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闲适"是周作人美学思想的核心之一,这一思想既来自西方审美现代性思潮的个体主义和体验主义精神,又受到中国传统庄禅精神的构型。在"闲适"思想中庄禅精神对审美现代性的体验主义进行了本土化改造,并由此产生了此岸化的中国式审美现代性。  相似文献   

2.
20世纪30年代小品文论争围绕"闲适话语"展开。对于与鲁迅论争的问题,以往的研究中大多做出了这样的结论:鲁迅的观点是正确的,30年代的小品文论争也大抵如此。文章就论争的焦点"闲适"话语进行客观地呈现,以期指出30年代的小品文论争中的"闲适话语"在中国现代文学建构中的地位和影响。  相似文献   

3.
20世纪30年代小品文论争围绕"闲适话语"展开。对于与鲁迅论争的问题,以往的研究中大多做出了这样的结论:鲁迅的观点是正确的,30年代的小品文论争也大抵如此。文章就论争的焦点"闲适"话语进行客观地呈现,以期指出30年代的小品文论争中的"闲适话语"在中国现代文学建构中的地位和影响。  相似文献   

4.
李昉作为宋初"白体诗"的代表诗人,其诗歌创作体现出典型的"白体诗"特点:诗人心态上,居事常简,闲适清静;诗歌形式上,多属对工巧、"吟玩性情"的唱和之作,并以五言、七言律诗为主;语言风格上,闲适散淡、平夷雅正。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学术界对陆游的研究多集中在爱国诗及爱国思想方面,而对其闲适诗及闲适思想则很少关注。本文结合诗人的心态表现分析其闲适诗的题材走向,把其晚年闲适诗概括为闲身斋居、闲步村野、求禅访道三大类型,以期更加全面科学地认识和评价陆游。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学术界对陆游的研究多集中在爱国诗及爱国思想方面,而对其闲适诗及闲适思想则很少关注.文章结合诗人的心态表现分析其闲适诗的题材走向,把其晚年闲适诗概括为闲身斋居、闲步村野、求禅访道三大类型,以期更加全面科学地认识和评价陆游.  相似文献   

7.
白居易青年时代就经常谈论"善病忧生"的话题,这种关切随着涉世日深、病痛坐实而放大,成为其"闲适"思想不可小觑的原因。所谓善病,是诗人表现出来的对身体健康的高度关切,感受病痛并在此基础上萌生的一种感性个体自发的情绪或者意识。忧生与善病同质,常常表现为忧老也即对年华老去的敏感和惊恐,是诗人对生命的珍视和迫切实现个体价值的心理体现。  相似文献   

8.
晚明袁宏道一生追求闲适自由,其思想性格及晚明特殊的时代背景促使他创作了大量的闲适诗。袁宏道闲适思想可以上溯到佛道两家,同时历代著名文人对他疏放闲散性格的形成亦产生了较大影响,其中包括"竹林七贤"贵适意的生活观、陶渊明的退隐思想、白居易的知足保和心态等等,这些对袁宏道闲适诗创作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以白居易的闲适诗为研究对象.阐析白居易闲适诗的内涵,“闲适”包括闲境、身闲适、心闲适、忘适四个层次;将白居易的闲适诗分为“自适”与“适俗”两个方面的内容.从雅俗、世俗、庸俗三个角度解读白居易闲适诗中的“尚俗”问题;进一步解读闲适背后白居易思想内蕴的丰富性与复杂性。  相似文献   

10.
闲适诗是指具有悠闲安适心理和审美特征的诗歌。通过对杜甫闲适诗的初步探讨,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结合杜甫个人思想和生活经历、生活环境的改变以及前人创作对其写作的影响,介绍了杜甫闲适诗的创作背景,从而为杜甫诗歌和闲适诗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庄子是中国古代第一个大力追求闲适生活的人、闲适思想的开创者。庄子从生存哲学层面上对"闲适"提出了理性的思考,通过"游"、"忘"、"化"等可达到闲适的途径,描述了"以明"、"心斋"、"心闲"、"撄宁"等闲适的心境。庄子的闲适是一种自由超越的人生境界和艺术境界,一种审美的生存方式,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有无法实现的现实局限性。庄子的闲适思想是中国古代文人闲适情趣的源头。  相似文献   

12.
孙敏 《文教资料》2012,(32):38-40
王安石作为北宋中期著名的文学家,其文学成就主要集中在诗文方面,于词的创作用力上则相对薄弱,然其词于词史却有着"一洗五代旧习"的开先作用。本文鉴于历来对王安石的词研究多集中于咏史词和佛道词两方面上,特将角度转向其闲适词的研究上,并与其退隐江宁前后的心态递变相结合,采用诗文互证的方法,努力探寻王安石晚年闲适词的创作内容、艺术手法及创作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中唐崛起的元白诗派领袖白居易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晚年放弃早年“诗歌讽喻说”理论,诗风转向闲适,其讽喻诗和闲适诗分别体现了他早期和晚期截然不同的人生态度。本文试图从时代的大环境、白居易本身的士大夫情结以及佛老思想对他的影响,找到其晚期诗风嬗变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李煜词中多处写到"春",它不仅是一种自然意象,而且随作者境遇的变化,饱含了丰富的情感意蕴,从早年宫廷生活的闲适,到去国后的苦闷与伤感,直至临终前的悲痛和绝望。这极大地拓展了"春"意象的艺术蕴涵。  相似文献   

15.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闲适性散文,长期以来未引起研究者的注意。这类散文的逐步兴起,一方面打破了“十七年”散文创作的僵化模式,另一方面以其自身文体的变革孕育了九十年代散文闲适思潮兴盛的契机。文章拟通过对八十年代闲适性散文的研究,试图解析其特征及发展趋势,并在此基础上比较其与九十年代闲适散文的关联性与差异性。  相似文献   

16.
李煜词中多处写到"春",它不仅是一种自然意象,而且随作者境遇的变化,饱含了丰富的情感意蕴,从早年宫廷生活的闲适,到去国后的苦闷与伤感,直至临终前的悲痛和绝望。这极大地拓展了"春"意象的艺术蕴涵。  相似文献   

17.
白居易毕生奉佛,受禅宗思想影响很深。禅宗思想所揭示的四种人生境界:在家出家、自甘浅陋凡庸的家常境界;破除二执、反对向外寻求的闲适境界;摆脱烦恼、超越生死祸福的旷达境界与人境俱夺、追求恬淡自然的审美境界,都对白居易后期思想与闲适诗创作有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论述荀子的美学思想。从其哲学的思想基础"性恶论"入手,辨析了其"性伪合"的美学观,分析了美感的本能与合乎礼义以及"夫乐者乐也"的艺术思想  相似文献   

19.
试论白居易的闲适精神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白居易闲适诗代表作的分析及相关关键词的统计 ,白居易的闲适精神可概括为遂性逍遥、知足保和、委运顺化、“此心安处即吾家”、重“意”的生活审美等五大内容。白居易闲适精神的渊源是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在白居易接受道家思想的过程中 ,陶渊明是一个重要的中介。  相似文献   

20.
后现代带来的人类“去中心化”更需要“闲适教育”。“闲适教育”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中国教育思想史上都源远流长。在现时代,“闲适教育”是培养有用人才的需要,是为学生成就幸福人生的需要,是让学生适应未来世界的需要。“闲适教育”以“以育化人”“以闲促学”“以适培能”为机制,体现“主体性”“环境性”“生活化”“实践性”原则。“闲适教育”的具体实施路径有:开展“闲适性”读书活动;推行“闲适性”课堂教学;注重“闲适性”社团建设;重视“闲适性”游学研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