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吕成龙 《收藏界》2013,(2):36-41
雍正时期,雍正皇帝对珐琅彩瓷器的烧造给予了更多关心,并提出颇为严格的要求。雍正元年(1723年),随着宫廷造办处人员的扩充,以及在雍正帝最信赖的怡亲王(雍正帝的十三弟允祥)的主持下,珐琅彩瓷器的制作在造办处珐琅作积极展开。但从清代档案记载看,  相似文献   

2.
吕成龙 《收藏界》2013,(1):40-43
珐琅彩瓷器是中国瓷器生产工艺发展到顶峰时期的产物,堪称中国古代彩绘瓷器中的佼佼者。它是在清代康熙晚期按照康熙皇帝的授意,将从欧洲传入的金属胎画珐琅技法成功移植到瓷胎上而创烧的釉上彩瓷新品种,以雍正、乾隆时期的产量最大,乾隆以后即少有制作。珐琅彩瓷器的制作工艺非常考究,成本高,产量低,属于专供皇帝和皇后玩赏的艺术珍品。所用白瓷胎由景德镇御窑厂提供,彩绘和烧成则由宫廷画家同专门的技术人员在清宫造办处和圆明园造办处内完成。几乎都是适合把玩的小件器物,不见大  相似文献   

3.
《收藏界》2010,(5):131-131
清代珐琅彩瓷器,又称瓷胎画珐琅,是清代宫闱专用瓷。据《清档》记载,珐琅彩器是在瓷胎上以珐琅彩料绘饰图案的瓷器。珐琅彩是康熙朝在铜胎珐琅彩的基础上创新发明的,由于康熙帝的特别喜欢和提倡,养心殿造办处珐琅作的督办、瓷匠、珐琅匠人经过传教士的指导,反复试验,终于获得在瓷胎上画珐琅的成功,  相似文献   

4.
《收藏》2011,(12):150-151
珐琅彩瓷在清廷档案中称"瓷胎画珐琅",于康熙晚期在清宫造办处珐琅作铜胎画珐琅的基础上产生,雍正、乾隆年间得到新的发展,而乾隆后期则随着清王朝的衰败而悄然销声匿迹。珐琅彩瓷的精良白胎由景德镇御窑厂按皇帝旨意生产提供,画面则由宫中如意馆画师遵旨出纸本画稿,再交付珐琅作,由画师本人或画匠精心画制而成,故艺术价值极高。  相似文献   

5.
《收藏》2011,(7):152-152
珐琅彩瓷是清代宫廷御用的一种彩绘瓷器,根据清宫档案记载:在康熙皇帝授意下,宫廷造办处将铜胎画珐琅技法移植到瓷胎上而创新的瓷器新品。珐琅彩瓷所需的白胎由景德镇御窑厂特制,在宫廷造办处由如意馆设计图样.  相似文献   

6.
《收藏》2011,(10)
清乾隆洋彩瑞芝洋花蝉纹樽是在故宫内烧制而成的珐琅彩瓷器。珐琅彩瓷器是一种极名贵的宫廷御用瓷,为釉上彩之冠,产量极少,仅见于清代康、雍、乾三朝,至今存世瓷器不过三四百件。它是将西洋金属胎画珐琅的珐琅彩料,移植到瓷胎上的成功创举,有彩瓷皇后之美称。珐琅彩瓷从创烧到衰落全部由皇家垄断,从不外  相似文献   

7.
沙伟 《收藏界》2016,(4):30-40
清宫珐琅彩瓷分为瓷胎画珐琅和瓷胎洋彩两类,其创烧于康熙朝而发展于雍正朝,至乾隆时期又步入了一个新的辉煌,不仅在数量上远超康雍,而且取材种类多样,装饰繁缛华美,反映出乾隆朝高超的制瓷工艺水平。本文试图以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乾隆珐琅彩瓷碗为例,彰显其皇家气派和王者风范。以下乾隆珐琅彩瓷碗的装饰,一类是在色地上彩绘花卉,并将锦上添花、吉庆有余等吉祥之意寓于其中,具有铜胎画珐琅般的立体效果。而另一类则继承发扬了融诗、书、画为一体的雍正朝风格,且取材更加丰  相似文献   

8.
珐琅彩瓷是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极为名贵的宫廷御器,是中国传统制瓷工艺与由法国传入的画珐琅技法相融合而产生的一个新的彩瓷品种。 珐琅是一种较软的玻璃料,用这种彩料在烧好的  相似文献   

9.
《收藏》2020,(8)
正雍正元年(1723年),世宗胤禛对继承自其父康熙帝的"珐琅事业"时有不满。雍正二年(1724年)批复年羹尧谢恩折中有语:"珐琅之物尚未暇精致。"雍正四年(1726年)时又旨令造办处珐琅作:"此时烧的珐琅活计粗糙,花纹亦甚俗,嗣后务请精细成造。"然而,北京对于珐琅研发与制作的进程仍不曾停止。雍正六年(1728年),北京对于珐琅的研发再一次进入白热化状态。本年对珐琅作多有添扩,并在圆明园中设立分点。如清档载:"二月二十二日,栢唐阿、宋七格等奉怡亲王谕:着试烧炼珐琅料。遵此。"这次研发活动应该是在圆明园中进行的:"三月二十九日,据圆明园来帖内称,郎中海望奉怡亲王谕:着传催总刘山久、  相似文献   

10.
吴斌 《集邮博览》2009,(8):75-75
天鸡作为一种神鸟的传说由来已久,其造型有别于平常所见之鸡,具有吉祥之意。"掐丝珐琅天鸡尊"仿古铜器天鸡尊形制,其具体形象的塑造则在清代乾隆朝才开始成熟。乾隆时期造办处曾以不同的工艺制造天鸡器物,令人耳目一新。这些掐丝珐琅天鸡尊器形优美,形象生动,色彩富丽,  相似文献   

11.
《收藏》2011,(12):17
雍正、乾隆两朝督陶官唐英这样表述:"洋彩器皿,本朝新仿西洋珐琅画法,圆琢白器,五彩绘画,模仿西洋,故曰洋彩,其人物、山水、花卉、翎毛无不精细入神。"乾隆洋彩因其原料珍贵、工艺繁杂、精美绝伦而被称作"彩瓷之冠",为盛清宫廷工艺的旷世杰作,代表了中国陶瓷制作的最高水平。近年来,乾隆洋彩瓷器屡屡拍出数亿元天价,不断刷新中国艺术品拍卖的世界纪录。  相似文献   

12.
《收藏》2012,(19):185
全球限量震撼发行存世紫砂画珐琅的史实记载根据道光十五年(1835年)《珐琅玻璃器宜兴磁胎陈设档案》记载,乾清富端凝殿所藏康熙朝宜兴胎画珐琅茶器共有20件,除咸丰四年(1854年)赏皇后御用的包袱式壶一件外,其余19件中除小型提梁壶或为文房水滴外,其余均为茶器,其中紫砂壶4件。这些宜兴胎画珐琅茶器,深受雍正、乾隆喜爱,代代相传,无一件外流,堪称中国陶瓷史上稀有珍宝之器,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相似文献   

13.
正瓷胎画珐琅是清代皇室自用瓷器中最具特色、釉上彩瓷中最为精美的彩瓷器。相较于康熙的色浓庄重,乾隆时的精密繁复,珐琅之美让雍正一朝的瓷器显得格外清丽脱俗。除了精湛的制瓷技艺,诗书画印于一身的文人气息,更令雍正朝珐琅彩瓷备受推崇。难怪引得风光一时的年羹尧大将军要纡尊降贵地伏地观赏……年大将军曾专门在给雍正帝的奏折中表达自己对珐琅彩瓷的想法,他写道,珐琅彩制作精致、颜色娇丽,如果有了新品种,希望四爷能"赏赐一二""以满臣之贪念"!四爷虽然心  相似文献   

14.
季江生 《收藏界》2011,(3):39-41
粉彩又称软彩,属釉上彩,出现于清代康熙中期,是在康熙五彩的基础上,受珐琅彩工艺影响而创烧的一个新的品种。粉彩画面颜色鲜艳、柔和,比五彩更加淡雅华丽、丰富多彩,深受人们的珍爱。乾隆时期粉彩瓷器大放异彩达到高峰,以后历代均有烧制,至清末民国时粉彩瓷器已非常普及,成为中上家庭女子结婚的陪嫁品。  相似文献   

15.
宋康年 《收藏界》2011,(1):68-68
有关墨彩在辞书中是这样注释的:瓷器装饰彩之一,以黑色为主兼用矾红、本金等材料,在瓷器上绘画,经彩炉烘烤而成。墨彩始见于清康熙年间,是五彩、珐琅彩、粉彩瓷器中常见的色彩。到雍正、乾隆年间,墨彩器用国产料仿烧水墨珐琅效果的瓷器。墨彩是在白瓷器物上以墨料绘画纹样,再经低温烘烤而成,犹如在白纸上作画,墨色浓淡,雅洁宜人,可与水墨丹青媲美,  相似文献   

16.
《收藏》2011,(9):17
华丽洋彩,官窑重器,拍卖与收藏新贵。雍正、乾隆两朝督陶官唐英这样表述:"洋彩器皿,本朝新仿西洋珐琅画法,圆琢白器,五彩绘画,模仿西洋,故曰洋彩,其人物、山水、花卉、翎毛无不精细入神。"乾隆洋彩因其原料珍贵、工艺繁杂、精美绝伦而被称作"彩瓷之冠",为盛清宫廷工艺的旷世杰作,代表了  相似文献   

17.
王连华  刘爱东  李丹 《收藏》2013,(5):62-69
粉彩是景德镇御窑厂的陶工在珐琅彩的启发和影响下,引进铜胎珐琅不透明的白色彩料(玻璃白),并借鉴珐琅彩多色阶的配置技法创烧的一种釉上彩新品种。粉彩的烧造过程相当复杂,需在预先烧制好的白瓷上经过设计画样、勾线、配色、研色、打底、填色、洗染、烧制等多道工序才能完成,粉彩二次入窑的烧成温度一般在750℃左右。粉彩瓷创烧于康熙中晚期,当时精品很少。雍正时期,粉彩瓷在造型、绘画技法及装饰图案等方面已趋于成熟。由于粉彩改变了五彩平涂的绘画技法,给人"粉润柔和"之感,与康熙硬彩(五彩)相对,亦称"软彩"。《陶雅》云:"康熙彩硬,雍正彩软。软彩者粉彩也。彩之有粉者,红为淡红,绿为淡绿,故曰软也。"  相似文献   

18.
李慧净 《收藏》2009,(11):38-43
康熙末期出现了一种低温釉上彩瓷器——粉彩。雍正时期,御窑厂开始大量烧造粉彩瓷器,并逐步影响到民窑。官窑粉彩大多以白釉为底,胎体轻薄剔透,纹饰绘画精妙入微。乾隆粉彩工艺。开始改变以往的渲染手法,花朵绘画大多勾勒茎部,总体风格更加趋向繁缛和绚丽。粉彩瓷器以其丰富的色彩装饰和人们喜闻乐见的题材在乾隆朝以后普及到民间窑场。  相似文献   

19.
王连华  刘爱东  李丹 《收藏》2013,(3):62-69
粉彩是景德镇御窑厂的陶工在珐琅彩的启发和影响下,引进铜胎珐琅不透明的白色彩料(玻璃白),并借鉴珐琅彩多色阶的配置技法创烧的一种釉上彩新品种。粉彩的烧造过程相当复杂,需在预先烧制好的白瓷上经过设计画样、勾线、配色、研色、打底、填色、洗染、烧制等多道工序才能完成,粉彩二次入窑的烧成温度一般在750℃左右。粉彩瓷创烧于康熙中晚期,当时精品很少。雍正时期,粉彩瓷在造型、绘画技法及装饰图案等方面已趋于成熟。由于粉彩改变了五彩平涂的绘画技法,给人"粉润柔和"之感,与康熙硬彩(五彩)相对,亦称"软彩"。《陶雅》云:"康熙彩硬,雍正彩软。软彩者粉彩也。彩之有粉者,红为淡红,绿为淡绿,故曰软也。"  相似文献   

20.
正《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中(以下简称《清档》)有这样一则记档,雍正十一年(1733年)六月十五日,"据圆明园来帖内称本日司库常保,首领萨木哈来说宫殿监副侍李英传旨:着烧造瓷器处,嗣后宝月瓶不必烧造,钦此"。宝月瓶,也作抱月瓶。曾有学者用这条记档论证雍正个人不喜抱月瓶造型,笔者认为,仅用一条记档佐证雍正对此类器型的喜好与否,稍显偏颇。从存世的各类雍正抱月瓶来看,雍正或许不仅不讨厌这类器型,反而是喜欢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