"阶级成份现象。面对"偏离"时,往往是"客观性现实"服从"表述性现实",出现了划分标准的政治化、主观化。至于土改理由,中共认为是"两极分化严重";而在基层,"有(大)地主"、"无地主"状况均可能存在。如江西石城"土地分散",中共要面对无"阶级敌人"可斗的尴尬,但却有大量公产的存在。基于中共关于公产的阶级剥削性的理论解释,基层土改将大量公产纳入到"地主、富农"统计。这不仅修正了基层乡村"无地主"的结论,而且使革命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3.
农民问题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问题,农民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力军。富农属于农民的范畴,是农民阶级的一部分,但有其自己的性质。中国共产党对富农阶级的认识及政策的制定是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中国共产党根据富农阶级的性质与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不同的政策,由限制富农、到征收富农多余的土地和财产、再到中立富农、保存富农经济的政策,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探索求真的精神,从而正确地解决了中国民主革命中一个难题——富农问题。  相似文献   

4.
土地改革中的阶级划分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一次重要的政治实践。划分阶级的实践首先改变了农民的经济地位,在此基础上建构了农民的阶级意识,重建了农民的政治心理。这些变化适应了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要求,为中国共产党在农村领导地位的真正确立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5.
富裕中农是属于中农而与富农密切相关的一个阶层,富裕中农的理论是对农村各阶级更细致、更深入的划分和研究的成果。对富裕中农理论的提出及其发展、成熟的过程进行全面考察,可以发现富裕中农的理论是中国革命实践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典范。  相似文献   

6.
列宁<论国家>一文围绕"什么是国家.它是怎样产生的,为彻底推翻资本主义而奋斗的工人阶级政党--共产党对国家的态度基本上应当是怎样的"这一中心,通俗地阐释了国家问题"是全部政治的根本问题",研究国家问题必须把握基本的历史联系和社会划分为阶级的事实.国家的实质是维护阶级统治的机器,要注意国家形式的多样性与国家阶级实质的关系.他在评析历史上三种类型的剥削阶级国家的基础上.指出无产阶级必须夺取并掌握国家机器,利用国家机器去"消灭一切剥削",创造条件,消灭阶级和阶级差别,进而消灭国家.  相似文献   

7.
制定划分富农标准的过程是中共对中国革命认知能力发展的过程。土地革命的中前期,中共没有一个统一的富农划分标准,各革命根据地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各自作出解释,不仅标准五花八门,更存在不当和错误;随着实践经验的累积和中共大批领导人的努力,毛泽东在领导中央苏区查田运动的过程中,制定并颁布了比较科学的富农标准,为以后制定正确的农村阶级政策奠定了基础;解放战争时期,在任弼时等领导人的努力下,中共的富农标准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富农标准的确定,是制定正确的农村阶级政策的前提,也是中共事业兴旺的保障。  相似文献   

8.
国内外学者社会阶级阶层理论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阶级阶层划分和分析是学术界、理论界关注的重要问题.本文阐述了与社会阶级阶层结构分析有关的理论问题.梳理了国内外学者对此问题的不同观点和方法.  相似文献   

9.
王瑞芳 《红领巾》2004,(5):10-13,100
土地改革后,中国农村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其中比较突出的现象是,地主作为一个阶级已经被消灭,富农成为农村最有经济势力的阶层,并日益成为限制和斗争的主要对象.对土改后农村富农及其经济状况作系统考察,分析中共对待富农政策的转变及其内外原因,并着力考察富农在土地改革及合作化运动中的复杂心态,借以说明20世纪50年代中共限制、消灭富农政策的利弊得失.  相似文献   

10.
教师的阶级身份与资本主义制度密切相关。西方马克思主义批判了传统的以经济纬度对教师阶级的划分,认为在不断发展的资本主义条件下,应通过教师在经济、政治、意识形态等方面表现出的综合特征对教师的阶级身份进行识别。同时,西方马克思主义也认为专业化在促进教师阶层"升迁"的同时也具有使教师阶层"无产阶级化"的危险。  相似文献   

11.
新富农是根据地时期在中共领导下产生的新生阶层,这一原本经济发展的新生事物被赋予了更多的政治内容。在革命话语的表达下,新富农经历了由革命者到被革命者的身份转变。以新富农为话语分析媒介,通过其命运的转折,探讨他们身上所呈现出来的革命话语表达,可深入理解中共农村革命过程中的诉求变化和策略运用,以及在这一历史变迁中所折射出来的个体无奈。  相似文献   

12.
莒南县是抗战初期开辟的革命老区。特殊的土地占有和租佃方式使莒南农民各个阶层在土地使用上产生了极大悬殊,富农大量租入土地,采用雇工进行农业规模经营,广大贫农耕地极其缺乏;在减租减息运动中,莒南发动了拔地斗争,将地主大佃户的土地拔出分租给贫民耕种;拔地斗争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贫民生活,但却沉重打击了初具规模的富农经营,留下了深刻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3.
新中国成立后,党对富农采取逐步消灭的政策。这一时期党对富农的政策变化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50—1951年,在经济上保存,在政治上进行中立;第二阶段,1952—1954年,在经济上予以限制,在政治上则开始孤立;第三阶段,1955—1956年,在经济上消灭,在政治上斗争。而其中的第二阶段,则是党对富农的政策由保存走向消灭的过渡时期。  相似文献   

14.
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创新的认识障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20多年来中国经济改革不断深入,但历经近百年变革的我国现行农村土地产权制度,至今仍然处于产权主体错位或缺失、权益模糊不清的状态;学界与社会广泛关注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进一步创新,并形成了诸多分歧。梳理其间的相关研究成果,比较与分析目前存在的主要分歧,可知人们的研究实际存在某些共同或相似的认识障碍:没有正视并确认农村土地应该属于农民的事实,以至国家法律上赋予农民的众多土地权益无法得到真正保障;因受长期对农民与农民家庭经营形成的认识误区所致,将农村土地产权明晰与国家监控、规模经营、两极分化、社会保障相对立,长期为许多似是而非的问题所困扰,使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改革举步维艰,徘徊不前。  相似文献   

15.
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中央解决三农问题、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举措,是农村一场改革运动。其内涵丰富,意义重大。当前,我国开展这场“新农村建设”的运动,不仅是非常必要的,而且也是可能的。本文认为:新农村建设在内容和重点上,应是着力从解决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公共事业严重滞后等广大农民的迫切需要出发;在政策和措施上,必须从体制上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的问题,从财力物力上增加政府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公共事业的投入,从组织力量上切实加强领导。  相似文献   

16.
In our No. 3 issue this year, we introduced the experience in the development of revolutionary education at Suiyuan Commune in Yingkow County. Now we introduce to our readers the experience of a primary school run by the people established by the Sung-shu Production Brigade of the Chien-yi Commune of the county. Here is a comparison: it shows how a "regular" primary school supported by the state was controlled by the bourgeoisie, and how a primary school run by the poor and the lower-middle peasants of a production brigade on the basis of Chairman Mao's instructions has been warmly welcomed by the poor and lower-middle peasants. This school discarded all the old rules and traditions in order to thoroughly serve the poor and lower-middle peasants. Now there is no age limit for admission; youngsters may start school in any season; they may come late and leave early. Students whose parents have too much to do and have no way to take care of the smaller children, may bring their brothers and sisters to the school. In addition, this school has established four teaching centers for the eight production teams. Teachers of this school do manual labor to support their school, and in the last four years the school has not charged the students one cent of tuition. The poor and lower-middle peasants say: "With such a school and such teachers, our younger generation will not change its color."  相似文献   

17.
过大的贫富差距必然会造成比较严重的贫富矛盾问题,进而引发种种社会矛盾问题。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中国现阶段的贫富矛盾问题呈现一些明显的特征:贫富矛盾的核心在于社会结构层面上的矛盾问题;政府没能有效履行公共服务的职能;中国民众更加在意贫富差距问题;贫富矛盾问题的负面影响广泛而深远;贫富矛盾的演化到了重要的临界点。  相似文献   

18.
谈《水浒传》的题材与主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浒传》以古代农民起义为题材,但反映的却是封建社会忠奸斗争的主题。原因是《水浒传》没有写出封建社会地主阶级最本质的特征-对农民残酷的经济剥削;作者是市井中人,不熟悉农村,农民生活;水浒故事在长期流传中被市民化了,书中的主要人物不代表农民阶级的利益,梁山起义队伍的军事活动不具备农民革命战争的性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