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抗日战争时期,我党坚持了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领导权在抗日战争时期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体现,是把抗日战争引向胜利,并使抗战的胜利成为人民胜利的关键。毛泽东指出,“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这个原则的说明、实践和坚持,是把抗日民族革命战争引向胜利之途的中心一环”,(《毛选》384页)这里说的“说明、实践、坚持”六个字,实际上也是对如何贯彻实行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的高度概括。  相似文献   

2.
本文论述了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毛泽东早期的民众大联合思想是其统战思想的萌芽;《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标志着毛泽东统战思想的初步形成: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建立工农民主统一战线的思想,是毛泽东统战思想逐渐成熟的过渡;抗日战争时期,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思想,是毛泽东统战思想全面成熟的标志;解放战争时期,提出人民民主专政思想,是毛泽东统战思想的新发展.建国后,坚持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毛泽东统战思想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3.
<正> 抗日战争时期,我党和国民党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统一战线中,我党坚持独立自主原则,坚持“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方针和“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原则,与国民党发动的反共磨擦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保证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相似文献   

4.
正确处理民族斗争与阶级斗争关系的原则是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则。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在减租减息运动的各个阶段,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正确处理民族斗争与阶级斗争关系的原则,密切联系边区实际,充分发动群众,不断纠正"左"右倾错误,团结了边区各个阶层共同抗日,为抗战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5.
董必武是中国最早的共产主义者之一和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人之一,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法学家,曾长期从事我党统一战线的领导工作,在大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人民民主时期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对我党建立和完善统一战线的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大革命时期是董必武统一战线思想的萌芽奠基时期,现阶段系统梳理大革命时期董必武统一战线思想,为弘扬董必武的个人价值以及当前统战工作中坚持党的领导地位、构建"大统战"格局等方面提供理论和现实借鉴。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在革命战争时期的外交思想是毛泽东外交思想的初创,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表现为:在处理中共与共产国际关系时坚持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在对日作战中主张建立国际抗日统一战线的原则;在二战结束后的国际关系中提出“中间地带”理论;注重同美国的关系并为新中国制定了对外开放的对外关系原则。  相似文献   

7.
建国时期董必武同志在其著作和讲话中不仅明确指出统一战线的纲领,谈到了这一时期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及工作对象,并且具体分析了统一战线的工作重点,诠释建国时期统一战线团结民主人士的必要性、什么是处理与民主人士关系的基础以及团结民主人士的方法。此外,董必武同志还纠正了这一时期党内关于统一战线工作及统战对象的偏见和错误认识,对建国时期统一战线的顺利实施做出了突出贡献,同时也极大地丰富了毛泽东关于统一战线的思想。  相似文献   

8.
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全面侵华战争,造成了中华民族的严重危机,为挽救民族危亡,中国各种政治力量在抗日大旗下结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但由于参加统一战线的成分复杂,因而统一战线中不可避免的存在着复杂矛盾.为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地位,领导和推动抗战胜利,中国共产党根据统一战线方面的经验教训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特点,制定了在处理民族斗争关系时,坚持民族利益与阶级利益相结合的原则;在处理统一战线内部关系时,采取又联合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的原则;在处理国共关系时,坚持既统一、又独立的原则;在处理各阶级之间的相互关系时,采取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原则.这些策略原则的贯彻实施,不仅处理好了统一战线中的各种复杂关系,坚持、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且冲破了国民党的限制,纠正了党的错误,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战略策略原则,并有力的推进了抗日战争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9.
抗日战争时期,我党我军高举民族解放、团结抗日的旗帜,坚持民族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立原则,向敌后发展,放手发动群众,开展人民战争,创建了晋察冀、晋绥、晋冀鲁豫、山东、华中等抗日根据地,为夺取民主革命的彻底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文试就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华中的战略方针和部署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1936年 ,毛泽东代表中国共产党人率先明确提出建立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毛泽东准确地预见了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发展趋势及结果 ,从理论上论证了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形成的可能性和必然性。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力促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 ,并从战略上密切配合盟军。在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有力配合下 ,中国人民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相似文献   

11.
统一战线,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为反对主要敌人,同其他革命阶级、革命政党和团体,以及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结成联盟。在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同志,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统一战线原理,结合中国的实际,制定了一整套方针、政策,使统一战线成为夺取革命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和毛泽东同志继续运用统一战线这个法宝,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用和平赎买的办法完成了对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基础。在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党和邓小平同志提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以及为解决港台问题的“一国两制”的构想,从而更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统一战线的理论。  相似文献   

12.
抗日战争时期,宋庆龄始终以民族解放大局为重,她较早地提出了建立"反日统一战线"的思想,并努力促成了国共两党的联合抗日.她积极响应中共提出的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号召,坚持团结、进步、抗日的旗帜,反对分裂、倒退、投降的逆流,义无反顾地全力支持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斗争,为建立、巩固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做出了重要而独特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13.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政治战略的制高点之一是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独立自主原则,这是由统一战线的特点决定的。遵循这一原则,就为实现党对抗日战争的领导,争取抗战的伟大胜利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抗日战争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极其落后的时代背景下,毛泽东充分认识到知识分子的重要性,适时提出了大量吸收、团结知识分子的号召,形成了毛泽东关于大量吸收、团结知识分子的完整理论,为党的各项事业的开展和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也为今天更好地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提供了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5.
苏德战争爆发后,苏联通过共产国际号召各国共产党集中力量武装保卫苏联.在如何保卫苏联问题上,毛泽东与苏联和共产国际产生了严重分歧.在处理与苏联和共产国际的关系中,毛泽东坚持国际主义和爱国主义的统一,既尊重和服从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大局,又坚持了独立自主的原则;既维护了国际团结,又捍卫了中国革命的长远利益;既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做出了贡献,又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乃至夺取全国政权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同学在《中国革命史》的课堂讨论中,争论了下列问题:(一)在统一战线中,无产阶级政党的“独立性”同“独立自主的原则”有无区别?(二)“独立自主原则”是否只适用于抗日战争时期,还是党的统一战线理论和政策中的一个根本原则,适用于任何时期?(三)为什么毛主席在抗日战争时期提出这个口号,而没有在别的时期提出?,它和“又联合又斗争原则”的关系如何?下面谈谈我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抗日战争时期,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在抗击日本帝国主义入侵的斗争实践中,积极倡议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策略方针,并主张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结合起来。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策略方针的指引下,中国人民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可以这么说,统一战线是中国人民打败日本侵略者的根本斗争策略。  相似文献   

18.
在从国内革命战争到抗日民族战争的历史转折关头,毛泽东在正确分析中国抗日战争的国际国内形势的基础上,精辟地论述了战争与政治的关系和抗日战争各方的政治目的,并对与实现党和人民抗战的政治目的有关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原则问题——诸如抗战中的两条路线、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作用等问题,给予了深刻的说明,从而为实现党对抗日战争的领导,争取抗战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9.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民主党派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不能磨灭的贡献。各民主党派充分利用其特殊的历史地位,坚持团结抗战,反对妥协投降.呼吁改革政治,反对国民党一党专政.积极开展抗日救国活动,并提出各项主张.从而促进了国共抗日民主统一战线的形成,从而推动了抗战的胜利。  相似文献   

20.
抗日战争时期,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和实践主要有:批判和纠正了王明“左”倾机会主义和错误的知识分子政策;构建党的知识分子理论和政策的基本体系和框架;在根据地创办各类学校,为抗日战争和中国革命积聚大量人才;广泛团结知识分子,推动文艺界统一战线的建立;支持和推动民主党派建立,团结民主党派共同打击日本侵略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