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吴一阁  王勇 《今传媒》2024,(1):44-48
当下,许多电视台为了吸引观众眼球、获取更高收视率,倾向于制作娱乐综艺节目,导致泛娱乐化在电视文化生态中成为较普遍的现象。近年来,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兴起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不仅让观众在心灵和身体得到释放的同时感受到了阅读的魅力,引发观众进行思考,更调动了观众阅读的主动性。中央电视台于2017年开创的首档大型文化类综艺节目《朗读者》,收视率的节节攀升也表明它既满足了观众的文化需求,也得到了广大观众的认可。总而言之,在当下综艺节目日益增多的市场环境下,综艺节目制作方只有不断了解受众的内心需求,才能使节目脱颖而出,这也是当代传媒人需要认真思考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以文化类综艺节目《朗读者》为例,对我国综艺节目的发展现状和问题进行了概述,并对其热播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旨在为其他综艺节目的创作提供一定的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2.
进入20世纪后期,种类繁多的综艺节目开始活跃在电视荧屏上,形式单一的节目样态变得更加丰富,色彩单调的画面内容变得更加多彩,不同层级的电视观众都能从中得到满足。2016年,场景式喜剧综艺节目的井喷式发展,让观众对喜剧综艺节目的审美水平越来越高。一档优秀的喜剧综艺节目不仅要有良好的内容作支撑,更要为观众呈现出独特的视觉美感。文章以东方卫视《今夜百乐门》为例,将节目片头、舞美设计、后期编排作为研究切入点,分析场景喜剧综艺秀的包装策略。  相似文献   

3.
陈序 《新闻记者》2005,(2):71-73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影视传媒系主任于丹曾总结了中国电视娱乐节目的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上世纪90年代初期兴起的《正大综艺》《综艺大观》等综艺节目。由于那时候人们可选择的电视节目很少,所以观众只能仰望主持人和节目本身。第二阶段以《快乐大本营》《欢乐总动员》为代表,观众已从仰望者变成了评价者,并开始参与节目。第三阶段是《幸运52》《开心辞典》等益智类节目。  相似文献   

4.
史卫静 《东南传播》2010,(6):153-154
台湾综艺节目有着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史,无论节目形态还是主持风格都已日趋成熟,因此值得大陆同类节目学习和借鉴。而在台湾众多的综艺节目之中,广受港台及大陆观众欢迎与追捧的《康熙来了》无疑是最成功且最具代表性的。通过对这档节目的分析,可以对大陆综艺节目产生一定的借鉴意义,有助于其探索如何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韩国综艺节目席卷亚洲受到观众热捧,其中韩国SBS电视台周末娱乐节目《星期天真好》中《Running man》收视率和社会关注度不容小觑。它沿用了综艺节目一贯的游戏环节却没只停留在"做游戏",该节目与电影元素结合,节目结构如电影的戏剧性结构有明确开端、悬疑中段、完整结尾。本文将从戏剧结构来探析如何巧妙利用三幕论创作出全新的综艺节目形态,及给我国综艺节目制作带来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陈晔 《视听》2022,(4):90-92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节目的数量逐渐增多,影响力不断增强.网络综艺节目的制作应该本着为观众负责的态度,在制作好节目的同时,发挥正向社会影响力.《明星大侦探》和《朋友请听好》这两档节目聚焦社会热点话题,通过戏剧性、生活化的演绎和展示,引发受众思考,向社会输出正确的价值观,为其他网络综艺节目提供了良好的范本.  相似文献   

7.
宋蕾  王天盈 《视听界》2006,(5):45-49
近年来,电视综艺节目的恢复性增长引人瞩目。在2004年评选的以收视率和市场份额为主要衡量指标的《百佳优秀电视栏目》中,综艺节目占到三十多席。《幸运52》、《非常6 1》等优秀综艺栏目的实践证明,提升综艺节目的市场表现,可以减少电视台对于单一节目类型(电视剧)的倚重,丰富观众的选择,增加电视节目的整体竞争力。本文将简要介绍我国电视综艺娱乐节目播出和收视现状,并从行业层面出发,为电视综艺娱乐节目收视份额的进一步提高提供线索。一、综艺节目的现状(一)播出比例、收视比例和资源使用率近几年,不同电视节目类型按收视份额的多少可以…  相似文献   

8.
郭雨琪 《视听》2023,(4):80-83
在快节奏的当下,喜剧类综艺节目具有明显的后现代主义特征,以其显著的“笑”的功能,极大地满足了大众的精神需求。在后现代主义语境下,《一年一度喜剧大赛》作为一档网络喜剧类综艺节目,在内容制作、话语表达和竞赛形式等方面都做出了新的尝试,通过多元化的塑造、平面化的呈现、去中心化的表达以及碎片化的拼接等后现代主义话语方式,为观众构建了新的喜剧空间。  相似文献   

9.
深圳卫视《年代秀》是一档全明星互动综艺节目,节目紧紧抓住经典、怀旧、传承的主题,通过演绎、互动和PK等环节,发挥嘉宾的明星效应,并与主持人的幽默机智相结合,呈现给观众前所未有的节目特色.通过对《年代秀》节目的环节设置、主持人及嘉宾特点等进行深入细致地分析,力图探究其创新与不足,以期为我国电视综艺节目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深圳卫视《年代秀》是一档全明星互动综艺节目,节目紧紧抓住经典、怀旧、传承的主题,通过演绎、互动和PK等环节,发挥嘉宾的明星效应,并与主持人的幽默机智相结合,呈现给观众前所未有的节目特色。通过对《年代秀》节目的环节设置、主持人及嘉宾特点等进行深入细致地分析,力图探究其创新与不足,以期为我国电视综艺节目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马兆华 《新闻世界》2014,(11):27-28
作为综艺节目,韩国《Running Man》在打造上花费很大心思,饱含着丰富的文化成分,首先在地标上选择富有民族认同感的标志性地方,其次,在歌曲、游戏以及参与艺人的选择中,也颇有特点。本文通过对该节目的分析,得出国内综艺节目应该转换明星和观众的不平等视角、从本土文化出发,给予观众人文关怀,以求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12.
如何在众多综艺节目中脱颖而出,吸引观众的注意,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是如今电视综艺节目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T2O模式将电视媒介和电商结合起来,为电视综艺节目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本文从社会临场感的视角,以《女神的新衣》为例来分析T2O模式综艺节目的特点,从而提出T2O模式综艺节目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歌唱类综艺节目是电视综艺节目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节目制作水平和观众审美水平的不断提升,只有优质的原创节目才能获得市场的青睐和支持.文章以北京卫视推出的原创音乐综艺节目《跨界歌王》为例,从节目形式、选手选择以及受众心理等方面剖析了其成功的原因,并对我国歌唱类综艺节目的未来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4.
吴超凡 《新闻传播》2023,(2):99-101
近几年,网络综艺节目的崛起,极大地丰富了综艺节目的市场和样态,也出现了很多新的值得业界学习和研究的现象。不论是传统电视综艺节目《向往的生活》,还是这两年持续大热的网络综艺节目《奇葩说》《吐槽大会》等都开始有去主持人中心化的情况,一路发展升级到部分网络综艺节目直接不使用主持人,这仿佛是在释放行业新的预警信号,本文将以《脱口秀大会》第4季为例,浅析网络时代综艺节目“去主持人化”现象。  相似文献   

15.
箫然 《视听纵横》2005,(3):78-79
一、《艺术人生》的成功之道 当今的电视屏幕想要长久抓住观众眼球已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综艺节目也好,谈话类节目也好,无一例外都面临着创新的困惑和生存的考验。可是有一档节目却在这几年异军突起,静悄悄地发展壮大,这就是《艺术人生》。  相似文献   

16.
本文结合议程设置功能理论分析时下网络综艺节目热播的传播特点,选取了号称"现象级网络综艺节目"的《吐槽大会》为研究对象,从综艺节目在议程设置功能中的角色定位、观众在议程设置效果中的导向需求差异两个角度出发,探析了《吐槽大会》在娱乐导向方面充分发挥议程设置作用的同时,所存在的节目内容缺陷以及纯粹娱乐化的诟病值得重视与警惕,最后结合国内其它综艺节目的亮点为其日后的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虚拟偶像逐渐活跃在综艺节目中。2021年10月,江苏卫视推出动漫形象舞台竞演节目《2060》,在节目形式、嘉宾选择、技术加持、节目内容等方面做了创新尝试。虚拟偶像综艺节目在内容生产上可以采取以下策略:打造多样化虚拟偶像,提高嘉宾契合度,融合中华传统文化,挖掘创作者故事。基于此,打造精品综艺节目,增强节目的吸引力,提升观众的体验感和满意度。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从《了不起的挑战》、《奔跑吧兄弟》到《极限挑战》、《二十四小时》,多款竟技比赛类真人秀节目充斥着国内的综艺市场.观众对此类节目也从最初的津津乐道变得产生审美疲劳,而"慢综艺"也由此开始进入人们的视线.有别于竟技类综艺节目的高强度,快节奏,追求对抗性与挑战性;慢综艺是在宽松舒缓的环境下,让嘉宾去贴近生活,为观众呈...  相似文献   

19.
陶睿 《现代视听》2013,(3):41-43
当下电视荧屏上综艺节目的竞争愈演愈烈,各家卫视都在节目内容和形式的创新上大下苦功,以求能在僧多粥少的传媒市场上分得一杯羹。然而,面对越来越挑剔的观众,如何能在其中力压群芳,脱颖而出?本文就以最近火爆的竞技音乐真人秀——《我是歌手》为例,探求综艺类节目的生存发展之道。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来,随着国民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的提升,观众对综艺娱乐类节目的需求也越来越旺盛.韩国各种电视节目在我国各大网站的点击率一直居高不下.本文通过对韩国的户外真人秀电视综艺节目《Running Man》进行多角度的剖析,发掘其闪光之处,从而为中国综艺节目的发展提供借鉴与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