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少写应景稿     
有位初稿报道的战友向我们诉苦,“我稿子写了几十篇,篇篇都有时效性,可就是见不了报,你说邪门不?”我随手翻了翻他保留的底稿后,半开玩笑地对他说:“不是邪门,而是你把门走邪了。”也难怪,他写的稿子都是一些“应景稿”。比如,“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时,他就写妇女生活;“五四”青年节时,他就写青年活动;春节前夕,他就写某某请假,正月十五前他又写起了闹花灯。底稿一大摞,真正反映部队中心工作的却不多。纪念节日的稿子,报纸需要,完全可以写。然而,这方面的稿件用量毕竟很少。再说你如果卡着“点”才往报社寄,弄不好就…  相似文献   

2.
工作中经常会碰到一些内容比较平淡的稿子,比如交警严格执法抓住几个酒后驾车的、几个人打架上了医院……一般说,这些稿子也就两三百字,可用可不用,如果当天大稿、好稿多,很可能会被挤掉.但是如果用心做标题,抓住新闻眼,换一种方式来表述,或许就可以将这些稿子"救活".下面请看一篇出自<城市商报>记者之手的小稿子的"复活"过程.  相似文献   

3.
“亮”红灯     
“这稿子不能发!”小李写了篇关干制配连举行“党在我心中”庆“七一”文艺晚会的稿子。不曾想,在发稿时碰上了部长姚明林亮出的“红灯”:“这稿不能发!”原来,小李认为“七一”、“八一”之类的应景稿,等过后再写,十有八九是马后炮,只有提前写,待稿子寄到报社,正好编辑部需要这类稿子。于是,“六一”才过不几天,“七一”的稿子他就写出来了。姚部长像是瞧出了他的心事,说:“这样写稿不好,稿子见了报,官兵有意见。你看这样写行不行?”最后,姚部长帮他定了一篇言论稿。“这假不能批”小于写稿写了半年多,稿子寄走近百篇,…  相似文献   

4.
一篇报道某飞行团政委做思想工作的稿子发出去一个多月了,既没刊登,也未退稿,引起了我们科里同志的一阵议论:有的说,这篇稿十有八九被扔到字纸篓里去了;有的说,这篇稿是经过“师傅”交了“学费”之后写成的,准是要采用,编  相似文献   

5.
“文革”中入伍后,他在部队做炊事员。一次,一位在广播室做广播员的同学没有稿子.就对他说:你的作文分数最高,帮我写个新闻吧。他很爽快地答应了.也很认真地写出了稿子。这篇稿子播出来之后.团里的政治宣传股长就伺,这篇稿子的作者是谁呀?人家告诉他,是三连一个炊事员。宣传股长很惊讶,就跑到炊事班跟他说:你不要当炊事员了,今天晚上就打背包到团里,给我写文章去。就这样,他这一辈子跟新闻结下了缘。现在.他在解放军报社任副总编辑.高级记者,  相似文献   

6.
前几年,我们常常做“事后诸葛亮”。一些在采编审稿过程中觉得还可以的稿件,一到评稿时便发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这种自我感觉都靠不住的稿子,送出去参评,自然也就没有什么竞争力了。总结前几年的教训,努力变“事后诸葛亮”为“事前诸葛亮”,强化好稿意识,从而使推荐参评的稿件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强化好稿意识,首先要从领导做起。我们的做法,一是领导带头创好稿,二是制定制度,鼓励编辑、记者、  相似文献   

7.
时下,新闻媒体在日常采编工作中,都非常重视新闻报道的针对性.在新闻行业内,说一篇稿子好,就说这篇稿子针对性强,说一篇稿子不好,就说这篇稿子缺乏针对性.可见,新闻报道的针对性是提高稿件的上稿率,发挥新闻舆论作用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8.
辰目 《传媒》2017,(9):1-1
《传媒》泰期“特别策划”栏目,是关于温州日报报业集团的专题报道,这组稿子笔者浏览后觉得,温报集同的融合发展,已经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温报模式”,至少有三条可以为报界、传媒界所借鉴我们不妨一起来做一番梳理和研讨。  相似文献   

9.
陈尚忠 《军事记者》2006,(12):54-54
做记者切忌“朝南坐”,这是著名老记者陆诒对青年记者的谆谆告诫。所谓“朝南坐”,是借用姜太公面朝南坐着钓鱼的特殊姿态和心态,形象地比喻有些记者就像姜太公等鱼上钩那样等稿上门。这里说的“坐”是借喻,不能机械地理解为记者一点未动地坐着等稿,是说他们对待写稿的心态类似小学生完成作业那样被动应付,不是积极主动、精心策划,扑下身子深入到生活中去,到大风大浪中去找稿子写,到生活底层去挖掘稿子写,不是从纷繁的新闻资源中淘出含金量上乘的新闻来写,而是碰上什么就写什么。记者怎样做才不是“朝南坐”了呢?具体地说:驻站记者不是仅在…  相似文献   

10.
一位通讯员采写了一篇介绍消费时尚的稿件,投给了当地一家报社。编辑认为稿子符合编辑方针,达到发表水平,便准备采用。不料节外生枝,编上去的稿子在审稿时被分管总编下令撤稿。原来该总编从稿件中发现了“生财”之机,他让广告人员上门去“帮助”稿件中涉及的企业“策划一下”。那家企业经选择,最终没有在该报上做广告,通讯员辛苦采访的稿件也就此夭折。 且不论这位总编这样做是否有变相“有偿新闻”  相似文献   

11.
《传媒》本期"特别策划"栏目,是关于温州日报报业集团的专题报道,这组稿子笔者浏览后觉得,温报集团的融合发展,已经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温报模式",至少有三条可以为报界、传媒界所借鉴.我们不妨一起来做一番梳理和研讨.  相似文献   

12.
去年初,我随师工作组到某团二连蹲点。碰巧,连长爱茶,看到他请战士喝茶聊天那高兴劲儿,我敏感地捕捉到这茶里的“文章”,以《刘连长的“功夫茶”》为题,写了一篇反映连长借喝茶做思想工作的稿子。此稿很快被军区《人民前线》报在三版头条加了编后发表,后来还被评为当月“优质稿”。回想完成这篇稿子的过程,结合自己担任新闻干事几年来的些许感悟,得出一条小小的经验:要像“品茶”一样写稿。“选”——让稿子的“原材料”独树一帜要泡出好茶来,首先要有好茶叶。同此一理,要写出高质量的稿子,首先要选定高质量的素材。高质量的素材往往蕴含着…  相似文献   

13.
在目前新闻报道中,确有少数记者、通讯员、为了能使自己写的稿子产生“轰动效应”,不顾真实的真实性,任意“乱包装”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稿子一经见报,群众意见很大,极大地影响了报纸在读者中心目中的可信性和权威性。例一:无中生有。前年,某县一个乡镇召开科技兴镇表彰大会,该镇邀请来一位市报记者进行采访报道。这位记者来后,只是和镇领导交谈了一会儿就走了,从未到会议现场。不久,这篇稿子先后被省、市两家报纸采用,见报稿中却出现了实际根本没有的“披红挂彩胸佩红花”“被喧天的锣鼓迎进镇政府”等诸多不真实的情节,不…  相似文献   

14.
好多通讯员的稿子见报后,同原来寄给编辑部的稿子作个对比,就会发现经过编辑、主编修改见报的稿子简练、紧凑、可读性强了,篇幅也删去了许多,而原来的稿子未免“水分”太多了。写稿子要内容充实、丰富多采,而不要空空洞洞、干干巴巴。行家里手写出有血有肉、干净漂亮的新闻作品,讲究写完了“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鲁迅语,见《答北斗杂志社问》),做到稿中没有废词、废字,当然更不该有废话了,那些“膨化食品”似的言词,要勇于割爱。笔者积累了一些稿子中有“水分”的例子,不妨展示如下:罗列空话,重复套话。一篇题为《武汉群众文化唱好四…  相似文献   

15.
日前,向北京某大报传稿,接电人问:“你的稿子要给谁?是约稿吗?”我说:“我是一名基层通讯员,并不认得贵报哪一位,我觉得我的稿子适合贵报就传给你们。”“不行,不讲清传给谁就不接。”对方不容分说挂断了电话。上级新闻单位机构庞大,部门众多,各部门之间的分工比较细致,这一点,基层通讯员不一定了解。如果这位接传真的同志耐心听我简  相似文献   

16.
一日,我到单位上班,同事笑吟吟地捧来一张报纸。“用稿了”。但一看却愣住了:《海南特区报》?我何时向《海南特区报》投过稿?同事又递上一封信,方知:两星期前寄给《文汇报》“生活”副刊的一篇小稿,因稿挤一时难上,编辑罗达成同志怕误稿,替我转给《海南特区报》刊用,并来信说明并致歉。这事在同事们中间引起了一阵小波动,人人都说,这么负责的编辑少见,便纷纷谈起往日投稿遭到的冷遇来。甲说某报曾来信称要用他的一篇稿子,年余未果;乙叹某大报用其稿而不发稿费;怨好稿不被用的  相似文献   

17.
我刚当通讯员的时候信心挺足,干劲挺大,有闻必录,有感即写,有时候一天往邮筒里投三、四篇稿子。我总以为,写,就会有希望;多,就能够打动编辑。实践证明。我这想法是错的。上稿,要靠稿件的质量,企图以“多”“制胜”,其实是做了“无用功”。  相似文献   

18.
贺仁平 《军事记者》2002,(12):61-61
在基层搞新闻报道,时常听到不少报道员埋怨:“现在在军报上登一篇稿子真难啊!没有关系你就甭想,即使投的稿件再多也是白搭。”因此,不少报道员对在军报上稿信心不足。军报上稿果真这么难吗?非得有关系才成吗?我的经历对这一问题作了彻底的否定回答。今年“五一”前夕一天,我们部队政治部陈主任不经意地对我说:“小贺,今天报纸上有你一张照片。”于是,像往常一样,我立即找来当天的《人民军队》报,翻了个底朝天,竟看不到半点照片的影子。心想:难道是主任看错了?不会是《解放军报》?我随手打开《解放军报》,二版中间熟悉的训…  相似文献   

19.
做“24小时编辑”陈礼章有“24小时记者”一说,意思是当记者的,不分上班下班,不管白天黑夜,什么时候发现有新闻,就去采写。却无“24小时编辑”之讲,好像当编辑的,只是上班拿过稿子修改、起题、安排版面,才算开始了工作。其实,编辑同样需要24小时投入,不...  相似文献   

20.
在记者队伍里,你会发现有两种人:一种是专门搞“大手笔”、经营大稿子的,对于千字以下的小稿不屑一顾,我想称他们为“制炮者”;另一种是专抓“浮头儿鱼”的,见什么写什么,整天忙忙碌碌,不大开动脑筋,只要能发稿见报就行,我想称他们为“做鞭者”。我觉得这两种类型的记者各有长短。“制炮者”的作品,一般来讲质量较高,影响较大,这是值得称道的;但其稿件数量较少,再加上一些“哑炮”,因此一年到头看不到他们几篇报道,往往只听见“轰隆”一声响就烟消云散,再也很难听到他们的声音了。“做鞭者”作品数量较多,他们象良种鸡那样,“咯嗒咯嗒”,一天一个蛋,有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