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刘勰的《文心雕龙》处于中国古代意象说到意境说的转变过渡时期。《文心雕龙》意想说是中国古代第一个系统的理论学说。在《文心雕龙》中“意象”首次被运用于文艺美学领域,《文心雕龙》围绕着“意象”展开了一系列文艺美学上的基本理论问题,提出了大量相关的学术范畴,形成了自身的体系,如何营构融合审美意象,并完美地传达审美意象,是《文心雕龙》意象说的中心内容。  相似文献   

2.
《隐秀》是近几年来《心雕龙》研究中比较关注的一个篇目。或有论以为,《隐秀》所蕴含的美学意义,是东方艺术迷人魅力的理论根据之所在。刘勰提出的“隐秀”论,己成为中国艺术贵神韵意味的奠基之作,在美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刘勰之后,钟嵘的“滋味”说、司空图的“韵味”说、严羽的“兴趣”说以及王世祯的“神韵”说等各种范畴,用“隐秀”基本上都可以涵盖。  相似文献   

3.
“意境”是人们较为熟悉的美学范畴,它反映了我国古代文学理论对艺术形象的深刻而独到的认识。王国维的《人间词语》是“意境”理论的集大成者,而“意境”的直接理论源头却在刘勰的《文心雕龙》。《神思篇》中,刘勰首次提出“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并将其视为“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可以说,刘勰是中国古代文论“意境”理论的奠基人,“意象”是“意境”的理论原型。  相似文献   

4.
"风骨"释义     
刘勰《心雕龙》中提倡的“风骨”,实际是指章的气和力量,是刘勰对当时的风的一种要求。当“风骨”被作为一种审美理想而提倡时,它就成为一种审美形态。  相似文献   

5.
《心雕龙》是刘勰历时十余载精力写就的一部体大虑周的学理论作。他对作诗论进行了总结,注重学的继承与创新。从《心雕龙》这部巨中,我们可以看见孟子的学理论观“知人论世”对刘勰的影响。刘勰博览群书,杂观百家对各种学体裁及作家、作品进行了分类研究。刘勰既通历史又晓人情,进而以窥情。整个《心雕龙》的创作就是一次“知人论世”观的批评实践。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美学角度阐析了《文心雕龙·物色》篇的理论内涵。本文指出“物色”的意思并不等同于“物”,而侧重点在于事物的外在形态(形式美),即在于自然事物的样态与人的情感结构的对应性。作者认为:《物色》篇继承了中国古典美学的物感思想,同时,又第一次完整地表达了物──情──辞三者关系,描述了从“诗人感物”到审美意象物化的过程,这是中国古代美学的一个理论突破。文章指出:刘勰关于审美主客体的双向互动关系的分析,不是一般“物感”,那样只注意物对心的感发,视主体为被动接受,而是在强调“物感”的同时,还强调了心对物的驾驭与统摄,把“随物宛转”和“与心徘徊”视为不可偏废的同一过程。由此,阐发了“兴”的主体创造功能。  相似文献   

7.
试论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象在中国古代文论中是出现得比较早的审美范畴。它是植根于朴素唯美辩证的哲学思想基础上的。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篇中首先提出“意象”一词。“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意思是说,用眼光独到的匠心,窥探心中的想象,如运用斧斤,从事意  相似文献   

8.
刘勰的“隐秀”论,强调“隐”与“秀”的契合和“余味曲包”。他在论述艺术创造时,又十分重视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的交融,强调:虚静”和“窥意象而运行”。这些观点已符合意境的审美规范和创作原则,本认为:意境论当产生于《心雕龙》,“隐秀”便是意境的最初形态。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意象论是中国古代文论和美学理论的基本范畴。意象的发生过程呈现出三个阶段: “意”与“象”分述的孕育期; 刘勰“意象”论的萌发期; 历代文论家阐发“意象”并使其理论化的发展期。“意象”一方面在文学作品中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另一方面其理论在“意”与“象”、“形”与“神”、“意”与“境”等二元互动关系中构成, 赋予其文论内涵及其审美理论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刘勰在《心雕龙》中对“比兴”问题的阐发将中国古代诗学中的比兴研究推到了新的高度;新批评对比喻所作的研究则体现从语言人手研究学的意义。本主要从三个层面加以探讨:一、修辞层面。刘勰揭示了比、兴的成因、功能以及二的关联,新批评则从比喻中发现语义的对立统一;二、心理层面。刘勰的意象论将构思与表达结合起来,新批评则排斥心理因素,标举语象;三、化层面。刘勰的比兴论体现了天人合一观念,是一种化修辞学,新批评则以比喻作为学本质属性,是一种本体修辞学。  相似文献   

11.
"神思"是中国美学理论的重要概念和重要范畴,它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这一概念的提出有其长期的历史积淀.对《文心雕龙》"神思"的认识,学术界历来存在分歧.文章从比较美学的视角切入,从"神思"、"灵感"概念及其异同方面,探讨两者内在关系.  相似文献   

12.
刘勰雅俗论的美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文艺美学发展史上,刘勰是将雅与俗作为审美范畴,并从理论上进行全面论述的重要人物。他在《文心雕龙》中着重推崇尚雅崇雅的审美观念,从雅俗比较和变化中看待文学审美现象,标举“圣文之雅丽”,强调文艺创作必须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指出文艺创作主体应注重品德修养,必须“儒雅”与“文雅”,提倡“括乎雅俗之际”,隆雅轻俗,并且具体论述一系列雅俗审美命题,如“典雅”、“温雅”、“和雅”,常常“振叶以寻根,观澜以索源”,把《诗经》中来自民间、化俗为雅的诗作的审美经验作为论述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后现代主义文论的误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后现代主义文论最大的理论误区在于颠倒了现象同本质的关系,从而抽空和置换了文学最本质的东西,即人性和审美。传统的文学基本命题是“文学即人学”、“艺术即人性”,“艺术即形象思维”。而后现代主义文化的主要命题是:“语言即形象”,“艺术即手法”。形象成为了“各种不同主语的固定谓语的能力”,这样就颠覆了文学的本质。他们从根本上无视文学审美与文学人性等本质性的东西,而专门在现象上大做文章,偷天换日地将文学转换成了冷冰冰的语言学,沉迷于文学语言学的学究式考据,停留于语言学分析的技术操作层,使得文论丧失了对文学指导的前瞻性与批判性。这种“玩文学”的做法竟然把文学理论变成了一场纯粹的语言学游戏,因而值得人们反思。  相似文献   

14.
“物感”说作为中国古代文论的一个重要命题,探讨并分析了艺术的发生论,体现了中国古代美学追求心物交融统一的特点,并对中国古代美学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直接影响了后代的文论和诗论,影响了中国意境论的形成。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文学艺术批评中普遍存在着喜好借用饮食譬喻的现象。这一现象背后的缘由可以从哲学之维:知行合一的理论品格;存在之维:异中见同的文化型态;美学之维:味感与意感的审美互通等层面进行透析。  相似文献   

16.
“文气”说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范畴,也是中国古代文论异于西方文论及现代文论的重要理论之一。曹丕首开先河,引“气”而入文论,建立文学主体论。以“气”贯通的中国古典文艺美学体系,经过许多代人的努力不断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17.
我国文艺理论深受康德以来的浪漫主义美学的影响,这不利于文论的建设与发展。在形而下转向的背景下兴起的审美人类学,以日常生活的审美经验为基础,研究广大民众的审美需要,注重理论与现实的联系,从而有可能超越浪漫主义美学。  相似文献   

18.
"雅"是中国古代文论的元范畴,"雅"的精神贯穿于中国传统文化,"雅"的风格融贯中国传统文学、音乐、书法、绘画等艺术领域,一直被视为艺术追求的最高审美理想."雅"本身所具有的理论张力使其呈现出多重审美形态,同时以"雅"为核心形成一套范畴群,构建起中国文学的雅化诗学传统,"雅"由风格论范畴进而融入本体论和主体论范畴体系,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9.
“味“是中国古典诗论的核心范畴,是富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古典诗歌理论.从美学角度对中国古代诗味理论进行梳理后认为:古人“以味说诗“的理论已经上升到了诗美的极致,历代古文论家经过不断努力为我们确立的以味说诗的文学观念即使在西方文论大量涌入的今天,也依然有她独特的风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