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采用16PF、窘迫感受性量表和交往焦虑量表对144名大学生和114名中学生进行测评,试图了解不同人格特质的大中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的窘迫感受性与焦虑状况,从而为其更好的成长及生活提供一定参考.结果表明:(1)中学生窘迫感受性得分显著高于大学生.(2)自律性、稳定性、敢为性、忧虑性和紧张性人格特质与窘迫感受性、交往焦虑有显著相关.(3)回归分析表明:敢为性、忧虑性、兴奋性对交往焦虑都有影响,其中忧虑性影响最大;忧虑性、紧张性对窘迫感受性有一定影响,忧虑性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2.
采用Young编制的网络成瘾量表和卡特尔16PF量表,对随机整群选取的W市三所大学的285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并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有24名大学生为网络成瘾者(IAD),IAD发生率为8.4%;在IAD者中,男生比女生要多,且存在显著性差异;IAD组和非IAD组在人格特质乐群性、聪慧性、稳定性、恃强性、有恒性、怀疑性、忧虑性、试验性、自律性、紧张性等几个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人格特质中的忧虑性、乐群性、怀疑性、紧张性等四个特质纬度对网络成瘾具有较好的预测力.结论:大学生网络成瘾率为8.4%;大学生网络成瘾人数在性别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在专业、年级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网络成瘾组与非网络成瘾组在乐群性、聪慧性、稳定性、恃强性、有恒性、怀疑性、忧虑性、试验性、自律性、紧张性等几个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忧虑性、乐群性、怀疑性、紧张性等人格因子影响大学生网络成瘾.  相似文献   

3.
父母养育方式与大学生人格特质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父母养育方式与其子女人格特质之间的相互关系,采用父母养育方式问卷(EMBU)和卡特尔16项人格特质问卷(16PF)两种方式对146名大学生进行了测查,结果发现:1)父母不良的教养方式,如严厉惩罚、拒绝否认、过分干涉,与被试的稳定性、有恒性、敢为性、自律性呈显著负相关,与敏感性、忧虑性、紧张性呈显著正相关.2)父母良性教养方式,如温暖、理解、平等,与被试兴奋性、稳定性、敢为性呈显著正相关,与敏感性、世故性呈显著负相关.这一结果说明父母养育方式对其子女人格特质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佳木斯大学城乡生源地学生的性格群体差异调查研究,探讨佳木斯大学城乡生源地学生的性格和差异调查,结果是理科大学生:聪慧性、恒性、敏感性、怀疑性、紧张性占有优势;文科大学生:乐群性、稳定性、恃强性、兴奋性、敢为性、幻想性、世故性、忧虑性、独立性、自制性占有优势;男大学生:适应型、外向型、感情用事型、果断型占有优势:女大学生:焦虑型、内向型、安详机警型、怯懦型占有优势,独立性上,女生比男生依赖、随群;佳木斯大学城乡生源地大学生:幻想性、兴奋性、忧虑性、乐群性、自律性和紧张性等方面均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5.
采用卡特尔 16PF对 13 8名中学生和 165名成人进行人格测试 ,分析 16种人格因素的年龄差异和性别差异现象。结果表明 :中学生与成人在聪慧性、稳定性、持强性、兴奋性、有恒性、敢为性、忧虑性、独立性、自律性、紧张性等因素上有极其显著的差异 ,乐群性因素差异显著 ,而在敏感性、怀疑性、幻想性等因素上没有差异。中学生在乐群性和怀疑性上存在性别差异 ,而成人在乐群性、独立性和紧张性上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6.
采用卡特尔16PF对138名中学生和165名成人进行人格测试,分析16种人格因素的年龄差异和性别差异现象.结果表明中学生与成人在聪慧性、稳定性、持强性、兴奋性、有恒性、敢为性、忧虑性、独立性、自律性、紧张性等因素上有极其显著的差异,乐群性因素差异显著,而在敏感性、怀疑性、幻想性等因素上没有差异.中学生在乐群性和怀疑性上存在性别差异,而成人在乐群性、独立性和紧张性上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7.
人格特质遗传与环境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采用“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16PF)”,对1294名三种类型被试(其中大学生438名,大学生父亲430名,大学生母亲426名)的人格特质的遗传度进行研究;同时采用“家庭环境量表(FES—CV)”,单独让大学生对家庭环境影响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各种人格特质的遗传度范围在0.186~0.405以内。达到显著性相关的人格特质为:乐群性、聪慧性、稳定性、兴奋性、敢为性、怀疑性和独立性。父母对子的人格特质遗传大于女。受家庭环境影响的人格特质为:聪慧性、稳定性、恃强性、兴奋性、有恒性、敢为性、敏感性和怀疑性。  相似文献   

8.
关于中学生与成人人格因素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卡特尔16PF对138名中学生165名成人进行人格测试,分析16种人格因素的年龄差异和性别差异现象。结果表明:中学生与成人在聪慧性、稳定性、持强性、兴奋性、有恒性、敢为性、忧虑性、独立性、自律性、紧张性等因素上有极其显的差异,乐群性因素差异显,而在敏感性、怀疑性、纪想性等因素上没有差异。中学生在乐群性和怀疑性上存在性别差异,而成人在乐群性、独立性和紧张性上差异显。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大学生人格特征与家庭亲密度、适应性之间的关系,采用问卷调查法考察了184名大学生,研究结果显示:(1)家庭亲密度与乐群性、稳定性、兴奋性、有恒性和敢为性呈正相关,与怀疑性、忧虑性、独立性、紧张性呈负相关;家庭适应性与兴奋性、敢为性呈正相关,与独立性、紧张性呈负相关.(2)敏感性和独立性两人格特征上存在家庭类型差异:极端型家庭与平衡型家庭在敏感性上有显著差异,平衡型家庭与中间型家庭在敏感性上有显著差异;平衡型家庭与中间型家庭在独立性上有显著差异.(3)家庭亲密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适应与焦虑都有较强的预测性,家庭亲密度越高的大学生越具有心理健康者的人格因素,生活适应越顺利.  相似文献   

10.
选取廊坊师范学院和河北工业大学的部分学生为调查对象,选用罗特的《人际信任量表(ITS)》、《卡特尔十六项人格因素测验(16PF》和肖计划的《应对方式量表》为研究工具,对大学生人际信任状况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人际信任度总体偏高,人际信任无显著的性别、年级、生源地差异;人际信任与怀疑性和紧张性人格特质有显著正相关,而与稳定性、有恒性、幻想性呈显著负相关;人际信任与合理化挫折应对方式呈显著正相关,而与自责、退避应对方式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心理行为训练对改善艺术类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影响。方法:以《人际关系心理学》为指导基础,组织36名艺术类大学生开展7周人际交往心理行为训练活动,并分别在实验前后比较16pf测验效果。结果:1.训练后艺术类大学生乐群性、稳定性和敢为性显著提升,而敏感性和忧虑性明显下降;2.训练对人际关系的影响存在性别差异;3.心理健康、新环境成长能力及适应焦虑因素训练后均得到显著改善。结论:心理行为训练对艺术类大学生人际交往有积极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大学生社交焦虑与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心理资本间的关系,采用交往焦虑量表、职业决策困难量表以及积极心理资本问卷测查了207名大学生.结果表明:(1)大学生社交焦虑与职业决策困难得分呈显著正相关,与心理资本呈显著负相关;(2)心理资本在社交焦虑与职业决策困难关系之间发挥着部分中介作用,当心理资本进入回归方程时,社交焦虑对职业决策困难的预测系数从0.350下降到0.205(t=3.047,P〈0.05)。  相似文献   

13.
笔者采用心理韧性量表和大五人格量表对贵州省8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贵州省大学生的心理韧性不存在性别差异,但是存在年级差异;大学生的心理韧性与人格特质有显著的相关关系,情绪稳定性、外向性、宜人性和尽责性与心理韧性都呈极其显著的关系;人格特质对心理韧性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由此可见,大学生的心理韧性与人格特质之间存在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4.
采用NEO—PI—R人格测试和自编手机短信(SMS)问卷,以280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考察了大五人格特质及其子维度与SMS使用情况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1)神经质与使用SMS的担心时间、幻觉经验、作息时间有显著负相关,外倾性与SMS使用数量和作息时间显著正相关,宜人性与SMS使用时间有显著负相关,认真性与总费比例有显著负相关;2)除焦虑(N1)、刺激性(E5)、想象力(O1)、谦虚(A5)、条理性(C2)等八个子维度外,大五人格特质的其他子维度与SMS使用情况均有显著相关;3)SMS使用情况中没有任何一个因素可以对开放性人格特质做出有效预测。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讨大学生羞怯与交往焦虑的关系,进一步验证自尊在羞怯与交往焦虑之间的中介作用,本文采用羞怯量表、交往焦虑量表和自尊量表对227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羞怯、交往焦虑和自尊呈现显著的两两相关;自尊与羞怯呈显著负相关,与交往焦虑也呈显著负相关,羞怯与交往焦虑呈显著正相关;自尊在羞怯与交往焦虑之间起着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师范类大学生自尊与特质焦虑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540名大学生,采用自尊量表(SES)以及特制焦虑量表(STAI)进行调查。结果:师范学生总体的特质焦虑分布为43.97±7.579,自尊分布为28.94±4.194,师范生特质焦虑与自尊在性别与生源上没有显著的差异,在年级维度存在显著差异;师范生特质焦虑与自尊水平间存在中等程度负相关,相关性显著,特质焦虑为自变量可解释自尊变化中的34.1%。结论:师范生特质焦虑在不同年级间存在一定的波动,自尊水平会随之产生相应的变化;师范生特质焦虑作为一种人格特质对其自尊水平显著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大学生网络成瘾现状,分析大学生网络成瘾与人格特质的关系。方法采用金伯利·扬的网络用户自我判断量袁和艾森克人格特质量表,对商洛学院120名和西安文理学院86名在校大学生进行测试,其中男生59人,女生147人。结果(1)被试大学生网络成瘾者在网络成瘾量表不同维度上的得分存在性别、是否是独生子女、学科性质、教育程度、生源地等变量上的差异,差异的表现是复杂多样的;(2)被试大学生网络成瘾者在神经质维度、精神质维度、掩饰性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在内外向维度上的差异不显著;(3)网络成瘾者的网络依赖性和精神质维度、神经质维度呈正相关,而和掩饰性维度呈负相关。结论大学生网络成瘾与人格特质之间存在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2010级医学新生的人格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本研究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卡特尔16种个性因素量表(16PF)对2010级3197名医学新生进行测评。调查发现大学生的16项个性因素与心理问题有不同程度的相关,其中正相关系数较高的因子依次是忧虑性、紧张性、怀疑性,负相关系数较高的依次是稳定性、自律性,也就是情绪和意志特征的影响作用较大。因此,高校可以从培养大学生优良的个性特征着手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9.
采用华东师大祝蓓里教授主持修订的《儿童十四种人格因素问卷》(简称CPQ)为测量工具,对三明市、龙岩市经济欠发达的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的三所农村中学进行抽样测试,将结果与全国常模相比:(1)福建老少边贫地区初中生的十四人格有11种因素分值在中等水平(5分左右),有三种即聪慧性、幻想性、忧虑性高于6分。(2)初一与初二对比,在情绪性、敢为性、世故性、自律性、紧张性几个因素上差异显著,次人格焦虑性和内外向性差异显著。(3)初一与初三对比,在乐群性、稳定性、情绪性、有恒性、敢为性、敏感性、忧虑性、自律性、紧张性以及次人格上差异显著。(4)初二与初三对比,在敏感性、忧虑性方面有差异。(5)女生与男生比较,在聪慧性、有恒件、自律性以及次人格焦虑性上差异显著。根据不同的差异结果,有针对性地提出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用问卷法考查了上海及浙江衢州地区四所中学共136名高二学生16项人格特征(为了便于统计表明,本研究中把学习成绩总分所属年级前20名者称为优秀生,学习成绩总分所属年级后20名者称为后进生),并进一步对各类群体人格特征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高中优秀、后进学生在乐群、兴奋、稳定、恃强、敢为、敏感、紧张性等人格特征上有显著差异;普通高中优秀生与重点高中后进生在稳定性、兴奋性、敢为性、敏感性及忧虑紧张性上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