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辽末天祚皇帝时期,政治极度腐败,又加紧了对女真人的掠夺。辽在边境地区有榷场,同女真人进行不平等交易,“低其值,且拘辱之,谓之‘打女真’”,引起女真人的强烈不满。阿骨打时,“力农积粟、练兵牧马”。做好一切抗辽的准备。天庆四年(1114年)九月,阿骨打发动了反辽斗争,大败辽军。收国  相似文献   

2.
清前期关内外人口流动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前期,关内外满族(女真)和汉族进行了频繁的人口交流,深入考察和探讨其人口流动情况及其影响,对于深入研究明末清初的政治、经济及民族关系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一清入关以前,辽沈地区的满族和汉族之间就已开始了大规模的广泛的人口交流。早自明初开始,女真人就不断地渗入辽东。明中叶以后,女真人入居辽东更加频繁。当时辽东的辽阳、开原是女真内迁聚居最集中的地方。早自洪武十五年,明廷就在辽阳设置  相似文献   

3.
论金代的女真文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前言金代的女真文学,指金朝时期女真族人的口头文学和用汉文和女真文所写的书面文学作品。女真人用汉文或女真文所写的文学作品,都是表达女真人思想、感情的作品,都应归之女真文学之中,不能认为女真人用汉文写的作品,就不算女真文学,迄今为止,就我们所知道的女真人作品的绝大多数是用汉文写成的。这一点是需要说明的概念之一。  相似文献   

4.
随着女真人在中原的统治渐趋稳定,曾经戮力征讨辽宋的女真贵族权力倾轧越演越烈,先有东、西朝廷,续有争立傀儡政权,刘豫"伪齐"政权在女真贵族的倾轧中沉浮。  相似文献   

5.
女真原没有文字,及破辽获契丹,汉人,始通契丹。汉字。建国之后,对国内文移来往,对邻国交涉通讯,都是借用契丹文字。这种情形和满洲建国之初借用蒙古文字如出一辙。契丹语是蒙古系统的语言,女真语是通古斯系统的语言,所以女真人借用书写契丹语的契丹文字一定要通过翻译,自然是很不方便的。清太祖命额尔德尼·噶盖等制满洲文字时说:“汉人读汉文,凡习汉字与未习汉字者皆知。蒙古人读蒙古文,虽未习蒙古字者亦知之。今我国之语,必绎为蒙古语读之,则未习蒙古语者不能知也”。这就是清太祖命制满洲文字的动机。可以想象女真人用契丹字时当然也有这样的同感,因此金太祖才命完颜希尹和叶鲁制女真字。天辅三年(1119)八月,字书成,太祖命颁行之;后来熙宗也制女真字,于天眷元年(1138)正月颁行。希尹等所制,谓之女真大字,熙宗所制,谓之女真小字。  相似文献   

6.
有明一代辽东建置屡经变革。洪武初年沿袭元代旧制,设府、州、县,未几即陆续罢府县,而改置卫所,且时有州县与卫所并行。至洪武来年,尽革府州县,以辽东都司及其所辖卫所统治辽东。永乐七年,又别设自在、安乐二州,以安置内迁的女真等少数民族。综明一代,辽东建置基本以辽东都司及其所辖二十五卫、另自在、安乐二州为常制。而辽东都司又总归山东布政使司统辖。其建置基本定型于洪武年间,洪武四年(1371年)二月置辽东卫,为明在辽东置卫之始。同年七月,建定辽都卫,统辽东诸卫军马,洪武八年(1375年)十月改定辽都卫为辽东都司。至是,辽东都司作为辽东的最高军事  相似文献   

7.
明代,在我国东北广袤疆域内,由于女真南迁,蒙古东渐、汉族北移,兄弟民族之间互相渗透、杂居共处,逐渐形成了空前规模的民族大融合的局面。经过漫长的历史进程,终于在明末女真人入居辽东之际,凝聚而成一个以女真人为主体,而又吸收了汉族等其他兄弟民族成份的新的民族共同体——满州族(简称满族)。本文仅就满族共同体  相似文献   

8.
明末女真各部的统一,是女真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这一历史任务是由女真人民进行反对明朝民族压迫(其实质是阶级压迫)的战争完成的.在女真各部统一的过程中,作为组织者和领导者的努尔哈赤在历史舞台上起了促进作用.一女真各部统一的社会历史前提女真人是满族的前身,很久以来居住在松花江黑龙江一带.十二世纪,建立金朝的女真完颜等部大部份迁到华北地区,到十四世纪已和汉族融为一体;仍然留居东北的女真人,明朝初年分为海西、建州和"野人"  相似文献   

9.
金朝前期设立的"超迁格",是女真人在职官制度领域的重要特权。"超迁格"仅与武散官系统相关,且只适用于其中的中下品级官阶,这与金前期女真人没有获得文散官的途径、以及金朝严格控制三品以上高官数量相关。正常情况下,相较于非女真人逐阶迁转官阶,女真人凭借"超迁格",其官阶迁转的平均速度可能是前者的三倍,通过此制,金代女真人能够保持本族的仕宦和政治优势。"超迁格"原是女真人独享的特权,但章宗将此制向契丹人开放,宣宗更进一步将其适用范围扩及所有非女真人。女真统治者扩展"超迁格"适用民族范围,是为了缓和内部民族矛盾、巩固金朝统治。但章宗和宣宗对"超迁格"的改革,均遭到女真官僚集团激烈反对,最高统治者和女真官僚集团对"超迁格"的态度,说明此制属于女真人特权的核心组成部分。"超迁格"这一独具特色的制度,是女真本位政策在职官制度中的体现,也表明了北族因素对金代汉制的显著影响;而"超迁格"所适用民族范围的变化,也展示了民族关系和民族政策对金代政治制度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0.
历史上我国北方的少数民族于较长时间先后进入并统治东北地区,在这若干年间,仅母语为阿尔泰语系满一通古斯语族满语支的女真人与满人,就曾经统治了共计四百余年的金与清两个朝代。这段时间里女真语和满语与当地的汉语发生了最密切的碰撞与交融。然而作为统治者的金代与清代的女真人和满人,在人口比例以及民族文化上却不占优势,故而其民族语言到后来被汉语逐渐替代或整合。尽管最终满语作为少数民族语言整体淡出中国文化历史,但它却在一个较长的阶段里,通过与东北地区汉语方言的双向交流互渗,潜移默化地将自身诸多的信息及特征,融入于东北方言,尤其是辽东方言之内。本文就试图通过辽东方言中常见的语音和词语现象来说明满语和汉语的交融碰撞对辽东方言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军政合一的猛安谋克制度对女真族的统一,对全国的建立与社会的发展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试图就这一问题作一初步探讨.一、猛安谋克制是在战争中产生的辽代女真有许多部落或部落联盟,据《辽史》记载,主要的有南女真、北女真、易苏馆女真、黄龙府女真、顺化国女真、鸭绿江女真、长白山女真、生女真、东海女真、兀惹、铁骊等.《北风扬沙录》记载女真有“七十二部”,“完颜部凡十二部均以部为氏”①.十一世纪初,石鲁为部落长时,也就是辽圣宗统治北方时期(公元982年至1031年)完额部逐渐强盛起来,征服邻近话都,开始形成以生女真…  相似文献   

12.
姜钦峰 《课外阅读》2009,(23):58-59
明末历史上发生了两件小事。公元1583年,明万历十一年,辽东总兵李成梁率兵攻打建州女真部的古勒城。明军遭到激烈抵抗,久攻不下,于是女真人塔克世和父亲两人冒险进城劝降。没想到劝降未成,此时突然城破,明军冲进去不分青红皂白,竟把塔克世父子也杀了。  相似文献   

13.
明代东北地区的汉人主要生活分布在辽东地区,而建州女真自明初开始也逐渐聚集到辽东东部、北部地区,距离辽东汉人聚集区越来越近,满、汉民族间的相互渗透,互相融合,其结果必然引起女真社会各方面的变化。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后,为了便于控制新占领地区,将大批的汉人迁往后金之故土,并加强了其民族歧视政策,于是辽宁地区汉民被迫纷纷选择外逃。但随着皇太极即位后,后金政策的修正,以及其对关内人口的掠夺,又使得大批汉民充塞到原女真居住的地区,巩固了后方。所以,明末清初的东北地区呈现人口流入与流出的双向性的迁移。  相似文献   

14.
山海关外的东北大地辽阔广袤,白山黑水相绕。辽河松江横贯,长期来便是我国的东北边陲。早在隋代,杨广、王胄即有《纪辽东》诗,叙征伐高丽之事。唐代著名边塞诗人高适的《营州歌》,记述了今辽宁朝阳一带少数民族少年的英武矫健。到明代,辽东一向被视为“京师左臂”①,由辽东都指挥使司管辖,共有二十五卫、二州,修筑了辽阳、沈阳、铁岭、开原、锦州、宁远、抚顺等城镇戍所,以抵御日渐崛起的女真部落侵扰,于驻屯大军外,还有不少流人发遣于此。其中一些能诗之士写下不少边塞诗作,如景泰间被诬为于谦同党的文渊阁大学士陈循即留下数首记述铁岭卫山川形胜之诗,隆庆间出使朝鲜的黄洪宪也有《山海关》诗,明将孙承宗有《过锦州》诗。明清之交,陈子龙曾作《辽事杂诗》,感慨东北萨尔浒之战明军败亡情状。然而,由于地僻土荒,文人足迹罕至,以此为背景之诗寥寥可数。而清代前期约一个半世纪,东北边塞诗却结下了累累硕果,显示了光辉的业绩,成为清代边塞诗复兴的第一波浪潮,这一时期的东北边塞诗,大致由两大部分组成。一为东巡边塞的帝王及其扈从文士之诗,二为流放遣戊东北的文人所作。后者为其主体。  相似文献   

15.
金朝是我国少数民族女真人建立的政权,其教育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建立了以培养女真族人才为目的的女真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其中女真字学、女真国子学、女真小学和女真太学在中国教育史上颇具特色,对后世的元朝和清朝民族教育有显著影响,对今天的教育改革和发展也不乏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辽水为我国古代六川之一,其名最早见于《山海经.海内东经》。辽水之内涵为辽地之水。由于"辽水"与"辽东"的悠久性和代表性,对一系列以"辽"字冠名的地名的衍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辽海"是除辽东、辽水之外又一个十分重要的"辽"字地名。根据史料分析,辽海难以涵盖我国东北地区,但基本涵盖了今天辽宁的大部分区域,同时辽海一名充分体现了辽宁地域文化、流域文化和海洋文化的特点,适合冠名辽宁的历史与文化。  相似文献   

17.
开原是明代辽东的中心城市之一,开原处于重要的地理位置,其主要作用是抵抗外敌的入侵。明朝中叶辽东的马市贸易中心设在开原,遏制南北关海西女真强酋的渠道是通过辽东的马市贸易,从而控制女真部落并维持辽东的边疆秩序。  相似文献   

18.
关于曾经在我国北部建立过一个强大的金王朝的女真族,其族名的由来,迄今犹无定论,本文利用多语种的语言材料,从女真、蒙古等周边民族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对契丹字“山”与奴儿干、女古、袅罗个、nirugu、nirigu、柔然、女者、女真等词之间的可能联系作了探讨。文章认为,女真非米里真、朱先、主儿扯之异译。最初“女真”不专指米里耳或朱先,还包括有吉列迷,赫哲等其他民族在内;专用于指朱里真,二者的等同,当是后来的事。  相似文献   

19.
金代定都燕京与女真民族文化的流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朝迁都燕京,是女真人长期追求先进文化的结果。但是,进入中原后,女真人一味地享用汉文化,失落了民族文化。这样,迁都燕京就成了女真民族文化发展的一个转折点。  相似文献   

20.
终明之世边防最重,倭寇、蒙古、女真,为患不已。明设九镇防边,一批戍边干才脱颖而出。辽东时为重镇、抗倭寇,拒朝鲜,抚女真,拱卫京师,卓尔不群、功勋昭之将代有人出,总兵刘江、都指挥毕恭尤为其中皎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