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育政策——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桥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如何有效地利用教育理论指导教育实践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常常遇到的难题,科学的教育政策是将二者有机结合的重要手段。这是因为教育理论指导教育政策的制定,教育政策作用于教育实践,教育实践促进教育理论的提高与升华,同时教育实践又呼唤教育政策的出台,促使教育政策的完善。三者之间是一个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动态过程。教育政策既具有教育理论的特征,又具有教育实践的特征,它是将教育理论通过复杂地、合理地构建并系统地作用于教育实践的桥梁。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发生作用的过程也是教育政策系统的运行过程、完善过程、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2.
从教育的起源和本质来说,以至善为目标的教育共同体是具有人文本性和人文精神的伦理实体。教育和伦理是合二为一的,伦理总是浸润并渗透于教育之中,教育又始终蕴涵、体现着伦理;教育是伦理的教育,教育学也是伦理学的教育学。教育是自觉追寻道德的领域,教育的解放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对人的道德的解放,教育的这种人文使命、伦理使命为教育伦理学的存在提供了可能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3.
浅议教育公平、教育平等和教育效率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追求教育公平,促进教育平等,提高教育效率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也是发展教育的主旨所在。教育公平是教育事业的价值追求和永恒理想,是教育平等和教育效率相互促进从而达到的一种理想状态。促进教育平等和提高教育效率可以并行共进,教育公平是教育平等和教育效率二者水平不断提高的和谐发展状态。  相似文献   

4.
张楚廷 《教师》2013,(23):1-1
"教育就是教育",教育不是别的,教育就是我们教育自己。曾经,我们把教育说成是上层建筑,又曾经把教育说成是生产力。这就是把教育说成了别的东西了。把教育说成是工具,服务的工具,为经济服务,为建设服务,为政治服务。其实,应当是经济为教育服务,政治更应当恭恭敬敬地为教育服务。可是我们弄反了。为什么弄反了呢?把教育看走样了。  相似文献   

5.
教育的本质与文化素质教育的深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文化素质教育开展了10年,它的意义已经显现,并将继续显现。在这样的时刻,认真思考一下如何将文化素质教育推向深入是有益的。要真正将文化素质教育更有效地推向深入,需要从对教育本质的思考开始。一、教育的本质康德说:“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被造物。”教育已经存在了几千年,但教育的本质到底是什么,虽然有不少人研究过,也有一些著名的观点,却仍值得我们思考。1.教育是什么先让我们思考一下教育是什么。翻开字典,《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解释的:“教育是培养新生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教育大词典》是这样解释的:“教育是传递社…  相似文献   

6.
STS教育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教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明确了STS、STS课程和STS教育的概念,从STS教育的兴起、实质和实施几方面论述了STS教育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教育。  相似文献   

7.
人,是有理想的生命存在;教育,是体现人之理想特质的实践活动。因而.教育也是有理想的,教育理想包括“教育的理想”和“理想的教育”两方面。“教育的理想”在于成就人的自由人格、高尚人格和幸福人格,而它们须通过“理想的教育”——即凸现主体的教育、涵养德行的教育和回归生活的教育来实现。  相似文献   

8.
活教育、真教育、好教育是陶行知一生的教育追求,并在他亲手创办的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和育才学校得到了成功的推行。活教育是与时俱进的教育,它关注人和社会的发展;真教育揭示了生活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对教育途径和目的的说明;好教育是教人变好的教育,要求在民主教育中展示教师的人格魅力。活教育、真教育、好教育符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目标和要求,具有宝贵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9.
教育被视为社会文化力量以后,所有的人们都将被送入各种教育机构的模式内锻造。人们对这种锻造曾寄予全部希望。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认识到单一的校内教育远远达不到所希望的锻造目的,于是将校外教育作为校内教育的延续和补充。但是经典式的学校教育原理并不能成为校外教育规律,尽管校外教育工作者都承认教育理论的正确性,但其自身的实践是艰难的。艰难的是在学校“正规教育”的巨大背景下,一方面是社会各阶层(包括校外教育主管部门,受教育者本身),对校外教育技术的模糊认识,另一方面是校外教育的教育者  相似文献   

10.
“教育就是教育”,教育不是别的,教育就是我们教育自己。 曾经,我们把教育说成是上层建筑,又曾经把教育说成是生产力。这就是把教育说成了别的东西了。  相似文献   

11.
教育的理想与理想的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是神圣而崇高的。教育是育人的事业。教育的伟大使命是让人们从无知走向睿智,从幼稚走向成熟。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形成自我教育的人格。教育需要激情,需要全身心的投人与无私的奉献。教育需要诗意,需要洋溢着浪  相似文献   

12.
情感教育是与认知教育是相辅相成的。认知教育可以培养情感教育,情感教育可以改善认知过程、提高认知效率,共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是新课标的要求,是学生全面发展之所需。  相似文献   

13.
教育就是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教育本不是什么,却被说成或看成什么了;教育本是什么,却又把它看成不是什么了。教育本是(精神)劳动、(精神)生产,却不被视为劳动生产。教育本是伟大的实践,却被说成是脱离实践的。教育与经济、政治、文学、艺术、宗教相比,都是老资格,它与人的关系最密切,最亲近。唯有教育最有资格说教育就是教育。如果说人是万物的尺度,那么,最有资格跟着人说它是万物尺度的,是教育。  相似文献   

14.
李学农 《江苏教育》2023,(34):14-19
班华先生在晚年梳理总结了自己的17条教育信念。他的教育信念是其教育思想的体现,反映出他是一位求诸自身的、“自觉”的教育思想者,是整体性、发展性的教育思想者,是面向教育实践问题的教育创新思想者,是一位正直的、批判的教育思想者。  相似文献   

15.
作为反思教育思想前提的教育哲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存在,揭示教育发展的合理性和创造合理性教育的学问。教育存在包括教育现象和教育思想。教育发展的合理性就是教育发展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教育科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对象是教育现象,方法是实证,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目的是创造合规律性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教育哲学是反思教育思想前提的学问,对象是教育思想,方法是前提反思,任务是反思教育思想的前提,揭示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的合理性,目的是形成对教育的整体的和根本的认识及系统的教育观,沟通教育的必然、实然和应然之间的联系。教育学的科学化即教育学的合理性,教育学实现科学化必须通过研究教育发展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创造合理性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  相似文献   

16.
教育的理想与理想的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是神圣而崇高的。教育是育人的事业。教育的伟大使命是让人们从无知走向睿智,从幼稚走向成熟。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形成自我教育的人格。教育需要激情,需要全身心的投入与无私的奉献。教育需要诗意,需要洋溢着浪漫主义的情怀。教育需要机智,需要把握每一个转瞬即逝的机遇。教育需要活力,需要以年轻的心跳昂奋地工作。教育需要恒心,需要毫不懈怠地追求与探索。激情、诗意、机智、活力、恒心的源头活水是理想。理想是神圣而崇高的。理想是行为的动力。理想是人与动物的界限,理想使人成为万物之灵。理想是伟大与平庸的分野,理想使人与…  相似文献   

17.
教育的新生     
宇宙是在动,世界是在动,人生是在动,教育怎能不动?并且是要动得不歇,一歇就灭!怎样动?向着哪儿动?我们要想寻得教育之动向,首先就要认识传统教育与生活教育之对立。一方面是生活教育向传统教育进攻;又一方面是传统教育向生活教育应战。在这空前的战场上徘徊的、缓冲的、时左时右的是改良教育。教育的动向就在这战场的前线上去找。传统教育者是为办教育而办教育,教育与生活分离。改良一下,我们就遇着“教育生活化”和“教育即生活”的口号。生活教育者承认“生活即教育”。好生活就是好教育,坏生活就是坏教育,前进的生活就是前进的教育,倒退…  相似文献   

18.
教育既有科学的品性,也有艺术的格调。教育是科学和艺术的完美整合和有机统一。然而,以往的研究主要是将教育作为一门科学来进行阐释和论述的,而对教育的艺术性剖析和探究尚显单薄,这在一定程度上窒息了教育的生机与活力,影响了教育的深化改革和有效推进。缘何说教育是一门艺术?如何理解教育艺术?教育艺术与教育科学的关系究竟如何?对这些问题的解答,可为我们洞悉教育的艺术特性,穷究教育的科学性格,促进教育艺术和教育科学的良性互动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19.
劳动教育与闲暇教育是人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两部分。人的教育应该关注劳动教育和闲暇教育,然而,目前闲暇教育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本从劳动与闲暇的演变史中,得出作为一个现代人既要接受劳动教育,同时也要接受闲暇教育,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并且,劳动教育与闲暇教育相结合,有相当重要的社会意义和个人意义。  相似文献   

20.
教育价值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谱系中的新分支——价值论出发,教育价值是教育价值客体对其主体的效应,明晰教育价值内涵的关键在于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分清其主客体。教育价值观是教育价值主体对教育价值的一种看法或观点,教育价值观是一种主体性的选择,但其正伪只能由教育实践来检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