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零度父爱     
"凌出现,我就想通了",这是大路文章的写法。但是,此文有很好的材料和独特的立意,是可以升格为上乘之作的:第一,将题目改为"星星父爱",同时取代结句中的"零度父爱"--后面的"因为遥远,所以给我以美好与渴望;因为平凡,所以在我生命中有着天长地久似的永恒……"才能升华出来。第二,在写"烟头"时,同时写"星星",当初对"星星"视而不见;经凌点化,"我"豁然开朗。这样,才不会有突兀之感。题记中的"却没"应改为"也"。父爱就像黑夜中的那点星,有足以让人发现的光芒,却没有让人可感触到的温度…… --题记  相似文献   

2.
孙双金 《江苏教育》2014,(19):15-16
<正>校长如何成长?这是每一位校长都十分关切的问题。有人说校长在读书中成长,因为读书能滋养人的心灵,能提高人的品位;有人说校长在思考中成长,因为"我思故我在",思考使人深刻;有人说校长在实践中成长,因为"行为知之始",实践之树常青。我认为这些说的都有道理,都能给人启迪。但我个人认为,研究是校长成长的必由之路。研究者,必然要读书,要思考,要实践。研  相似文献   

3.
当谈到基础教育理论时,不少人会给它冠以"务虚"之名,理由很简单,因为它"形而上",《周易》云:"形而上者为之道,形而下者为之器"。其实,无论是在中国古代还是在西方,我们所谓的教育家本质上都是哲学家,其哲学思想与教育思想是融为一体的,这为基础教育理论的"务  相似文献   

4.
启迪     
《今日教育》2012,(12):26
1面对"钱学森之问",许多人眼睛向上看,盯着大学,这当然没有错。但盯着大学的同时,不能忘了中学。这就像一个人吃饭,吃到第二个馒头饱了,但不能忘掉第一个馒头的作用。对于拔尖创新人才来说,中小幼的早期培养,就是他的第一个馒头,没有  相似文献   

5.
吴强 《上海教育》2016,(7):78-79
在上海教育这片藏龙卧虎之地,让我忆昔谈今,分享经验,简直是班门弄斧。但是,我曾到5所大学求学,涉猎3个专业,职称是大学、中学双份,经历过艰辛的专业发展与转型,相信我的专业成长有"独"和"特"的成分。心系专业,心无旁骛物理,事物之道理也。这是我对物理的本质的理解。它助我谋生了34年,是我专业与事业发展的基石。我是1978年的应届高中毕业生,因为喜欢物理,在我报考专业时,毫不犹豫地选择读师范学物理。在大学的三午里,  相似文献   

6.
正荷兰,一个中欧小国却是世界"创新之国""工匠之国",这正是因为荷兰人让孩子从小就以兴趣出发,为将来的职业规划打基础,将荷兰的"匠人"教育制度发挥到了极致!我要成为一个匠人,我骄傲2012年初,我因为工作需要来到荷兰,从事中文教学。在阿姆斯特丹大学外联部的安排下,我住在一个环境优雅的小区里。我第一次接触到荷兰的  相似文献   

7.
失败的教训     
人家都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可我还是讨厌失败,因为上个星期,我就"尝到"了它的滋味——涩涩的,酸酸的……  相似文献   

8.
大学课堂是大学教育抱负实现的最主要场域,其本体意义上是学术使命与伦理使命双重负载。伦理使命是"我们"之"普遍物"对"我"之"单一物"的人文接纳与文化洗礼并实现"我"的"入世"和"在人间",从而由"自然物"转化为"精神实体"。大学课堂的伦理使命具体表现为:唤醒与挺拔人的精神意识与道德意志、教化与坚定人的规范意识与责任伦理、培育与沉淀人的他者意识与关怀伦理,既安抚人之"肉身"又安顿其灵魂。然而,检视当下大学课堂,多因素交织投射致使其存在着令人忧虑的伦理风险。文章从高校教师自身教育与教学优化、课堂伦理要素内嵌、规范与制度的完善与落实、大学生的伦理觉悟与实践等维度入手,探究其伦理风险规避策略。  相似文献   

9.
<正>南通大学附属中学(下文简称"附中")的校园堪称江苏省南通市基础教育领域最美校园。美在硬件,在外部景观;而她的内在(涵)美也与时俱进,不断提升。我去过这所学校很多次,非常喜欢,也由衷感佩它在短时期内的生长之好、发展之快、变化之大。我对它的美好印象与情感也溢于言表,发诸内心。对附中学院制、跨学科和项目式学习等方面建设与变革,我赞赏有加,并向到南通取经学习的外地教育考察团作过推介。庄子说,"始生之物,其形必丑",该校则"颠扑"了它。我试图对其老校(前身为南通市启秀中学高中部)做高、新校  相似文献   

10.
我个人因为早年经历"文革",没有受过正规的学校教育,后来读成人教育得到了大学文凭,但是我个人愿意学习,也看重愿意学习的人.  相似文献   

11.
大学是每个学子自由之梦起飞的地方,但如今的许多大学都忙于向外寻求,过于"有为",而忘记了作为大学本身应该拥有和承载的义务和责任。"无为"是发挥大学本色,秉持大学理想的核心理念,是大学的安身立命之道。大学,并非因为有大楼才称之为大学,而是因为有大师也。  相似文献   

12.
三纲八目     
《同学少年》2015,(2):54
<正>"三纲八目"语出《大学》。《大学》开头写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被后世称为"三纲"。所谓"明明德",就是发扬光大人所固有的天赋的光明道德。所谓"亲民",是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这里的"亲"同"新",是革新、弃旧图新之意。所谓"止于至善",就是要求达到儒家封建伦理道德的至善境界。《大学》还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  相似文献   

13.
大学论     
<正>大学有大学问,大学本身的学问也大。大学犹如一本深奥的经典,既为世人提供高深学问,同时又让世人难以读懂。或许因为大学酷似经典,所以读它的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又因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学犹如灯光下闪烁的钻石,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立场或角度,看到的是不同的光芒。譬如,有人把大学看作是一个"学者行会",有人把大学看作是一个"象  相似文献   

14.
浙江电视台有个音乐节目叫《中国好声音》,许多歌手的天籁之音使他们成为名副其实的"好声音",打动了无数人。歌手的"好声音"令人难忘,而老师的"好声音"同样如此。上学时,我因为调皮惹事,学习成绩又差,经常成为老师们的批评对象。所以,我听到的多是些"责难之声",或是"讽刺之声"、"嘲笑之声",鲜能听到老师的"好声音"。  相似文献   

15.
本期的话题是天津卷的今年语文高考作文试题。不是疏朗要难为大家,而是疏朗真的想知道,大家如何去"审题"、能写来一些什么。对于此题的审题,北京特级教师周京昱老师曾在一篇文章中进行了这样"个性化的点拨":第一,"有句话常挂嘴边"是常挂在谁嘴边?"态度决定一切。"(前国足教练米卢)"我真傻,真的。我单知道……"(祥林嫂)"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奥运志愿者)"考得上大学穿皮鞋,考不上大学穿布鞋。"(农村考生)……这都是他们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第二,"有句话常挂嘴边"的"常",不一定是你我之"常",它还可以是某人之常。"儿子打老子",你我不常说而阿Q常说。"我认识美,学会思索,水对我有极大的关系",你我没有体验而沈从文体验颇深。有时候,一句话,便是一个鲜为人知的、值得探测的世界。从这个意义上讲,哪句话都可以"常挂嘴边",只要它在某个具体的人生中有意义、有价值。很遗憾,本期话题来稿很多,写得出彩的极少;并且许多稿件上没有留下作者的姓名或者联系方式。疏朗提醒大家:认真审题,审出新意;再来稿件,留下姓名。  相似文献   

16.
这学期,我结识了"可恶"的小数点。也许你会问:"它怎么让你感到可恶了",唉,别提了,它可把我害惨了!因为我做题时  相似文献   

17.
张鹏伟,是大学时睡在我下铺的兄弟. 鹏伟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贫嘴.虽然在没来大学之前就知道了"广州人能吃,上海人能算,北京人能说",但只有在见到鹏伟之后,我才明白了什么叫黄河之水滔滔不绝.  相似文献   

18.
当今中国,各行各业最时尚的词莫过于"世界一流",大学也不例外。甚至,每年还会推出各色"大学排行榜",给大学排出三六九等。不过,对于这些热闹非凡的"大学排行",我在好多文章中曾经批评过。我认定,"大学排行榜"对于中国大学的发展弊大于利。因为排名只能依靠数字,而数字是很容易造假的。如果以为读书人都讲"仁义礼智信",那是低估了造假的巨大收益,而高估了道德的约束力。  相似文献   

19.
未来,你是谁     
我们讲"未来,你是谁",它有两个子命题,第一个是"未来,你想要自己是谁",第二个是"未来,你可以是谁"。我在17岁的时候,听了父母的建议,选择了土木系。到土木系就读以后,我碰到了我的音乐老师。我在17岁之前从来不知道自己可以唱歌,就接受了她的训练。那时候我做一个发电厂的工程项目。有一天在山边工作,山要崩了,就在那两秒钟内,我选择了往左边逃。我是幸运的,因为那批往右边跑的人正好赶上山崩,都我  相似文献   

20.
大学是人的大学,其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人。大学存在的意义,在于使人能够领悟到人的尊严,让人在有限性上建树伟大的人。一旦大学将人当成工具,它必然降低人的价值中最宝贵的创造价值。在中国,人不被当作目的而被看成工具,这也许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的惟一答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