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9 毫秒
1.
人教版高语第三册《言常用句式》一在谈及定语后置一类句式时,将“缙绅而能不易其志”作为典型例句列举,并在括号内注明其正常语序为“能不易其志之缙绅”。而《教师教学用书》在《五人墓碑记》中归结“而”的用法时,又说“……一是表示前后词语的转折关系,如‘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这就让人犯糊涂,孰是孰非呢?  相似文献   

2.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11月版高二册语文教材《五人墓碑记》:“大阉之乱,缙绅而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缙绅”,课本注曰:“亦作(扌晋)绅,指一般做官的人。”这里讲的是“缙绅”的本义和一般用法,如文天祥《<指南录>后序》“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即属这种用法,用作名词。《五人墓碑记》中指的是一种动作,  相似文献   

3.
主谓短语表时句从﹃大阉之乱﹄的注译说起安徽枞阳中学马茂书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对于“大阉之乱”,课本注为:“魏忠贤这场祸乱”,配套的《教学参考书》译之为:“在魏阉乱政的时候。”孰是孰非?笔者以为《教参》“...  相似文献   

4.
1、今成皋,陕西大涧中,立土动及百尺,迥然耸立,亦雁荡具体而微者。(《梦溪笔谈·雁荡山》) 2、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这是高中《语文》第四册“单元知识和训练”中所列举的两个定语后置说的例句,课本将“具体而微”、“能不易其志”分别看作是修饰“雁荡”和“缙绅”的后置定语.同时,对第一例,在第二册课文注释中还作有更为具体的分析说明: [亦雁荡具体而微者]相当于“亦具体而微之雁荡”,也(可算是)具体而微的雁荡山.具体而微,形体齐备而规模较小。笔者认为以上分析大可商榷.把这两例说成是定语后置结构,其实是不应有的疏误。先看第一例.这里关键是要对“具体而微”作出正确理解.新版《辞源》将它解释为“内容大体  相似文献   

5.
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第三册《五人墓碑记》中有这么一句":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第99页,2004年6月  相似文献   

6.
《五人墓碑记》中有一特殊句:“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此句如何翻译呢?先来看看有关资料的译注。①江夏等编著的《文言文评点译释》(华中工学院出版社)将此句译为:“在大宦官魏忠贤专权乱政的时代,做了官却不能改变自己志节的人,在这偌大的世上,能有几个呢?”将“缙绅”讲为“名词做动词”。②原建平编著《文言文全解》(人民日报出版社)将此句译为:“在大宦官魏忠贤的这场祸乱的时候,当官而能不改变自己志节的人,(在)全国这样的广大地域,(又)有几个人呢?”③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编…  相似文献   

7.
对“大阉之乱 ,缙绅而不能易其志者 ,四海之大 ,有几人欤 ?”(《五人墓碑记》)课文注释为 :“缙绅 ,亦作扌晋绅 ,指一般做官的人。古代大臣把笏插在腰带里 ,所以称做官的人为缙绅。缙 ,插 ;绅 ,带。”从中我们可以看出 ,编者把“缙绅”释为“缙笏于绅”之义。笔者认为 ,这里的“缙绅”是“缙笏垂绅”的省略。《说文》 :“绅 ,大带也。”段注 :“古有革带以系佩绂 ,而后加之大带。绅则大带之重者也。《玉藻》曰 :‘绅长制 ,士三尺。子游曰 :叁分带下 ,绅居二焉。’注云 :‘绅 ,带之垂者也 ,言其屈而重也。’……”《晋书·舆服志》 :“所谓扌…  相似文献   

8.
关于定语后置的结构分析张联荣高中语文课本第四册在讲述古代汉语的词序时有定语后置的说法,举的例子是(336页):①(1)今成皋、陕西大涧中,立土动及百尺,迥然耸立,亦雁荡具体而微者。(《梦溪笔谈·雁荡山》(2)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  相似文献   

9.
1.比喻例句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过秦论》)“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可以译为______。这个句子的翻译,是与词类活用相联系的。句中的“云集”、“响应”、“景从”从表面看都是主谓结构,而从全句看,按主谓结构翻译就不通了,因为全句“天下”作主语,“云、响、景”又分别施行“集、应、从”所表示的动作,所以可以考虑“云、响、景”是名词作状语,可译为“像……一样”。原句可译为:“天下的人像云聚集似的集合起来,像回声那样应声而起,挑着粮食如影随形似的跟着。”2.借代例句嗟夫!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相似文献   

10.
【片断】嗟夫 !大阉之乱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四海之大 ,有几人欤 ?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 ,素不闻诗书之训 ,激昂大义 ,蹈死不顾 ,亦曷故哉 ?且矫诏纷出 ,钩党之捕遍于天下 ,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 ,不敢复有株治。大阉亦逡巡畏义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 ,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由是观之 ,则今之高爵显位 ,一旦抵罪 ,或脱身以逃 ,不能容于远近 ,而又有剪发杜门 ,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 ,视五人之死 ,轻重固何如哉 ?是以蓼州周公 ,忠义暴于朝廷 ,赠谥美显 ,荣于身后。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 ,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  相似文献   

11.
学者们关于古代汉语中是否存在定语后置的问题一直存有较大争议。古代汉语的语序和现代汉语相比,有许多不同,例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古代汉语中的“定语后置”这个问题不仅关系到古代汉语语法的发展历程,更关系到我们能否正确认识汉语语法的发展史。基于此,本文就对古代汉语的“定语后置”问题做了一点简单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李东阳诗论得失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明史·文苑传》曾指出:“自明兴以来,宰臣以文章领袖缙绅者,杨士奇后,(李)东阳而已。”但是杨、李以宰臣之位领袖文坛相同,而二人于诗歌美学之追求却有异。杨士奇与杨荣、杨溥,人称“三杨”,皆为台阁重臣,是“台阁体”诗派的代表。自永乐到成化年间,大官僚们“安享太平,多台阁雍容之作。愈久愈弊,陈陈相因,遂至啴缓冗沓,千篇一律”(《四库全书总目》)。台阁体诗内容多属无病呻吟,不外乎歌功颂德、应制奉酬之  相似文献   

13.
张红波 《丹东师专学报》2011,(1):119-123,140
《歧路灯》一改明代小说中对商人描写的理想色彩与诗意生活,继之以真实的生活场景,全面描述了当时商业的全面真实景况。既描写了商人致富的艰辛,也重现了“无奸不商”的经商现状,同时写出了商人对于缙绅阶层的向往之情。并通过对缙绅家族沦落后的描写表现出了自己的教育意旨。  相似文献   

14.
语法对比是英汉两种语言各个角度对比的中心,语法成分中定语的使用是较为灵活的。本文选取英汉语中的定语作为分析对象,对定语的使用作了分类对比,并分析了在英译汉和汉译英中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5.
龙昌期是北宋四川地区的卓越学者和思想家,曾“名动士林,高视两蜀”、“缙绅之流,靡不推服”。他的论著,除主要阐释儒家经义外,兼及道、佛及诸子之学,思想活泼,不受羁缚,观其会通,能探隐(?)。据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马端临《文献通考》诸书所载,他的论著凡二十余种、百余万言,他辛勤的一生是在读书、写作、授徒、讲学中度过的。由于他的治学认真,有创辟见解、议论很不平凡,不免“排斥先儒”,轻议《六经》,  相似文献   

16.
“名词+(之)+动词或形容词性词语+者”结构通常被持“定语后置”说的学者认定为定语后置的格式,本文拟对这两种“者”字结构进行句法分析,从而判定其在句中是否做定语。  相似文献   

17.
在《庄子》一书中,不少篇章都涉及到理想人格问题,象《大宗师》中对“真人”的描述:“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不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是之谓不以心损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谓真人。”《应帝王》又说:“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而不份。”《逍遥游》所论述的也是同样的意思,但由于作者采用寓言的形式,故而形象性、通俗性以及可读性都更强一些。庄子认为,修养至高的人是不受任何限制和摆脱了一切束缚的人,所谓“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只有精神得到彻底的逍遥,也就是达到绝对的自由,才是人格的最高境界。《逍遥游》就是庄子这种理想人格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8.
形容词作定语时,一般都放在它所修饰的名词前面。但有时却放在它所修饰的名词后面,称为后置定语。究竟在什么情况下才后置呢?如果一个形容词既可以前置,也可以后置,它们的区别是什么呢?本文对此作一简要说明。一、形容词作后置定语1.在修饰由some,any,every,no等构成的合成词时,形容词要后置。例如:①I have nothing particular to cope with.我没有特殊的事情要处理。②He wanted to get someone reliable tohelp with this work.他想找个可靠的人帮忙做这工作。③Can you find anywhere quiet?你能找个清静的地方吗?注意:(1)当somebody,…  相似文献   

19.
《五人墓碑记》多次选入高中教材,也可谓是名篇之一。文中抒发了对“激于义而死”的五人的崇敬之情,阐述了人生的生死价值问题,而正写五人的却相对较少,只在第四段中有这样的几个句子:“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渐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那么文章是如何写这五人的呢?先说五人的身世。文中是用对比的形式来表现的。与缙绅相比,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人物,然而不易其志,通过对比,就显得突出了。再说事迹,文中看不出五人干出了什么大事。第一段介绍说:“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  相似文献   

20.
<正>《中学语文教学》2013年第7期发表了曹茂昌老师的《〈五人墓碑记〉中的几组隐藏对比》一文(以下简称"曹文")。在论及《五人墓碑记》中"贤士大夫"与"缙绅"这一组对比时,"曹文"中说:"在古代,士大夫和缙绅其实同义。"这种理解并不正确。笔者上网搜索有关《五人墓碑记》的教案设计、教学实录等,发现持这种理解的教师还不在少数,实有辨正之必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