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课程知识选择从“什么知识最有价值”到“谁的知识最有价值”的转变过程,是课程知识选择视野从无主体向主体发生变化、课程知识选择主题、从无主体向主体问题发生变化、课程知识选择方法论从无主体向主体方法发生变化的过程.在民族教育课程知识选择的视野、主题和方法论上应介入知识与权力的关系,关注权力在民族教育课程知识选择中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科举制度是统治阶层与知识阶层之间交易福利与顺从、权力与拥护的政制设计,提供了统治阶层购买忠诚、知识阶层收获待遇的交换场域,因此,商品属性是其固有属性之一.在以《儒林外史》为代表的明清小说中,科举制的商品属性的生成前提、盈利状况与后续效应得到了形象生动的展现,从实利角度解释了科举制度能够吸引无数士子迷乱癫狂、撩拨市井大众...  相似文献   

3.
中小学教师课程权力的迷失中小学教师课程权力的迷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课程权力的失衡,二是课程权力的放弃。教师通过教育法律与课程管理政策的授权,获得了一定的课程权力。但在课程实践中,中小学教师的课程权力却仅仅体现在课程实施中,且表现为一种绝对“权力”,而在课程决策、课程设计、课程评价中处于“附庸”地位。在真正发生教育的地方——学校,教师只能忠实地执行课程决策与设计。“教师对知识的限定即是处理、准备‘药剂’,并按‘处方’的剂量分配知识”,成为他们职业最重要的职责。毋庸置疑,权力与利益、职责相关。尽管教师们…  相似文献   

4.
美国教育社会学束家普尔认为课程知识具有意识形态性.它是社会各知识权力共同体相互斗争、妥协的产物,而课程改革更是围绕“官方知识”的政治活动.与阿普尔的逻辑相一致,则“关于如何选择课程知识”的课程知识观也充满着意识形态性。它往往是作为某个知识权力共同体整个世界观的一部分而存在,并且在当代世界性课程改革进程中,由于课程知识观与某个知识权力共同体存在着特殊联系,因此在课程知识规领域,各知识观间更多的是“斗争”与“并存”关系。而非一个取代另一个的“转型”关系.  相似文献   

5.
校本课程存在“人本中心”和“知识中心”的价值理性价值取向,以及“学校中心”的工具理性价值取向。研究发现,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过程中所获的课程权力具有周期性、差异性和复杂性,由教师校本课程权力“螺旋式迭代”的发展轨迹可以归纳出主导型、无为型、主动型、抵抗型、被动型和平庸型等权力实践类型,并进一步探讨外因和内因对教师校本课程权力的夹击。最终,以“知识中心”和“人本中心”课程价值取向的知识社会学为理论脉络,勾勒小学校本课程价值取向与教师校本课程权力之间相互作用的平衡关系;透过社会学冲突论视角,解释小学教师校本课程权力的螺旋式迭代状态。  相似文献   

6.
课程理论是教育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著名课程论专家麦克唐纳甚至认为:“课程理论是教育理论的实质。”课程理论的本质在于描述、解释和预测课程现象,揭示其客观规律。课程作为教育的核心,往往敏感地反映着社会对教育的各种要求。当代具有较大影响的教育改革,无一例外地是从课程改革入手的,而课程改革的成败,又取决于是否有科学的课程理论作为它的指导。一个人如果不进行哲学思考,他就不能深刻地洞察课程理论的许多重大问题。自本世纪以来,西方课程理论变幻莫测,课程改革呈现出“钟摆”现象,实质上反映了占统治地位的教育哲学的不断变迁。  相似文献   

7.
在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转型时期,教育社会学家对学校科学课程的霸权地位提出质疑,批判理论取代功能主义理论,但是批判理论将课程简单还原为统治阶层利益的反映,因而受到社会现实主义理论的批判。科学知识的霸权地位被解构,由客观的科学世界回归具体的人的日常生活社会与本土社会,教育社会学呈现微观学校日常生活研究取向与本土化研究取向。  相似文献   

8.
“学校知识”与课程标准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一、从课程社会学看“学校知识”课程社会学把学校中所传递的知识 ,视为课程如何加以组织、分配的知识结构与过程的问题。就是说 ,“学校知识”的问题 ,与其说探讨应当是什么知识 ,不如说探讨学校知识和课程的构成原理本身存在的基础。课程社会学研究的一个焦点是 ,阐明课程组织的结构性分配原理 ,诸如学校知识选择之际的权力介入 ,课程编制中组织知识时的“分类”与“分层”之类的分配。早在 2 0世纪 6 0年代末至 70年初 ,英国的新教育社会学派就主张 ,必须立足于社会观点去理解课程 ,把学校中所教学的知识内容作为教育社会学的中心课题来…  相似文献   

9.
教育知识的选择、组织和评价并不是价值中立的,它反映了权力的分配和社会控制原则。伯恩斯坦的“教育知识编码理论”依据“分类”和“构架”两个核心概念从更微观的层面剖析教育知识结构及潜在的权力关系,揭示不同编码类型反应了不同的权力分配原则。教育编码理论提醒我们,教育知识结构的变革会引起权力关系的变化,实践中需协调因教育知识结构改革而改变的权力分配,并积极建设与其知识变革相适应的权力关系。  相似文献   

10.
19世纪下半叶,两次鸦片战争彻底打破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局面,引发了中国统治阶层自我认知的危机,中西文化交流主要体现为西学东渐。同文馆增设天文算学馆,表面上是新型教育机构的发展问题,实质上是西学东渐走向深入的体现,改革教育旧体制的分歧正是统治阶层对西学认识的区别所致。同文馆从“西文”向“西学”的最终转变,体现了社会剧变对思想观念更迭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