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与驻地记者或报道组的同行聊业务,常听到他们如此叹息:不怕采访时跑断腿,写稿时熬长夜,只怕辛辛苦苦采访出来的稿子见不了报,或者自认为的精品登出来时却被改得面目全非,连重头稿的边也沾不上。自以为是好稿,编辑却要“枪毙”;自以为是精品,编辑却当次品。这是为...  相似文献   

2.
有人把遍布祖国各地的人民日报驻地记者形象地比作排球场上的“一传”。“一传”并不是把稿件直接传到版面编辑手中,而是传到“二传手”———记者部编辑组,由他们编辑并经部领导阅改,输入稿库,供版面选用;重要稿件则送相关领导直至总编辑、社长审阅。“二传手”是一个特殊的集体。他们是人民日报记者,却少有机会外出采访,名字也极少见报;他们是人民日报编辑,但并不是版面责任编辑,不能决定稿件是否上版。然而驻地记者的每一篇见报稿件都倾注了他们的心血,都凝聚着他们默默无闻的辛勤劳动。明知相当数量的稿件将要“牺牲”,仍善待每篇来稿,…  相似文献   

3.
写新闻要抓角度,这是挂在记者、编辑嘴边的一句行话。记者为使自己的新闻稿不与他人雷同,为使稿件能在编辑手中顺利地通过,为找角度“众里寻它千百度”。而编辑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不仅要求记者那样做,自己也绞尽脑汁追求“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佳境。由此,记者、编辑们形成了这样一种观念:只要角度抓得好,不与它稿重复,稿子就好上。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某些记者甚至偏离  相似文献   

4.
报刊、广播、电视的编辑经常遇到三对矛盾:一是与新闻受众的矛盾,编辑喜欢的新闻稿,受众不喜欢,或者是受众喜欢的新闻,编辑却没有选用;二是与记者的矛盾,记者采写的稿件,编辑看不上眼,或编辑对稿件的处理,记者有意见;三是与上级新闻控制者的矛盾,编辑认定的好稿,有时上级扣发或上级指定要发的稿,编辑不积极编发。对同一篇稿件受众、记者、编辑、控制者有不同的衡量标准,就有不同的评价,就会产生分歧,编辑怎样才能处理好同受众、同记者和新闻控制者的关系呢? 首先,编辑心中要始终装着受众,把握好新闻价值  相似文献   

5.
刘晨 《青年记者》2004,(5):31-31
在部队实习期间,听一位同志讲了这样一件事:某部报道组一位新闻干事,在审读下级报道人员采写的9名干部战士捐款,为驻地一户遭火灾的村民修缮房子的稿件时,觉得稿件结尾“村民×××接过钱感动得热泪盈眶”,这一句不够劲儿,便大笔一挥,当即改为“×××热泪盈眶地说:‘你们真是雷锋式的好战士啊!’”稿  相似文献   

6.
在新闻媒体的编辑部里,似乎总有着两种编辑:一种编辑整日里“等米下锅”,就稿编稿,因各种原因(如节日放假、所处地域写稿人少等)时不时还闹点儿“稿荒”;一种编辑总是策划多多,来稿如潮,版面上时时是佳作迭出亮点不断。这两种编辑可分别称之为穷编辑和富编辑。 那么,富编辑有哪些财富呢?或者说,穷编辑缺少哪些财富呢? 第一种财富是大量的稿件。这包括两方面:一是从记者与通讯员的来稿中,富编辑总能编出大批可用的稿件,有的稿件似乎只能枪毙了,富编辑却妙笔一挥,重拟标题、重选角度,使其起死回生;一是配合形势、时亨、版…  相似文献   

7.
笔者刚从事记者工作的时候,尽管一年到头忙着写稿,但在内部评选时好稿却寥寥无几,而一些老记者虽然稿件数量不多,却篇篇中的。分析其中原因时,才发现自己稿件质量不高,是不重视到基层面对面采访,只是把所搜集的会议总  相似文献   

8.
河北日报1996年9月在报纸版面改版的同时,实行“编采分离”,即从报社编辑部的各专业部抽调七、八位业务功底较强的编辑组成“来稿编辑室”,专门编辑稿件。各专业部一律不再编外来稿(个别部有专版除外),编辑们同驻外记者站记者一样,统统按指标任务下去采访写稿。回顾一年来的实践,我认为“编采分离”是办好报纸的一条有效途径。 作为驻站的一名老记者,我体会“编采分离”最大的好处是:编稿速度快、质量高、不压稿、不丢稿,有利于调动采编人员的积极性、出精品、办好报纸。 过去编辑部的各专业部搞“编采合一”弊病太多,最突出的表现是编辑对编稿兴趣不大,不认真。为什么呢? 因为编辑工作默默无闻,是为他人作嫁衣,不如当记者。既然  相似文献   

9.
当记者的经常遇到烦心事,说出来或许可减些许心中不快。请看几例。近日我写了篇《规划区内残疾人本月起优惠乘公交》,见报后正准备向外发稿,未曾想第二天省内某平面媒体就将其原汁原味地登了出来,不过落款的作者不是本人,而是该媒体的驻地记者。我写的《我市8处渡口改建桥梁》,也是见报的第二天上了省内外的几家报刊,可这稿件并非我投,而内容却全是我写的。哎,代劳的作者既夺去了我的名,又夺去了我的利。我花了不少的气力才写出《我市打造第二条通江航道》,也于见报的当日向外发了稿,可第二天还是被别人以他的名义发了出来,易"作"稿只在文字上动了些小手术,没有增加任何新的内容,这让我气愤不已。移人易人之作,最起码涉及到职业道德问题。别人采访奔波,付出了许多劳动,才辛辛苦苦写出新闻稿件来。"文抄公"们倒好,不出门,不采访,不商量,将别人的稿件改头换面就变成了自己的稿件,有的竟然原封不动地把别人的稿件"拿  相似文献   

10.
不用稿意味着记者的无效劳动。作为编辑,最不愿意干的事,就是“毙”稿子。因为这是一件很麻烦的事:在决定不用某一篇稿件之前,总要先想好若干条不用的理由,以便在作者询问时,能给一个比较明确的答复。作为编辑部,从整体上说,也总是以尽可能减少不用稿为选择,因此一再要求记者提高写作稿件的质量。尽管如此,现在不用稿在来稿中所占的比例仍然居高不下。基于此,从编辑的角度探讨所处理过的不用稿件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1.
谈编辑与记者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新闻媒体里,经常可以遇到这样的事:一方面,上面编辑部闹稿荒,特别是重头稿件;另一方面,记者的发稿却泥牛入海,杏无音信。在编辑与记者间,也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抱怨:编辑捏着记者的稿子说没法用。而记者则责怪编辑眼高手低,不识货。人们不禁要问:编辑部与记者站,编辑与记者,你们之间究竟怎么了?  相似文献   

12.
近日,笔者收到农民日报社寄来的样报。当翻开报纸,只见里面夹有一张名片,正面印有农民日报总编室一位编辑(记者)的姓名,名片反面却印有他做编辑(记者)的四条约束之规。现摘录如下:一、选编稿件凭质量好,不凭关系熟;二、不收礼、不受贿;三、对送礼、行贿者的稿件一律不选用;四、希望社会各方面监督和支持。看了这张既没有官职和头衔,又无级别和职称的普通名片,使我对这位素不相识的编辑(记者)油然而生崇敬之情。时下,社会上流行的“拉关系、走后门”不正之风也影响到一些新闻单位,出现“关系稿”、“人情稿”。许多基层通讯员叫苦不迭,又别无办法。有的就把点子用在拉关系上。  相似文献   

13.
写新闻要抓角度,这是挂在记者、编辑嘴边的一句行话。记者为使自己的新闻稿不与他人雷同,为使稿件能在编辑手中顺利地通过,为找角度“众里寻它千百度”。而编辑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不仅要求记者那样做,自己也绞尽脑汁追求“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佳境。由此,记者、编辑们形成了这样一种观念:只要角度抓得好,不与它稿重复,稿子就好上。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某些记者甚至偏离事实的本质,硬挖、硬扭出一个角度。找角度固然重要,但首先必须把握事实的本质,准确把握现象与本质、新闻价值与本质的联系。新闻价值是选择和衡量新闻事实的客观标准。而本质是事  相似文献   

14.
记者的编辑意识和编辑的记者意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记者的编辑意识和编辑的记者意识李雪慧对于有新闻纸之称的报纸来说,要提高质量,多出精品,记者和编辑可以说是责无旁贷。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接触到的情况经常是,记者忙于采访写稿,稿件交给编辑部门后就万事大吉;编辑则埋头于就稿件本身删删改改,上了版面就心满意足...  相似文献   

15.
我赞成“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一说法。当我翻阅今年上半年新华社记者报道北京的一些新闻稿件,特别是读了被评为新华社社级一等好稿、编辑部级二等好稿的稿件时,在我的脑海里总要跳出这四个字:新、实、活、短。从中可以看出,这些好稿无不是记者或记者、编辑共同精心经营,下了很深功夫的结果。选题求新题目,即主题,是新闻的灵魂。选准题目,对  相似文献   

16.
电视新闻以其视听兼备、图文并茂、传播迅速等独特优势,已成为广大老百姓每天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食粮”。有深度、出精品、提高电视新闻质量更是每个电视新闻工作者孜孜追求的目标。然而电视新闻记者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会出现文字、画面“两张皮”,采访不到位,稿件质量不高以及前期采拍和后期制作配合出现脱节,经编辑播出后的稿件不能真正体现记者最初采访意图等情况,最终使记者的采访“劳动”成为一种“盲目辛苦”。如何避免或减少这类情况的发生,笔者认为,电视新闻记者应当具有一些“编辑意识”。记者的“编辑意识”指的是:记者在采访…  相似文献   

17.
新闻失真,有采访、写作方面的原因,也有编辑工作方面的原因。编辑虽然只是在记者或通讯员的稿件上“修修补补”,但若不擦亮自己的眼睛,不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不多问几个为什么,不多核实,不仅会让错误从自己面前大摇大摆地走过去,而且还会产生新的错误。编辑就是新闻的“把关人”,如果把关不牢,就是他的失职。  相似文献   

18.
张羽 《今传媒》2003,(6):57-58
暑假期间,我到陕西省政法委主办的西部法制报社,进行了为期一月的实习锻炼。我跟随经验丰富的老记者外出采访,在资深的老编辑指导下编稿,努力尝试着将所学的书本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提高了自己的专业能力,受益匪浅。 在思路上下工夫 “看稿子”是一个基本功,我从被编辑老师扔掉的稿子看起,一是看这篇稿子为什么会被扔,二是看这篇稿子有什么优点和可取之处,三是如果让自己来操作该怎么办。看完之后,再同编辑老师交流,主要是寻找一条清晰的思路。接下来就是看被编辑老师改过的稿件,看他为什么要这  相似文献   

19.
一年一度的评选好稿可以对自己一年的工作作一次较为客观的总结,更重要的是它有助于编辑记者树立“敢于拼搏,争创第一”的思想,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素质。我看了看我这几年被评上的好稿,觉得有一点被我们评稿时忽视了,这就是采访难度。美国卓有声望的普利策新闻奖,主要就坚持两条标准,一是社会影响,二是采访难度。国外为什么单独将采访难度作为评稿的重要标准之一,我想是很有道理的。因为任何国家的新闻要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受到人民群众的欢迎,都是与新闻工作者对自己事  相似文献   

20.
最近,和几位记者聊天,谈及稿件处理问题。有的说:“唉,真没办法。你费半天劲琢磨出点有意思的东西,往往见报时就被砍掉了。”有的说:“编辑的斧头可真厉害呀!吭哧一下,就给你定了型。”这些同志的感叹,引起了我的共鸣。编辑处理稿件,难免要作一些修改。所以对编辑砍稿。当记者的一般是没有非议的。但是,在如何“砍”这个问题上,却大有说头。这里我不揣浅陋,谈点看法,和编辑同志们商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