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长江水利教育》1989年第4期刊载了李国郴同志撰写的科研论文《“双变”渗水试验方法原理》.该文提出了“双变”渗水试验的方法和原理,导出了相应渗流条件和渗流曲线下的渗流公式,并对半无限界面的“双变”公式作了实例计算和可靠性检验.这篇论文引起了有关工程技术人员的积极关注,我对此也有极大兴趣.该文对许多数学知识的应用,给我启示良多,激发了我撰写本文的欲望.  相似文献   

2.
来信摘登     
今天拜读贵刊给我寄来的《语苑文林1),忽然发现一篇题为《作文,应力避第一构思》的文章,大为惊叹,这篇原为我发表在《当代中学生》(1996年第4期)上的文章,竟连一个标点符号都未改却被署上“颜丽、孙景山”的名字发表在贵刊2000年第4期上,并被编入《语苑文林》下册(第226页)。  相似文献   

3.
最近,《长江水利教育》的我校和外校3名作者分别接到《中国跨世纪战略文献》丛书,编辑部的稿件入选通知,他们所撰写并在《长江水利教育》发表的3篇论文被入选该丛书。三篇论文是:陈再平同志的《学习(教育法),加深对教育的认识》、姜同同志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中专教育改革》、陆义宗同志的《明确目标,继续前进》。入编文号依次为F5810、F5811、F5812。通知指出,该文“编辑委员会认为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很强的实践  相似文献   

4.
《邯郸学院学报》2013,(2):53-53
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博士张渭毅副教授在《邯郸学院学报》2012年第3期发表的《怎样把古反切折合成现代汉语普通话读音》一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心主办的《语言文字研究》2013年第l期(第86.103页)全文转载,是该期唯一一家地方高校学报发表的论文被转载,而且转载最长的一篇。  相似文献   

5.
十余年前,也就是1974年7月23日上午,去年刚刚故去的著名汉语音韵学家李方桂先生(1902—1987)在台湾的史语所作了题为《汉语研究的方向——音韵学的发展》的专题演讲,讲演稿经整理后发表在《幼狮月刊》第四十卷第六期(1974)2—8页上。此文后来转载于《音韵学研究通讯》1982年第1期。李先生此文就几个音韵学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精辟看法。李先生是当代汉语音韵研究的权威,笔者才疏学浅,不敢望其项背。但我现在也做一篇与李先生的上文题目类似的论文,其用意主要有这样两点:一是想以此文悼念李先生的逝世(李先生于1987年8月21日病逝于美国加州奥克兰),以表示笔  相似文献   

6.
更正     
本刊(下半月·数学)2021年第12期《教育的无悔选择》一文中,第70页左栏倒数第2行的论文名称《思维完整利弊辩论》应改为《思维定势利弊辨议》,特此更正。由此给各位读者带来不便,敬请谅解。  相似文献   

7.
近日,据中国科学院武汉科技查新咨询检索中心检索报告,张德新教授近年发表的两篇论文分别被国际著名三大检索刊物中的“科学引文索引(SCI)”、“工程索引(EI)”收录。其中发表在《PhysicaB ,Physicsofcondensedmatt》(《物理B ,凝聚态物理》) 2 0 0 4年第344期上的《纳米CeO2 基电解质薄膜的阻抗谱研究》一文被SCI收录(该文的主要观点见本刊第2 2页对该论文的简介) ;发表在《江汉石油学院学报》2 0 0 3年第3期上的《纳米CeO2 基电解质薄膜电性能实验研究》一文被EI收录。该文研究了不同热处理温度和不同测试温度下,纳米CeO2 基薄膜…  相似文献   

8.
编读往来     
《中等数学》2011,(8):16-16
1.湖南读者陈敬波来信指出,本刊2007年第6期《数学奥林匹克高中训练题(8)》第一试第三题为错题.2.陕西读者陈刚来信指出,本刊2011年第2期第29页第15题第(1)问第3行中"a"应为  相似文献   

9.
笔者曾在《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发表过一篇题为《函数比单调性判别法》的论文,本文将给出该命题的一个几何解释。  相似文献   

10.
1995年我曾撰写《教育独立论发微》(以下简称《发微》)一文,发表于《上海教育科研》杂志同年第11期上。翌年,刘景升同志发表一篇大作,题为《教育独立论钩沉——兼与燕国材教授商榷》(发表于《上海教育科研》1996年第5期,以下简称《钩沉》),对拙文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读后使我很受教益。为  相似文献   

11.
<正> 短篇小说《水藻行》,是茅盾一生创作中唯一的一篇先在国外发表的小说。该小说于一九三七年五月发表在日本《改造》第十九卷第五期上。关于《水藻行》的日文译者,孙中田、查国华编的“茅盾研究资料”中写道:“本文由鲁迅译成日文。(《茅盾研究资料》[下]第138页)这与事实不符。  相似文献   

12.
论教育科学     
瞿葆奎先生在《中国教育学百年(中)》(《教育研究》1999年第1期)一文中谈到:《人民日报》于1949年11月14日发表了节译苏联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1948年俄文版)第二十一章《国民教育制度》(《人民日报》题为《苏联国民教育制度》,于卓节译);继而在1950年3月28日,《人民日报》发表了节译的凯洛夫《教育学》第十二章《劳动教育》(《人民日报》题为《苏联的劳动教育》,蒋洪举节译);1950年4月3日的《人民日报》,又译载了冈察洛夫著的《教育学原理》(1947年俄文版)的"序言"、凯洛夫《教育学》第一章《教育学的对象和方法》的第五节《教育学是科学》(《人民日报》题为《论教育科学》,沈颖、南致善合译,并认为凯洛夫主编的这本《教育学》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巨著")。这对当时急于了解苏联社会主义教育经验和理论的人来说,乃是"雪中送炭"。此后教育界迅速掀起了学习苏联教育学的热潮,尤其是学习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热。这可以说是中国教育学百年中的第三次热潮了。70年后,本刊重新发表《论教育科学》这篇译文,保持原样,以示纪念。  相似文献   

13.
十余年前,也就是1974年7月23日上午,去年刚刚故去的著名汉语音韵学家李方桂先生(1902—1987)在台湾的史语所作了题为《汉语研究的方向——音韵学的发展》的专题演讲,讲演稿经整理后发表在《幼狮月刊》第四十卷第六期(1974)2—8页上。此文后来转载于《音韵学研究通讯》1982年第1期。李先生此文就几个音韵学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精辟看法。李先生是当代汉语音韵研究的权威,笔者才疏学浅,不敢望其项背。但我现在也做一篇与李  相似文献   

14.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3版《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第133页在讲述爱因斯坦提出狭义相对论时写道:“1905年,在德国莱比锡出版的《物理学纪事》杂志上,发表了同一作者的三篇论文,其中《论物体的电动力学》是有关相对论的第一篇论文,这篇论文的发表,标志着狭义相对论的提出。”  相似文献   

15.
来函照登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编辑部: 拙文《老骥伏枥高风亮节》第三部分第一行(见贵刊1990年第2期第51页),由于抄稿时笔误,写为“据原教育部的统计资料,  相似文献   

16.
《中国教育报》3月5日、6日接连发表两篇引人注目的文章,一篇题为《知识可以击败智商》,另一篇题 为《重视能力对,轻视知识错》。前一篇文章译自《时代周刊》2003年第6期,作者是德国格拉菠大学女教授 斯坦。她在文章中对基础知识功能的探索具有普遍意义。该文指出:(一)不要高话智商。仅仅高智商是不够  相似文献   

17.
一、旧话重提我教语文四十余年,关于高考,我只写过两篇文章:一篇题为《综合考查,重在能力》,发表在《语文学习》1984年第3期,谈了我对语文高考的一些看法和主张。另一篇题为《高考之前话高考》,在1991年第5期《语文教学通讯》和《中学语文》同时发表,重...  相似文献   

18.
1986年10月苏联《教师报》发表了教师—实验家第一次座谈纪妥《合作教育学》(译文载本刊87年第4期)之后,引起苏联报刊和舆论界的极大关注。其间,出现了第一次针锋相对的论战,反映在本刊1987年第5期译载的《创造的权利》和《科学与实践的结合》等文章中。1988年10月苏联《教师报》又发表了第二次座谈纪要《个性的民主化》(译文载本刊88年第4期),再一次引起论战,反映在本期所载的两篇文章中。一篇题为《合作教育学的现实性与虚构》,作者是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 В·Т·利乔夫;另一篇题为《合作教育学的现实性与利哈乔夫的虚构》,作者是苏联《教师报》主编В·马特维耶夫。现将两文同时发表,供读者参阅。  相似文献   

19.
2014年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以下简称《导刊》)创刊15周年。为了展示本刊在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面发表的优秀论文成果,本刊继上一次优秀论文评奖(2004第1期-2008年第12期)后,再次对2009年第1期至2013年第6期发表的论文进行评优。经过编辑部推荐和由专家评审委员会的两轮认真评审,评出51篇获奖论文,其中特等奖5篇、一等奖13篇、二等奖15篇、优秀奖18篇。这些获奖论文作者都是奋斗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研究一线的教师。近5年来,《导刊》还发表了一批各方面著名专家学者撰写的优秀论文,由于此次评奖作者限定为一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所以这些著名专家学者的论文没有列入评奖范围。在此,我们感谢各位专家学者以及思想政治理论课一线教师长期以来对《导刊》的大力支持和厚爱,本刊将在新的发展起点上,进一步增强阵地意识,为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和建设而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20.
《邯郸师专学报》2013,(3):91-91
复旦大学哲学系东方朔(原名林宏星)教授在《邯郸学院学报》2012年第4期“赵文化研究·荀子思想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专栏发表的《“可以而不可使”——以荀子(性恶)篇为中心的诠释》一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心编辑出版的《中国哲学》2013年第3期第43.55页全文转载,该文指出:“可以而不可使”是荀子在《性恶》篇中回答“圣可积而至”然而却“皆不可积”的“自难”时所提出的一个著名命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