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学大师季羡林在他的《养生无术是有术》中曾写道:很多人总要问我有什么养生秘诀,我回答是没有秘诀。我有一个三不主义,这就是:不锻炼,不挑食,不嘀咕。季老的不嘀咕首先是指心中没有什么想不开的事,更不为自己的健康愁眉苦脸。一般说来人进入老年,身体十分容易出毛病。老年人也是非常担心自己的身体哪个地方失灵,所以老年人喜欢嘀咕。季老却指出这样嘀咕反而对身体不好。  相似文献   

2.
古往今来,“成功”这两个字一直是人们不懈追求的目标,但有的人在追求它的道路上大有作为,而有的人却一事无成,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拜读了季羡林老先生的《成功》一文,对它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季老先生在文中总结出了一个公式:天资 勤奋 机遇=成功,并且深入浅出地做出客观的分析,从而进一步指出:只有勤奋才是成功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3.
我曾经挑过国学大师季羡林《幽径悲剧》中的一处语言之"刺"。文章第二节中"我上面说它平平常常,这话有点语病,它其实是颇为不平常的。"这句中"语病"一词用得有些不妥。我让同学们细读揣摩,大家换了好几个词语,最后觉得这儿还是用"言不由衷"较为妥当。因为幽径本是平常的,只是它在季羡林心里是"颇为不平常"罢了。我对学生说"季老是大师,但大师也并不代表在每一个句子的斟酌上都到了辞达心意的程度。你们只要努力,也可做他的老师。"给学生信心,让他们敢立潮头,他  相似文献   

4.
成功是人人梦寐以求的,谈成功的文章也屡见不鲜,季羡林先生《成功》一文却不惧老生常谈,以数十年的人生经验为依托,娓娓道来,发人深思。一.细读文本1.大题小做。成功是人生一大命题,如果全面系统地论述成功之道,写成洋洋数卷也未必能够说清,要想在一篇文章中阐述清楚更是不可能,故季老先生择其要点,写出最有价值的认识。季老先生自己也说"这又是一个极大的题目,我却只是小做",如此,方可以集中笔力,要言不  相似文献   

5.
这篇《天鹅脱险》原载印度的《五卷书》(季羡林译),原题为《聪明的天鹅》。为便于小读者阅读,我对译文做了改写。 《五卷书》是印度古代很有文学价值的一部故事(童话、寓言)书,故事里的主人公多为动物,有“世界上第一部童话书”之称。季羡林先生在《五卷书》译本的  相似文献   

6.
季羡林先生说:“如果读书也算是一个嗜好的话,我唯一的嗜好就是读书。”他小学中学阶段,最爱读的是“闲书”(没有用的书),比如《彭公案》《施公案》《三侠五义》《小五义》《东周列国》《说岳》《说唐》等等,读得如痴如醉。“读这样的书是好是坏呢?从我叔父眼中是坏。但是,我却认为是好,至少在写作方面是有帮助的。”所以,他反复说到张元济先生(出版家)一句简单朴素的话:“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因为人类之所以永远不停地向前迈进,靠的就是能读书又能写书的本领。季羡林先生除了学术与翻译外,在散文创作上也有相当  相似文献   

7.
日本作家村上春树曾有一书,题为《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读了季羡林先生的散文《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我不胜慨叹:当我们看花时,我们在看些什么?在季老先生那些以留学德国为背景的散文篇什中,《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是比较别致的一篇。在季羡林先生的笔下,德国人  相似文献   

8.
7月14日 晴 7月11日,季羡林先生静静地走了。看着案头的《真话能走多远》、《忆往述怀》、《季羡林生命沉思录》等几部先生的著作,内心瞬间涌上了难以诉说的平静。对于季老的著作,我想我穷尽一生恐怕都难以读完。季老的著作要慢慢读,但季老的名字,我会永远刻于心间。  相似文献   

9.
品读     
<正>那些学问、学术,在我看来也只是为了更好地在这三寸讲台上教书育人吧。——在《季羡林谈人生》《牛棚杂忆》《季羡林自传》中,季老多次提到自己求学、教书、做学问的经历。他说:在我看来,我只是一名教师而已。……既然当了教师,那就甘为人梯吧,我学的越多,为学生们铺的台阶就能越长,他们的路也能走得更长远。……在任何时候,作为一名搞学术的人,都不应该放弃自己的研究,对得起自己,更得对得起自己的教师身份。我这几十年的从教和学术经历如果算是成功的话,那也一定是源于坚持和专心致志。  相似文献   

10.
前些时,温家宝总理看望季羡林。温总理说,我喜欢看你的文章,讲的都是真心话……季老则说:"要说真话,不讲假话。假话全不讲,真话不全讲……""说真话,不讲假话。假话全不讲"好理解,这也是做一个诚实人的  相似文献   

11.
读国学大师季羡林的《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篇节选散文,心中有一种憧憬的感觉,真想走进德国的小城哥廷根,感受那份沉淀于城市甚至民族底色的美丽。再读季老的《重返哥廷根》,觉得作者曾对这个寄居十年的“第二故乡”又有着太多的感情。课文中“颇耐人寻味的境界”也的确让我沉浸其中。如何引领学生通过阅读品味,走进这充满异国风情和独特文化的境界里,接受人文熏陶,  相似文献   

12.
温家宝总理在看望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时,尊敬的季老说:“我们讲和谐,不仅要人与社会和谐,还要人内心和谐,内心和谐是根本”。温总理也十分赞赏这一观点,他说:“人内心和谐,就是主观与客观、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都要和谐”。  相似文献   

13.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之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间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见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二室编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察传》篇。1990年4月广西第9次印刷)。当我串讲到“告之曰”这一句时,从上下文意来理  相似文献   

14.
已是耄耋之年的季羡林教授乃旷世鸿儒,亲身经历了20世纪中华民族及其学术文化的兴衰荣辱。季老在其长达六七十年极富创造力的学术生涯中,为世界贡献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学术界、教育界、文化界赢得了崇高的声誉。记得在2000年季老的90寿诞庆祝活动上,97岁高龄的学术泰斗钟敬文教授颂其曰“真诚质朴”,“为文如此,为人也如此;学问一流,道德也一流”。 真情待人——爱母敬师重情意 人们都说季老多情。的确,只要与季老有所接触,都会发现季老对父母、对师长、对朋友总是满怀深情。季老对母亲的深情众所周知。与人闲谈,他往  相似文献   

15.
<正>当今社会的快节奏,拉着我们激烈奔跑,我们匆匆忙忙从这一站赶赴下一站,从上一站赶赴下一站,这也使得我们语文人渐渐浮躁,我们的语文课堂也在浮光掠影间行走,"慢语文"离我们越来越远。在一次研修培训时,听了两节"同课异构"课。两位老师执教的是苏教版九年级上册季羡林老先生的《成功》一文。甲老师在介绍了作者季羡林的生平及授予季老的"感动中国"颁奖词之后,跟同学们说:"课前我们已经进行了预习,那么你们觉得季羡林先生的这篇文章可以换一个  相似文献   

16.
《高校教育管理》2009,3(5):82-82
2009年7月13日《中国青年报》叶铁桥撰文指出,钱钟书、费孝通、巴金……近些年来,每逝去一位民国时期即已名满天下的学人,人们都会在无限缅怀中感叹大师的凋零和后继乏人。季羡林先生的故去,则再一次让这个话题延续。张中行评价季老的三个“难能”,每一个在现时代都是稀缺之物。  相似文献   

17.
温家宝总理探望“初度”九十五岁的季羡林先生时,送去一盆君子兰,并送去一句经典的话语一“红衣少年”,一时间“红衣少年”的美称传遍大江南北,飘荡在学术界那清冽而高远的天空,将北京的秋天点缀得更加美丽和清新。不久,《光明日报》刊载了季老的散文《九十五岁初度》。我展读这篇佳构,为那“红衣少年”坦然的心态而折服;我细研这篇新作,为那学术巨擘诚挚的情怀而感染。  相似文献   

18.
书架     
《教育》2008,(26)
季羡林自述:我这一生作者:季羡林出版:中国青年出版社奥运前夕,季羡林先生迎来了他97岁生日。这位出生在清朝末年的世纪老人,见证了100年来中国朝代的更迭和历史的巨变,我们也有幸通过这本自传,来了解他传奇的一生。这是第一部完整记录季老一生经历的书,从一个农村贫穷的孩子成为  相似文献   

19.
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是北京大学季羡林教授的高足,他得季老真传,是国内屈指可数的印度学专家。他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开讲《玄奘西游记》引起轰动。海上著名学者王元化认为:迄今为止,“百家讲坛”讲得最好的是钱文忠。  相似文献   

20.
保持和谐的职业心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涛 《湖北教育》2007,(3):39-39
在一次温家宝总理看望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时,季老谈到这样一个观点:“我们讲和谐,不仅要人与社会和谐,还要人内心和谐,内心和谐是根本。”温总理十分赞赏,他说:“人内心和谐,就是主观与客观、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都要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