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器出少年     
大器出少年桂峰提起宁铂、谢彦波......这些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的大学生,读者也许记忆犹新。1978年,当科大决定举办少年班时,社会上不少人斥之为"拔苗助长"、"违背教学规律"、"欲速则不达",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十余年过去了,昔日的科大少年班学生─...  相似文献   

2.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发现一个令人困惑不解而又普遍存在的现象:不少“神童”往往在少儿时期很“神”,因其掌握的知识远远超过了同龄孩子,但是成年后则趋于平常。譬如南朝鲜当年的神童金雄镐,一度闻名世界,他两岁就已会读写2500个汉字,1O岁时智商高达210,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金雄镐越来越趋于平常,他参加1979年的高考,成绩在2763名录取者中仅位居第2420名,1990年时有报道说,27岁的金雄镐已是一个极为普通的青年。类似的事例不胜枚举。 解开神童现象之谜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智力的内涵。“智商”一词已被人们广泛使用,但人们一般所指的  相似文献   

3.
神童悲剧     
你可曾为大量的作业做不完而苦恼,为考试成绩不理想而郁闷?也许你的脑海中曾闪过这样的念头:“如果我是神童该有多好。”神童们似乎从来不为作业和考试发愁,可是,他们的生活真得比我们普通人更灿烂吗?神童的悲剧美国有一个名叫布兰顿的“神童”,他一岁半的时候就开始认字读书,3岁时学弹钢琴,同时读完了小学一年级;6岁时他上了中学,11岁的时候读大学。测试发现,他的智商高达178。还有更厉害的天才,美国盐湖城的金·皮克在历史、文学、记忆、音乐、速算等15个不同领域都有着超乎常人的天赋。据报道,皮克有过目不忘的本领,他能记住一本厚厚的电…  相似文献   

4.
美国曾有一位名扬一时的神童名叫赛达斯,他6个月大时就能认出26个英语字母,2岁就能懂中学课本,4岁时已发表3篇500字的文章,在6岁的生日晚会上又写成了一篇解剖学论文。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他成了全美新闻机构大捧特捧的超级明星。他12岁破格进入哈佛大学,然而,14岁那年  相似文献   

5.
《科技风》2007,(Z1)
比尔·盖茨,美国人,微软公司董事长。1955年10月28日生于西雅图。在良好的家庭教育下,盖茨从小就好学、上进,有远大的志向。小学时,他被誉为“神童”;中学时,他迷上了计算机,成了编制程序的高手。1973年,盖茨18岁,考进著名的哈佛大学法律系,但是他仍迷恋于计算机。1975年,年仅20岁的盖茨,就毅然决定离开哈佛大学,与22岁的好友艾伦创办微软公司,专门从事微型计算机软件的开发工作,并担任微软公司的董事长。从此,他就把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到发展这项高科技的事业中去。  相似文献   

6.
彼得·拉克斯是匈牙利裔美国数学家.作为一名数学神童,他19岁时就参与了研制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终于在79岁时,他获得了世界数学界的最高荣誉--阿贝尔奖.……  相似文献   

7.
率真、张扬个性,常常被称为“另类”,总之,是有那么一点与众不同。不过,胡铃心的与众不同在于,他对世界永远都充满着好奇。好奇使胡铃心18岁就有了20多项发明创造,使得他17岁那年,一下子获得三项国家专利。好奇使得他去年被冠以“福建小科学家”称号,今年又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破格录取,成为南航航空宇航学院飞行器设计专业的一名大学生。1982年12月,胡铃心出生在福建省福州市一普通家庭。不过,胡铃心只有三个月大时,母亲就感到儿子可不是个普通的孩子。那时,胡铃心家住郊外,房子外边就是田地。傍晚,爸爸妈妈轮流抱他到田间散步时,小家伙总是…  相似文献   

8.
《科学文化评论》2008,25(1):11-14
瑞典化学家阿里纽斯(Arrhenius,SventeAugust,1859—1927)(邮票A20a)幼时是个神童(3岁时就自学),在智力上大大超过同龄儿童。他上课时感到枯燥无味,常常同教师争论。高中毕业时,他是班上最年轻、最聪明的学生,各门功课都名列前茅。1876年,当他进入乌普萨拉大学后,就开始研究电是怎样通过溶液的,这是从戴维那个时代起将近一百年来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9.
正1950年秋,22岁即从印第安纳大学拿到遗传学博士学位的美国"神童"詹姆斯-沃森(1928—),志得意满地去往哥本哈根,从事生物化学方面的研究工作。可是,没过多少日子他就郁闷不已叫苦不迭,因为,他的那位丹麦导师正为情所困,全然把他撂在一边。  相似文献   

10.
1950年秋,22岁即从印第安纳大学拿到遗传学博士学位的美国"神童"詹姆斯-沃森(1928—),志得意满地去往哥本哈根,从事生物化学方面的研究工作。可是,没过多少日子他就郁闷不已叫苦不迭,因为,他的那位丹麦导师正为情所困,全然把他撂在一边。  相似文献   

11.
《科技广场》2002,(5):15
张亚勤简介:12岁考入中国科大少年班,23岁获得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电气工程博士学位,曾就读哈佛大学高级主管商业培训课程。他是数字影像和视频技术、多媒体通讯及Internet方面的世界级专家。1999年回国,加盟微软中国研究院,致力于数据压缩、视频、多媒体及Internet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他还是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和中国科学院的客座教授,微软中国研究院院长兼首席科学家。  相似文献   

12.
<正>11."百算神童"高斯(1777~1855)和欧拉类似,德国科学家高斯也在许多科学领域都有重大贡献。例如,在大地测量、电磁学与光学等领域的杰出成果。高斯的绰号是"百算神童",源于他年仅10岁时,就以闪电般的速度算出了老师要全班同学求解的题目"1+2+3+…+100=?"。年仅16岁的高斯,就"凭直觉"先于其他数学家猜测出了素数定理;22岁就率先证明了代数  相似文献   

13.
这是个名副其实的神童,他4岁开始读书,7岁能读科学文献,9岁进入中学,12岁进入塔夫茨学院成为少年大学生,15岁时进哈佛大学,18岁时获数理逻辑博士学位。这个人是谁?他就是控制论的开山鼻祖——诺伯特·维纳(1894~1964)。天才神童的佚事维纳一生特立独行,从小到大都有很多有意思的传说。维纳7岁那年,他的父亲,哈行主席看到一脸稚气的维纳,颇为惊讶,于是就当面询问他的年龄。维纳不愧为数学神童,他十分巧妙给出了他的回答,而这个回答实质上是一个数学问题:“我今年岁数的立方是个四位数,岁数的四次方是个六位数,这两个数,刚好把十个数字0、1、…  相似文献   

14.
15岁的何元欣被人称为“捣蛋专家”,可他曾喜获武汉第十届“十佳少年”称号,不久前,他又给了人们一个惊喜:才读中学的他,获得mcse认证,成为我国五个小网络工程师之一。笔者去采访时,仍很担心,希望他今天不要有麻烦。因为他曾兴奋地对笔者说:“家里又买回了一台笔记本电脑,我很想把爸爸新买的电脑拆开看看。”何元欣这位“十佳”跟我们想象的“十佳”可能不大一样,因为他是个令父母头痛的“捣蛋专家”。之所以在“捣蛋”后加个“专家”,是因为他“捣”出了名堂、“捣”出了水平,“捣”成了一个让父母由“头痛”变“喜欢”的好孩子。他不是那…  相似文献   

15.
社科文摘     
古代高考也有少年班史学有记,早在汉朝时期朝廷就选拔了一些年龄在12岁以下的奇童在太学读书。唐代科举则专门设立了少年班——童子科,只要是年龄在10岁以下,能通一《经》及《孝经》、《论语》每卷能诵文十通者,就可以入科’,给予身份。当然,由于年少不经事,他们虽有功名,却不能去治民。而在宋朝,童子科还录取过女孩。宋淳熙元年,  相似文献   

16.
我们医院呼吸内科的患者孙老伯69岁了,十余年来他反复咳嗽、咳痰且活动后气短,病症时重时轻。老伯说:“老毛病,越来越重,看不好了。天冷病情严重时去医院吊针会好些。”同病房的30多岁的小李附和道:“我们都是哮喘,不过我是闻到某些味道或感冒了要喘,到医院吊吊盐水就和正常人一样了。”  相似文献   

17.
《科学与文化》2006,(10):45-45
一般而言,到了90岁的时候,我们能够指望的庆祝生日的方式,恐性只能是面对大蛋糕的家庭聚会。然而在英国,有一个越活越年轻的“超级老奶奶”宣布,她要在90岁生日时从飞机上跳向天空。  相似文献   

18.
高燕 《科技广场》2002,(5):13-14
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1930年9月7日出生,祖籍江西德安。现任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中心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政协副主席,中国研究杂交水稻的创始人,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第一人。他于1964年开始从事杂交水稻研究,1973年实现“三系”配套,并选育了第一个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的强化高产杂交水稻组合——南优2号。为此,他于1981年荣获我国第一个国家特等发明奖,被国际上誉为“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6岁时,在武汉郊区的一家园艺场,看到繁茂的花果挂满枝头,植物王国就成了令他心驰神往的地…  相似文献   

19.
《中国科技信息》2012,(20):20-21
不得不说张首晟在某种意义上是一个"天才"——初中还没毕业,就赶上恢复高考,父亲拿给他一套数理化自学丛书,读了一个暑假,"试了一下",他就考上了。跟比自己大几岁的高中朋友聊了几句,他得出一个结论:"高中生懂的东西太简单了。"在15岁那年,他"心安理得"地走进了复旦大学的课堂。此后更是一发不可收拾。很快,这位笑称不是"类似少年班温室里成长出来  相似文献   

20.
时光飞逝,转眼之间,已是2022年2月22日。我应邀带着我的“小神童”去参加“世界科技大赛”,你不要以为我是带个什么科技产品去参赛,我这次带去的,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大活人,一个不同于平常人的“神童”。世界各国的科学家们见我带个不起眼的小孩参赛,都笑得前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