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壮剧是壮民族的代表剧种,它是在壮族民间文学、歌舞和说唱技艺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旅游价值的剧种。其旅游价值集中表现在观赏审美价值、认知价值、参与体验价值以及经济价值等方面。田林壮剧在交通运输便利、旅游资源丰富、政府的重视与扶持、中国壮剧文化艺术节的开展等有利条件基础上,通过培养和保护田林壮剧艺人、加大壮剧的宣传力度、提高壮剧的知名度、培养旅游经营管理人才、开发壮剧文化旅游路线等途径,不仅能更好地促进壮剧的传承与发展,而且还能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可观的效益。  相似文献   

2.
壮剧是壮民族的代表剧种,它是在壮族民间文学、歌舞和说唱技艺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旅游价值的剧种。其旅游价值集中表现在观赏审美价值、认知价值、参与体验价值以及经济价值等方面。田林壮剧在交通运输便利、旅游资源丰富、政府的重视与扶持、中国壮剧文化艺术节的开展等有利条件基础上,通过培养和保护田林壮剧艺人、加大壮剧的宣传力度、提高壮剧的知名度、培养旅游经营管理人才、开发壮剧文化旅游路线等途径,不仅能更好地促进壮剧的传承与发展,而且还能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可观的效益。  相似文献   

3.
300多年来,壮族人民创造出了灿烂的民族文化——壮剧,其中北路壮剧更是一朵奇葩,具有独特的演唱技巧和表演形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北路壮剧面临着日渐衰颓的命运。借助中国—东盟文化合作发展的契机,它有了传承与发展的可行性。为此建议:以旅游业为龙头,发展文化产业,打造文化品牌;创新对外宣传方式,提高壮剧知名度;发挥政府的指导作用,合理规划和整合资源,实现壮剧的开发和保护。  相似文献   

4.
王凯 《文教资料》2020,(8):69-71
壮剧作为独具特色的壮民族文化瑰宝,具有朴实的教育资源和朴素的教育功能。继承和弘扬壮剧蕴含的育人价值内容和精神内涵,需要充分发挥家庭、学校、政府和社会的积极作用,形成传承发展壮剧文化的合力,促使壮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增强育人工作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5.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壮族人民曾经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壮剧就是民族艺苑中一朵绚丽夺目的山花。在壮剧中,北路壮剧又是壮族文化艺术中一朵美丽的奇葩,其主要产生于广西田林县。2006年北路壮剧被列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不仅为保护和传承北路壮剧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会,也弘扬了民族文化,丰富了中华文化。  相似文献   

6.
壮剧具有较高的文学艺术价值,是壮族文化艺术的瑰宝,应当"走出去"为扩大中文文化在世界影响作出贡献。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各民族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在壮剧英译实践中,译者必须采用异化方法,尽量保留壮剧的民族文化特色,突出壮文化的价值和地位。同时,考虑到英语国家读者对壮文化的接受能力和译文的可读性,译者可通过归化翻译对壮文化加以补充说明,使译文符合英语语言文化规范,以便达到交流与沟通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爱情是文学作品永恒的话题,中西剧作家历来都以独特的理念、视角、方式在其作品中演绎着各种各样的爱情婚姻观。本文在莎翁戏剧观照下,系统研究多部壮剧传统剧目,探讨鲜明的北路壮剧的爱情婚姻观特点,有助于加深对北路壮剧乃至壮族文化的理解,促进北路壮剧的传承、发展和外宣。  相似文献   

8.
广西壮剧,是壮民族智慧的结晶,是壮族文化、精神的代表,它的产生和发展与广西壮族地区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有着密切联系。本文对广西壮剧产生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作了一些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9.
壮剧自形成之日起就成为壮族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戏曲艺术形式。但在当前,壮剧却呈现出日渐衰微、令人担忧的局面。因而,对壮剧研究的论著、讨论会以及壮剧研究所关注的问题进行全面地梳理,既可以在理论上更好地指导壮剧的改革和发展,同时也能反思壮剧研究的不足,逐渐完善壮剧的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10.
龙州县板池屯俗称“美女村”,她是龙州乃至左江流域壮民族文化保存比较完整的典型代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板池屯的高栏式建筑传统家居、壮锦等典型的物态壮民族文化正逐步走向消失.歌节、婚丧习俗等意识态壮民族文化亦因现代生活方式冲击而走向简化。板池屯典型的保存较完整的壮民族独特旅游文化资源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与开发。  相似文献   

11.
北路壮剧是壮族特有的民间戏剧形式之一,产生于广西田林县旧州镇一带。长期以来,北路壮剧在流传和传播过程中对地区间的文化交流、民众的文化传承和民间教育、日常生活和休闲娱乐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柳州师专学报》2019,(3):30-35
对广西壮剧的三大流派——师公戏、南路壮剧和北路壮剧进行历史溯源,并介绍其各自的声腔、身段等艺术特征;结合对国家级壮剧传承人张琴音老师等戏曲艺术家的采访,探讨广西壮剧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歌剧化"现象,运用传播学理论对现代壮剧的传播和革新提出建议,使更多的人意识到保护和传承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3.
如何传承和保护云南壮剧已成为迫在眉睫的课题。云南壮剧的传统传承和保护手段存在诸多风险和弊端,而数字化技术是云南壮剧传承和保护的有效手段,只有充分利用现有设备和技术,高清晰、高保真记录壮剧资料、制作数字光盘、多渠道传播和宣传云南壮剧,把传统的传承和保护手段与数字化手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更加有效地传承和保护云南壮剧。  相似文献   

14.
壮剧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意义和研究价值。文章通过研究背景、研究内容和研究目的三方面探讨壮剧尤其是壮剧精品剧目及其英译研究,以期促进壮剧的保护、传承和外宣。  相似文献   

15.
〔依嗬嗨腔调〕是云南壮剧的主要腔调之一。〔依嗬嗨腔调〕的传承和创新由民间土戏班和专业剧团来共同承担。文山州壮剧团是云南壮剧的专业表演团体,承担着云南壮剧的传承、保护、探索和创新的责任。专业剧团从〔依嗬嗨腔调〕的唱腔、器乐曲牌、形象音乐等几个方面对〔依嗬嗨腔调〕进行谨慎的尝试、不断探索和大胆创新,使得〔依嗬嗨腔调〕更加绚丽多姿,壮剧的特征更加浓烈。专业剧团音乐设计者们的不懈追求将会使〔依嗬嗨腔调〕更加多彩,云南壮剧这一多声腔少数民族剧种在祖国戏曲百花园里将会开放得更加艳丽多姿、光彩照人。  相似文献   

16.
《文山学院学报》2016,(4):59-61
五场壮剧《螺蛳姑娘》从民间传说提炼、升华走上艺术殿堂成为壮剧的艺术珍品进而华丽转身再回归民间在坡芽村成为现实,是想对"艺术来源于民间再回归民间"的云南壮剧传承和保护模式进行尝试和探索。过程中发现"守住乡土的理念不可淡漠""退休老人的余热应该发挥""全民参与的热情不应忽视""团结协作的意识必须增强""民俗活动的平台不能放弃"是云南壮剧传承和保护中不可或缺的五项内容。  相似文献   

17.
由于种种原因,曾经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富宁民间土戏热闹场面已经成为历史,戏班零落,农村戏班存续状况令人堪忧,壮剧又一次陷入低谷。进入新世纪,群众的物质生活条件改善,思想观念改变和文化自觉意识增强,政府文化部门的大力扶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和专项保护经费的落实,使富宁农村壮剧班的发展面临新的复兴契机并开始走向复苏的道路。  相似文献   

18.
在文化旅游发展分析基础上,分析新媒体对文化旅游发展影响、新媒体下文化旅游发展趋势.提出新媒体下文化旅游的动漫开发方向,认为文化旅游动漫开发模式创新、文化旅游动漫产品开发创新、文化旅游动漫营销模式创新是新媒体下文化旅游动漫开发的三个趋势.  相似文献   

19.
丰富多元的区域文化资源在旅游开发建设中需要进一步整合,梓潼七曲山景区则为文化旅游产业的整合开发提供了一个案例。七曲山景区文化旅游开发可以分为文昌信仰的旅游开发、文昌文化的旅游开发和蜀道文化的旅游开发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20.
通过分析我国从1991年至2012年间20年来文化旅游开发方面的论文,认为我国文化旅游开发方面的研究分为四个阶段:起步期、初步发展期、快速发展期和繁荣期;并从文化旅游基本理论、文化旅游供给、文化旅游需求三方面对文化旅游开发进行综述,分析了我国文化旅游开发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