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杜文 《收藏》2013,(1):66-73
在唐宋时期鱼形壶造型比较流行,一般都认为是模仿鲤鱼造型,在唐三彩、白瓷、金银器中皆有表现。以往皆认为唐宋时期的这类产品皆取材于鲤鱼造型,而通过与唐宋文物上流行的摩羯图像比较可以看出。有些鱼形壶造型来自摩羯鱼的可能性较大。下面以潮州窑产品为主体展开探讨。唐代产品见于梅县水车窑烧制的双鱼形穿带壶(图1),壶高27厘米,口径...  相似文献   

2.
杜文 《收藏》2018,(6):74-76
耀州窑从唐代开始就烧造色釉、器型丰富的陶瓷枕,在唐宋时期曾烧造出釉彩和造型各异的陶瓷枕。唐代该窑也被称作"黄堡窑"。本文主要结合铜川黄堡窑址考古资料,对唐代该窑各式陶瓷枕加以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3.
三、绿釉陶瓷绿釉是以铜为着色剂,以铅化合物为基本助溶剂的陶瓷传统釉色之一。汉代烧制的釉陶中即已出现铅绿釉。据目前所发表的资料统计,唐宋时期有以下一些窑口曾烧造过绿釉器。唐代时,湖南长沙窑烧造有少量的绿釉器。宋代时制瓷业空前发展,很多新兴的窑场在宋金元时期都烧  相似文献   

4.
叶丹洋 《收藏》2013,(15):57-59
石湾窑位于广东佛山石湾镇。明清时期,佛山石湾镇与河南朱仙镇、湖北汉口镇、江西景德镇并称为四大名镇。考古调查发掘的资料表明,石湾的陶瓷生产至迟可以上溯至唐宋时期,明清时趋于鼎盛。佚名古籍《南窑笔记》中关于《钧窑》一文有记载:"明有宁青窑仿钧一种,颜色薄暗,五色杂沓。广窑亦有一种青白相间麻点纹者,皆瓶钵之类。胎骨轻脆,不堪赏鉴。宜兴挂釉一种,与广窑相似。"这里所说的"广窑"即石湾窑。由此可见明清时有许多窑口模仿钧窑的窑变花釉。石湾窑善于模仿钧  相似文献   

5.
蔺永茂  解玉霞 《收藏》2012,(7):42-47
黑釉瓷是古代陶瓷中的特色品种,从东汉至明清持续发展,并演变出多种特有工艺,除了以釉色和造型装饰以外,黑釉瓷上还演进出结晶釉、刻划花、剔花、贴木叶、剪纸、漏花、金银彩饰、红绿彩饰等缤纷多彩的装饰手法。尤其在唐宋时期,黑釉瓷在南北方都有发展,在北方的定窑、邢窑、巩县窑、耀州窑、磁州窑以及南方的建窑、吉州窑、景德镇等窑场都有...  相似文献   

6.
黑釉瓷是古代陶瓷中的特色品种,从东汉至明清持续发展,并演变出多种特有工艺,除了以釉色和造型装饰以外,黑釉瓷上还演进出结晶釉、刻划花、剔花、贴木叶、剪纸、漏花、金银彩饰、红绿彩饰等缤纷多彩的装饰手法。尤其在唐宋时期,黑釉瓷在南北方都有发展,在北方的定窑、邢窑、巩县窑、耀州窑、磁州窑以及南方的建窑、吉州窑、景德镇等窑场都有各自的特色黑  相似文献   

7.
涂师平 《收藏》2012,(17):50-59
窑是我国古代历史最悠久、影响最广泛的瓷窑体系,是汉六朝时期中国南北瓷业的"领军"窑口,唐时乃为六大名窑魁首,制瓷技艺影响全国各地乃至海外,亦是人类制瓷技术全面成熟的标志。浙江宁波是越窑青瓷的发祥地,宁波市慈溪上林湖区域更是越窑青瓷的中心产地。唐宋时期朝廷先后在上林湖设立"贡窑"和"置官监窑",大量烧制"秘色瓷"。所产秘色瓷被历代王朝纳为宫廷用瓷,所制青瓷除行销全国各地外,还通过"海  相似文献   

8.
张天琚 《收藏》2011,(2):27-28
唐宋时期,巴蜀地区有不少瓷窑烧造黑釉瓷,如邛窑、涂山窑、金凤窑、西坝窑等,但就黑釉品种而言,要数广元窑为多。历史上,连接巴蜀和陕西、中原的道路主要是剑门道(又称金牛道、石牛道),广元是必经之地。广元在嘉陵江边,顺江而下可通长江,嘉陵江和长江又把广元与长江中下游地区联结起来。广元的特殊交通地理位置,决定了这里是古代巴蜀与外地区人口流动、迁徙的交汇点。  相似文献   

9.
冯小琦 《收藏界》2013,(1):44-51
五彩瓷器自元代创烧以来,到明清时期有了长足的发展,是明清时期重要的彩瓷品种。一、彩瓷的起源与发展我国最早出现的瓷器都是单色釉,有青釉、黑釉瓷器,到三国时期出现最早的釉下彩绘瓷器,如南京出土的青釉釉下彩绘羽人图壶,釉下绘有褐彩纹饰。唐宋时期是中国彩瓷的发展时期,除南方地区的越窑、长沙窑为代表的青釉褐彩、青釉褐绿彩以外,由于北方瓷业迅速兴起,出现白釉绿彩、白釉黑  相似文献   

10.
正吉州窑是我国江南地区一处举世闻名的综合性民间窑场,遗址位于今江西省吉安县永和镇,因隋至宋吉安属吉州管辖,故名"吉州窑",又称"永和窑"。它创烧于晚唐,盛烧于宋,南宋末年衰退,终烧于明代中期,延烧600多年。吉州窑善于利用自身地理和人文优势,集各大名窑之大成,尤其是受唐以后古吉州地区活跃的经济和文化氛围的影响,其产品种类多,釉色全,造型丰富,装饰风格独特,在众多民窑中脱颖而出,成为唐宋时期南方最具特色  相似文献   

11.
正广东地处南海之滨,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片区,在中国与海外交通贸易中占据重要地位。唐宋以来,陶瓷成为海上丝绸之路最重要的外销货物,在此背景下,广东陶瓷业迅速发展,粤东地区的梅县水车窑、潮州笔架山窑,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新会官冲窑、广州西村窑、佛山奇石窑,粤西地区的雷州窑等民窑快速崛起。为了让公众了解广东陶瓷发展历史及广州在海上丝绸之路贸易中的历史地位,加强文博单  相似文献   

12.
杨俊艳 《收藏》2014,(9):74-81
登封窑是登封市境内古瓷窑址群的总称,目前已发现上自唐代,下至宋、元、明、清各个历史时期的古代瓷窑址30余处。核心窑场主要包括3个:一是在北宋时期以生产珍珠地划花瓷器闻名的告成镇曲河窑;二是在唐、宋、金、元时期以生产白釉瓷器闻名的宣化镇前庄窑(亦称神前窑);三是在宋、金、元时期以生产钧釉瓷器闻名的白坪乡程窑遗址群。  相似文献   

13.
唐宋蹴鞠对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唐宋时期是蹴鞠运动发展高峰阶段.在唐宋不同的社会发展背景下,蹴鞠的踢球方法及竞赛规则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运用文献资料、对比分析法,从场地与器材、参赛人数及踢球方法、服装、观众几个方面对唐宋时期蹴鞠方法进行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14.
张小亮 《收藏界》2015,(4):35-48
一、山西宋金瓷器概况宋金是山西瓷器史上的黄金时期,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窑厂数量众多。从目前考古资料看,宋金时期山西境内的窑址遍布南北,多达六十处,其中知名的有大同窑、浑源窑、怀仁窑、榆次窑、介休窑、交城窑、霍州窑、盂县窑、平定窑、临汾窑、河津窑、八义窑、阳城窑。二是产品种类丰富。山西与冀豫为邻,深受定窑、磁州窑、钧窑、当阳峪等窑口的影响,平定窑、盂县窑的产品明显可以看出定窑的影子,浑源窑、晋城窑、临汾窑都发现了钧釉瓷器,至于磁州窑白地黑花的装饰风格则更为普遍。在模仿名窑的同时,山西窑场  相似文献   

15.
叶茂钱  蔡民生 《收藏界》2013,(10):64-68
一、瓯窑的历史沿革 瓯窑历史悠久。在晚商和西周时期,浙江的温州、永嘉、瑞安、乐清、泰顺等地就出现了原始瓷。六朝时期,瓯窑得到了迅速发展,制瓷技术提高。瓯窑制瓷技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已趋成熟,生产工艺达到繁盛。从出土遗留瓯窑器物看,两晋、唐、  相似文献   

16.
雷国强 《收藏》2014,(6):82-87
浙江婺州窑烧制出成熟青瓷的时间。最早可追溯到东汉时期,发展于魏晋南北朝,鼎盛于唐宋,衰弱式微于元末明初。婺州窑是一个地方性历史名窑,虽然有着庞大的窑系,悠久的生产历史,但其声名远播实得益于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一书。《茶经·四之器》载:“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婺州窑所生产的茶具当时仅次于越窑和北方耀州窑,名列第三。  相似文献   

17.
李铁锤 《收藏界》2014,(9):62-67
烧香始于西周,用以祭天祭神。汉代普及至民间,唐宋时期烧香民俗之风大盛,给后世留下许多香具艺术珍品,处于四川盆地的巴蜀之地也是如此。图1是件汉代灰陶香炉,炉体与炉盘由三足相连。图2是件隋代青釉瓷香炉,与上图基本形态相似,只是连接处变成了五足,香炉的这种相似形态竟延续了四五百年之久。图3是成都顺达博物馆收藏的陶质绿釉博山炉,博山炉是汉代流行范围很广的熏炉,从图上看,它不仅是熏与炉,还可作为香插使用。图4是件三国至西晋时期的青瓷熏炉,从釉发黄、底发红的情况来看,显然不是青羊宫窑制品,绵阳窑有类似器物。图5的南北朝晚期熏炉,釉面光亮玻璃感强,但已由青色开始变褐,这是青羊宫窑制品这一时期的特征。在隋代以前的巴蜀古陶瓷中,尚未看到专门的香插。  相似文献   

18.
《收藏》2017,(10)
正镇江处于长江与运河两条黄金水道的交汇处,水陆交通便利,唐宋以来,镇江已是长江下游著名的商货中转港口,与全国各大瓷窑有着密切的联系,来自全国各地的瓷器在此地展销、交流,后组合、集装、转运全国及世界各地,这对研究南北各窑瓷器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宋代时期,镇江与全国各大瓷窑都有着密切的销售关系,形成纵横交错的商业网络。运输主要是靠长江水道、运河水道及海上水道三路。海上水道主要运输的是  相似文献   

19.
黄卫文 《收藏》2014,(12):46-52
登封窑是我国卉代中原地区有代表性的民间瓷窑之一,其窑址位于今河南省登封市境内。多年来,研究者对登封境内瓷窑遗址已进行过多次考古调查,其成果表明,登封窑制瓷历史悠久,始于隋而终于明清,其中唐、宋和金、元时期是登封窑制瓷生产的兴盛期,尤以北宋时期的产品最为精美。  相似文献   

20.
张海军 《收藏界》2014,(9):68-75
长沙窑是一座商业性瓷窑,古称为石渚窑,因窑址在湖南长沙市以北30公里所辖的望城县铜官镇书堂乡瓦渣坪一带,又称铜官窑。解放后的历次考古发掘和调查显示,长沙窑的窑区除了瓦渣坪之外,谭家坡、陈家坪、廖家坝、胡家垅、蓝家坡、蓝岸嘴等都是遗址区域。长沙窑大致兴起于公元8世纪中后期,兴盛于中晚唐时期,而衰落于五代时期,其烧制时期仅150年左右,但其生产的产品器型之丰富,风格之多样却是当时任何一个窑口所罕见的,长沙窑的香具亦是如此。长沙窑香具上所展现的各种类型文化元素无不体现出了唐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开放性和包容性。根据对历次考古发掘和调查结果统计得知,长沙窑所生产的香具主要以香炉为主,兼有配套使用的瓷盒,其中香炉和瓷盒均可细分为多种样式,这在1996年出版的《长沙窑》一书中有详细记载,此书主要以1983年的考古发掘成果为基础,而笔者所在单位长沙市博物馆收藏的长沙窑瓷器同样也是以此次调查发掘为基础。根据对馆藏长沙窑香具统计得知,香炉共有27件,瓷盒及盒盖共计两百余件,现针对相关器物的具体造型做一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