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以‘享受科学’为核心,让科学课堂更富人情味:让科学课堂返朴归真,走出因追求新奇而造成的虚假美丽;让学生把探究当作内心需要,成为认识生活,服务生活的过程……”这些是金坛市小学科学教师们在“区域性大众教研”活动中共享集  相似文献   

2.
伴着课程改革的发展,一线教师们积极地思考探究适合于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新方法、新理念。我们希望改变科学课堂那种“鸦雀无声”的现状,让科学课堂“动”起来,让学生能够“畅所欲言”,让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目标得到充分的实现。我们可以通过创造生活情境,提倡合作学习,关注基础学习,运用赞赏教育,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做到“畅所欲言”。  相似文献   

3.
“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要以探究为核心,根据教学内容和具体情况,向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时间与机会,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引导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但是,科学课程的教学仅让学生在课堂上探究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在课外进行大量的科学探究。那么,怎样才能把探究渗透到学生生活的广阔空间呢?  相似文献   

4.
“让小车运动起来”一课的教学,旨在让学生通过“让小车动起来”“让小车快起来”“让小车准起来”三个探究实践活动,建构“拉力越大,小车运动得越快;拉力越小,小车运动得越慢”这一科学概念,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教师在教学时可围绕“动起来、快起来、准起来”三个进阶活动进行设计,让学生聚焦数据分析进行思辨,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  相似文献   

5.
10多年来,我校实践陶行知先生“科学下嫁”的理论,构建生活教育大课堂。依托学校的区位优势,因地制宜地开发生活中的科技教育资源,以生活为载体,在生活中学科学。让学生主动捕捉生活中学科学的契机,学自己喜爱的科学,学自己能学的科学,学自己身边的科学。我们深切感受到,生活教育充满着“科学下嫁”的韵味,生活教育是“科学下嫁”的大舞台,生活是“科学下嫁”的大课堂。  相似文献   

6.
《科学》课程教学需要更多的关注学生在课堂生活中的体验和情感,要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快乐和成功的喜悦。“生活即教育”的倡导者、实践者、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曾提出“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生活世界是科学世界的意义之源,教育必须回归生活。  相似文献   

7.
李秀华 《河北教育》2007,(10):29-30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堂应给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进行探究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科学探究活动应成为科学课堂的主体,那如何让科学探究走进科学课呢?我们尝试构建了“探究式”的科学课堂。  相似文献   

8.
卢爱侠  戴伟 《广西教育》2012,(17):84+86-84,86
小学科学课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其教学目标从“科学概念、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来表述。要想提高教学质量,达成教学目标,首先要立足课堂,让科学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如何让科学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成为学生向往的乐园呢?笔者认为,教学中添点“油”,加点“醋”,让其“五味俱全”,应是达成这一目标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9.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已成为小学科学教育中的一个主题。在平时科学教育改革的过程中,教师也尽可能地体现出这一理念,但在实践中不难发现,教师在不经意间给学生太多的限制,并已形成了一些僵化的模式。如让学生实验,总是把实验步骤讲得详细清楚;让学生汇报,总是尽揽对结论有效的信息,而回避一些对结论虽然无效但能体现学生探究意义的信息;一些合作探究流于形式,草革收场……这些人为的限制虽然使学生做出或说出了教师所需要的结果,但却严重地限制了学生自主性的发挥,这样的课堂很难焕发出活力。只有让科学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舞台,使课堂处在动态和不断生成的过程之中,这样的课堂才具有生命力。  相似文献   

10.
走进传统小学课堂,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这样一幅幅司空见惯的图景:背着沉重书包而做不尽习题的“他”,眉头紧锁而答不出问题的“你”和毕恭毕敬地呆若木鸡地竖着耳朵听训的“我”。学生的课堂生活成为戴着面具的痛苦表演,而不是真实生活的愉快体验。小学生为什么越学越没有灵气和活力?为什么在课堂学习中不能体验到快乐?原因在于:传统课堂远离学生生活世界,偏重科学世界,脱离真实人生,课堂生活的物理空间和精神空间狭小,难以体现课堂教学全部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  相似文献   

11.
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要以探究为核心,根据教学内容和具体情况,向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时间与机会,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引导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所以科学课应以开放性为主.让学生在开放的课堂内外自主地探究、体验。[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科学教学应该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出发,将科学活动置于真实的生活背景中,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科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真正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科学活动经验。根据这一理念,科学课堂是让学生经历“生活——科学——生活”这样一个科学学习过程。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小学科学课程改革如火如荼,“科学探究”在课堂上得到了空前的诠释和体现。但是,静心细察课改的繁荣局面,我们也会发现一些课改误区。而剖析这些体现着“新理念”的教学过程,更能让我们时刻觉醒。  相似文献   

14.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很早就曾提出“生活即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观点。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关注生活中的科学现象,让教学回归生活,经常收集一些与生活有关的教学资源,将课堂教学与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紧密融合,积极创设生涪情境,将问题巧妙地设计到生潘清境中,让科学课程充满生命活力,让科学走进学生的生活。  相似文献   

15.
《教育》2007,(18)
科学新课程教学强调以人为本,充分体现了“科学源于生活,服务生活,创造新生活”的理念。科学生活化教学的主要形式有:教学设计生活化;课堂导入生活化;课堂探索生活化;课堂训练生活化;课堂延伸生活化。  相似文献   

16.
刘菊慧 《学周刊C版》2010,(11):133-133
科学与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科学源于生活,服务生活,创造新生活”。以“生活”为基石的科学教学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持久,有利于学生建构与生活相关的知识与技能,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可是在实际的科学教学操作中,往往忘记了这一条“真理”,科学成了生活的副产品。我们总是在生活中寻找科学公式,需要的时候提出来;不需要的时候忘记它;没有把科学教学真正地融人生活。如何让学生轻松愉快自由地从事科学活动,享受真正的科学生活呢?这将是科学教学获得解放的必然途径。  相似文献   

17.
刘占芬 《山东教育》2008,(1):107-107
构建和谐课堂,让科学课堂成为流动的“活水”,是我们在新课改理念指导下,对课堂教学的理想追求。如何让课堂成为流动的“活水”,让死气沉沉的课堂活跃起来呢?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8.
科学史是科学教学的宝贵资源,从科学猜想的建立与发展、探究方案制订与修正、证据收集等三个层面,例谈“科学史情境复制式”教学在科学教学中的运用,让学生在课堂中“重温”科学发现过程,从而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科学探究的热情。  相似文献   

19.
美国小学科学课教学注重与生活的联系,提倡学生在“做科学”中学科学,因而在课堂上出现了一个个精彩的“科学故事”,形成了一种小学科学课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一方面是基于消除师生对科学和科学研究的迷信,回归“科学自我”的理念;另一方面是基于美国科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杜威、皮亚杰、布鲁纳和维果茨基的思想为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这种模式对我国小学科学课教学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20.
时常听到有老师发出这样的感慨:“语文课是越来越难教了!越教越不会教了!”这番感叹道出了目前语文教学的一些尴尬。小学语文教学到底怎么了?华中师范大学杨再隋教授在《语文本色和本色语文》一文中对当前语文教学问题进行了剖析,呼吁语文教学要还语文本色。他列举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五种现象。“虚”:弱化语文的“工具性”,训练不扎实,不到位;“闹”:为体现学生的主体,刻意追求课堂的热闹,造成“假主体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