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以下简称《列传》)有这样一段记载: 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缶。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  相似文献   

2.
知缶知缶     
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赵主鼓瑟,秦御史前书日:“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缶。相如日:“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日:“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缶。”  相似文献   

3.
《廉颇蔺相如列传》(高语一册)有这样一句话:“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课本注“奏瑟”为“弹瑟”,并认为它与下文“鼓瑟”义同。其实,“鼓瑟”确为“弹瑟”,而“奏瑟”当为“进瑟、献瑟。”其一,“奏瑟”作“进瑟、献瑟”解,符合当时外交辞令的风格。渑池之会,尽管剑拔弩张,气氛紧张,秦王即使有意羞辱赵王,其说话也还是委婉含蓄的。因而,秦王表面上并不会直接强令赵王弹瑟,而是十分客气地说“请(允许我向您赵王)献瑟”。蔺相知以牙还牙,先也不直接强令秦王击盆缶,而是说“请(允许我向)您  相似文献   

4.
汪隽 《学语文》2007,(3):32-32
人教社2005年第1版高中语文课本第六册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句中“御史”一词,课本注为:“战国时对史官的称呼”。这个注释的意思自然让人有两种理解:一是战国时称史官为“御史”,二是战国时的“御史”就是史官。笔者查阅了一些资料,发现并非全然如此。课本注释不当。  相似文献   

5.
精讲课文,就是对课文面面俱到,事无巨细地剖析讲述吗? 答曰:非也.精讲课文应该视教材的具体内容,特别是学生对教材的熟悉程度,对知识掌握的情况而确定精讲内容.有时,即使是教材的重点,也不能被精讲,因为学生运用已学知识与已获能力即可自行解决.总之,根据笔者教学体会认为这样三点可确定为精讲要点.一、抓住关键性词语. 名家名篇,不乏精采之处,通过这些地方的讲解,使学生在获得享受的同时看到自己的差距,这对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的培养,对理解能力的提高,都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如:《廉颇蔺相如列传》的"渑池之会"一部分中有这样两句话:"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缻.'"这里的"令"和"为"两个诃的使用就很精采."令"字不仅祈使的口气.而且比较强硬,在秦赵两王之间,谁都不能用"令",但秦国这位御史却把秦王"请鼓瑟"的"请"字写为"令",这就活画出秦王逞凶逞强、蔑视弱小的嘴脸,揭示出企图称王  相似文献   

6.
偶读陕西师大所编《中学语文教学参考》(99年第10期)“备课参考”栏目里有关韩卫国先生《一条应该补充的注释》一文,深为韩先生学识之广博与备课之扎实所折服。但,韩文对“善为秦声”(现高中语文第六册《廉颇蔺相如列传》)的所谓补充注释,笔者却不敢苟同,其理由如下。韩文所以“补充”此“注释”,其根据是秦国李斯《谏逐客书》里有关“秦声”的介绍。诚然,李文“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韶虞”,确系秦王所为。但,李斯为此文是在秦王(秦始皇)十九年,即公元前237年,而“渑池之会”却是在秦昭王二十七年,即公元前279年:二者相隔近半个世纪。试想,以后人之言证前人之行,恐怕于理不通吧?况且,《谏逐客书》中所“退”之“筝”,正是秦昭襄王请赵惠文王所奏之“瑟”呢。(筝,乐器名,瑟类。《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编第二册第5页注释〔45〕,朱东润主编)倘若秦王真的请赵王演奏所“弃”“退”了的“筝瑟”,那岂不是自取其辱?那么,相如请秦王击缶,“秦王怒,不许”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我们知道,在古代,那些乐工伶人的地位不高,秦王了解这一点,才趁“饮酒酣”大咧咧地提出“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这一极不符合赵王身份的要求。真可谓“醉翁之意不...  相似文献   

7.
《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有“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之语,其中的“以相娱乐”一句,包括教参在内的诸多版本均将其翻译为“以(借)此互相娱乐”。笔者认为这样的翻译不仅未能准确地传达司马迁的本意,也未能完全表现出蔺相如不畏强暴、针锋相对、轻巧腾挪、化被动为主动出击的大智大勇。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8.
张灏 《考试》2006,(10)
读过《廉颇蔺相如列传》的人都会对完璧归赵、渑池相会、负荆请罪的故事耳熟能详,津津乐道。但其中的一个段落却容易被人忽略,那就是赵王召见蔺相如的一段。原文如下: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王曰:“谁可使者?”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相似文献   

9.
《将相和》是十二册(大修订)小语教材的保留篇目。其中“渑池会”上,秦王与蔺相如的较量,主要表现为秦王哄骗赵王为其鼓瑟并记之,使赵王受辱;而蔺相如立即反击,逼迫秦王为赵王击缶并记之。这样的结果是“秦王没占到便宜”。对于书中的这句话,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秦赵斗争,两方平局;二是秦王想占便宜,结果反而“吃亏”了。哪种更妥呢?首先,我们要看“瑟”和“缶”是什么。“缶”起初为先民们装食物、饮料的器皿,后发展为打击乐器。在3000多年前的夏、商时代,我国就产生了“击缶”的演奏形式。《诗经·陈风》中有“坎其击缶”的记载。“击缶”…  相似文献   

10.
《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记述了“渑池会”的前因后果及全过程。席间有“赵王鼓瑟”、“秦王击瓴”一个细节,这个细节很值得探究。从当时的背景看,“鼓瑟”“击瓴”绝非“以相娱乐”,也不仅仅是简单的相互嘲弄,当有其特定的隐含之义。笔认为:“赵王鼓瑟”、“秦王击瓴”是“渑池会”秦赵斗智的高潮表现,是通过“鼓瑟”、“击瓴”表达了在外交场合中当说而义不能直陈的内容,是一种外交辞令的委婉暗示和隐谐。  相似文献   

11.
司马迁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以不到200个字的篇幅叙述了赵宦官令缨贤举荐栋梁之才蔺相如的故事。文章写道: 赵惠文王十六年,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宦官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臣语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以此知之,故欲往。相如谓臣曰:‘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柬君归赵矣。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相似文献   

12.
人教版《将相和》是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二册中的经典一课,其“完璧归赵”、“负荆请罪”两则成语故事流传千古,于是爱寻根求源的国人最关注的便是那“璧”的去处!“完璧归赵”这个成语出自于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原文是:“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故事讲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秦昭王听说赵国国王得到举世闻名的和氏璧,便骗赵王说,愿意用十五座城换赵国的和氏璧,赵王惧怕秦国的强大,不敢拒绝,但又怕上当。大臣蔺相如自告奋勇愿带和氏璧去秦国,表示如果换不到城,一定把璧完整送回赵国。当秦王从蔺相如手中接过和氏…  相似文献   

13.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第四册第四单元《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第三段言曰: 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相似文献   

14.
前前后后地听了一些教师讲授《将相和》一文后,我发现大多数教师都是在三个小故事中,对蔺相如人物特点冠以“机智勇敢”一语。我以为颇失侧重。以“完壁归赵”一节为例, 蔺相如这个人物特点重在于智谋超群,为大智(如果说“勇”的话,在“渑池会上,蔺相如才勇冠秦军)。“完璧归赵”的故事开始,先交代强秦要“以城换壁”,赵王及群臣知是秦王设下的一场骗局,就是惶惶然不知如何应付。此时蔺相如出场,只“想了一会儿”。就给了赵王两颗定心九:“如果秦王真拿出15个城来换,  相似文献   

15.
先看下面的话: (赵王)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予”是“给”,是单指璧来说的,“许”则是“答应”,在这里的含义是“同意交换”,是就以城易璧这件事来  相似文献   

16.
几一:《H-一生傲) 1川疏影横斜水清浅 一.宫官宜《共吕1分》 (ee)峨写(门盆分)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芳草鲜美. 渔人甚异之。 (引_.夜泊秦淮近酒家。 《5)蓦然回首那人却在 《6)禅其地之出. (2)(3) 《二:) 2 拐一下洲勺.翻点的闷. 其两滕想比者( 故户枢不t,流水不腐( 4,益其所不能 《三》一侣下文, ‘.分) } 】 】 兜成,一7.《.分》 奋雄不母倪命(节绝) 秦王惊然怒。谓磨且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磨且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予之赶.伏尸百万.滚血千里。” 磨且曰:’‘大王尝闻布衣之赶乎?”秦王曰:.‘布农之怒.亦免冠…  相似文献   

17.
《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记载,秦“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这个提议弄得赵国君臣焦头烂额。左右为难——既舍不得美玉,又不想逆强秦之欢。此时赵宦者令缪贤的一番推荐,把蔺相如推向了历史的风口浪尖,仿佛赵国的生死存亡都系于这一名不见经传的舍人身上。时势造英雄,蔺相如如众人所期待的那样隆重登场了。  相似文献   

18.
《将相和》一文中「渑池会」上秦王与赵王争锋。教参(人教社版)解释为「秦王要赵王为鼓瑟,意思是要同为一国之主的赵王以臣仆身份,奏乐以待秦王,从而贬辱赵玉。而  相似文献   

19.
张华问:《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蔺相如的性格有什么特点? 蔺相如的性格特点是有智有勇,智勇兼备。其智表现为以下几点:1.智在审时度势。他制止缪贤亡赵走燕,主张宁许璧以负秦曲,劝说赵王赴会,望见廉颇引车避匿,都是从整个时局、国势强弱上考虑的。因此,判断符合客观形势,决策能够获得胜利。2.智在知人论世。在为缪贤谋划时,他提出“何以知燕王”的问题,足见他能知人论世。从秦王得璧传示美人的情态中,他揣知秦王无意偿赵城,采取了果断的措施。3.智在随机应变。在秦王得璧无意偿赵城时,他灵机一动,用“璧有瑕,请指示王”的话夺回璧。在秦王召有司案图佯为予赵城时,他以斋戒为理由不献璧,再使从者衣褐怀璧从径道归璧于赵。4.智在争取主动。在秦以城易璧的问题上,他主张宁许璧以负秦曲。在渑池会上,面对秦王要赵王鼓瑟,他提出要秦王击  相似文献   

20.
一句话从正反两方面发问的句子叫反复问句,象现代汉语里的‘你知道不知道?’就是这类句子。古代汉语中的反复问句,在现行高中语文课本中便有其例。如: (1)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可以给不[可以给]? [2] 丈人附耳谓先生曰:“有匕首否?”先生曰:“有。”(马中锡:《中山狼传》)——有匕首没[有匕首]? [3] 凭谁问:廉颇老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