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蒋方舟 《新读写》2012,(9):9-10
人生从未如此文化苦旅过,前段时间,我重走了丝绸之路。真是苦旅,戈壁沙漠再辉煌壮丽,一成不变的景色看久了'即便是王维,也吟不出什么新的诗句。西域的入口是敦煌,僧人求法之旅从这里开始。当我在大马路上饥寒交迫接近绝望的时候,看到无尽的青黑天下压着金边,有夕阳霞光的地平线处就是敦煌,当时场景就像电视剧《西游记》的一幕,我好激动,脱口而出想说的是:“大师兄,你快看,那就是敦煌。”  相似文献   

2.
<正>人生从未如此文化苦旅过,前段时间,我重走了丝绸之路。真是苦旅,戈壁沙漠再辉煌壮丽,一成不变的景色看久了,即便是王维,也吟不出什么新的诗句。西域的入口是敦煌,僧人求法之旅从这里开始。当我在大马路上饥寒交迫接近绝望的时候,看到无尽的青黑天下压着金边,有夕阳霞光的地平线处就是敦煌,当  相似文献   

3.
8月13日晴一直想看看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昨天,从书店抱来一摞书。归家,便迫不及待地从书堆中抽出《文化苦旅》,嗅着那醉人的墨香,翻开了第一页。听人说,《文化苦旅》,是要带着一种庄严而神圣的感觉去读的。毕竟疑惑,但我看完第一篇,才一抬头,眼眶里已满是泪水。是感动吗?是悲伤吗?是我感受到了余秋雨的文字中对敦煌文献惨遭掠夺所饱含的深深无奈!便觉得,每个人都是这样,心底或多或少地隐藏着一份对文化的凄苦与无奈。  相似文献   

4.
拜读完余秋雨先生的《道士塔》(《文化苦旅》),我顿觉心潮澎湃,久久难以平静。一想到近一个世纪之前,在敦煌莫高窟中本已沉寂了许久的经卷、绘画被人悄无声息而又堂而皇之地强行装上马车,一车车地消失在沙漠尽头时,我的心头又涌起了一阵酸楚的感觉。  相似文献   

5.
【导入】 师:有一种化,源远流长,从1600年前绵延至今;有一种化,灿烂辉煌,从100年前就引来众多贪婪的目光;有一种化,命途多舛,只用短短的10年,就成了中国人永久的痛……这,就是敦煌化。为什么敦煌化会成为我们永久的痛?今天,让我们一起踏上《化苦旅》,走进余秋雨先生的散《道士塔》去寻找答案。[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生命的苦旅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顾城凛冽的冬风可以穿越冬季严寒的每一隅,我们生命的苦旅又何尝不可以顶住酷热的夏日? 浩瀚的海浪可以磨平沧海中的每一块礁石,我们生命的苦旅又何尝不可以挽住每个幸福的瞬间呢? 于是,我顿悟了,我的生命苦旅必须用我的热血来激荡,来唱奏,甚至是狂奔……  相似文献   

7.
又见王道士     
《当代学生》2013,(Z2):111
几年前,翻看《文化苦旅》,首先让我震惊的便是那位王道士。贩卖古籍且不说,还嫌石窟中的壁画色暗,派人粉刷。那一刻,我们似乎清楚地听见敦煌悠长的叹息。王道士自是使后人哀之,而今人怕也要步其后尘,画蛇添足,不暇自哀而又令后人哀之。需修者何?非旧居也,而是人心,是今天我们对文化的态度。①  相似文献   

8.
别了,小屋     
已经是春天了,尽管枝头还没有发芽,种子还没有播种;尽管冬天还没有走远,雪正纷纷地下着……“那一夜/我留下/所有的梦/不带走一片云彩/只一把口琴/伴后来的苦旅……”他默默地念着,这是相册扉页上的几句话。其实,他所知道的,后来的苦旅就是告别所有的梦! 梦什么?  相似文献   

9.
十年有多重     
余秋雨的第一本畅销书《文化苦旅》是大约十年前在上海首次出版的,至今我还保留着一本那个版本的书。十年前还是中学生的我,是把《文化苦旅》当作语文教科书一样来读的。这本保存了十年的书让我感到十年的重量,我应约给《当代学生》十周年写的这篇文章也让我回味十年的重量。时间就是这样奇怪,我的思绪一下子被拉到了十年前的中学生时代。那时候的娱乐活动远没有现在这样丰富,电视节目和现在比起来可以说是少得可怜。电脑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是听到过却没看到过的东西,BASIC语言绝对是先进的代名词。一批喜欢写作的中学生常常会壮着胆子投些  相似文献   

10.
《道士塔》是余秋雨散文《文化苦旅》的卷首名篇,于2003年选入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版高中语文课本。这是一篇戏剧式地记叙敦煌文化惨遭出卖,民族尊严丧失殆尽的随笔性散文。全文用语凝练,却给了读者思考的空间,使凝练的散文有了厚重的力量。《道士塔》的语言具有凝练美,主要表现在以下三  相似文献   

11.
<正>一直想看余秋雨的《文化苦旅》,直到昨天才终于如愿以偿。嗅着那醉人的墨香,我迫不及待地翻开了第一页。听人说,《文化苦旅》是要带着一种庄严而神圣的感觉去读的一本书,对此我曾十分不解,但刚看完第一篇,我的眼眶里就已满是泪水。是感动?是悲伤?我想,更多的是我感受到了文字中对  相似文献   

12.
两年前就听说了《文化苦旅》,电随之认识了余秋雨。但一直以来我都没有接触它,因为潜意识告诉我:它,很沉重。直到那天课上同学又一次提起它,老师又一次开启它,对于《文化苦旅》,我才有了一种全新意义上的感触,这是一种恰似柔情、恰似严肃的感触。  相似文献   

13.
金伋昊 《新读写》2013,(6):62-63
刚开始读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心中满是疑惑与好奇,看标题《文化苦旅》便知这是作者的山水游记,但令我疑惑的是既为旅行又何来苦呢?我好奇作者为何而苦。当我静下心来细读此书才明白,作者苦的并不是旅行,而是一份情,一颗心。  相似文献   

14.
我要讲的故事很平常,但真诚,因为就是我自己的故事。成长的苦旅"不听话"的小子我出生在一个地处偏僻的农村家庭。请允许我自夸一下:从小我是一个好学、聪明的孩子。小学六年级时,作为一个教育不发达地区的学生,我拿到过县级综合知识能力竞赛的一等奖。我的脑袋瓜子里  相似文献   

15.
我总在说,敦煌事业是从临摹起家的。敦煌研究院临摹质量的提高,与常书鸿先生制定政策有关,但取得这样大的成就,还是应该归功于段先生。我是学油画的,以前不喜欢国画的花花草草,在学校上学期间我觉得中国的人物画都不行,没有意思,那时是比较崇洋的。到敦煌来就是想了解我们自己传统的人物画,因此才来敦煌。  相似文献   

16.
评论界曾称余秋雨的苦旅系列为“大散文”,就其文化的容量乃至思想的博大、历史纵横与透视而言,确实够大的。但我以为,这还仅仅是其形式而已,不足以道出余秋雨散文的本质特征,应当说余氏散文是一个典型的文化人写的:文化散文。文化散文。这是一个命题,余秋雨的散文就是这个命题的最佳阐释与印证,我仅是想把这个命题说出来而已。《文化苦旅》是人们对余秋雨散文认识的聚焦,而又不能完全作为余氏“文化散文”的代表,我以为最好的甚至更有代表性的“文化散文”还是此书  相似文献   

17.
狂热     
“科学苦旅”是今年新开设的一个专栏。这个栏目是要告诉读者科学探索过程中的各种艰难困苦,所以称之为“苦旅”。我选择了“狂热”作为该栏目的一个故事。也许人类有时候的确需要这种名叫“狂热”的东西。它把人固执地带向前方——这究竟是好呢,还是不好呢?我却无法回答。  相似文献   

18.
余秋雨的新书《文化苦旅全书》日前由作家出版社推出,丛书共分六卷。在率先出版的两本《寻觅中华》和《摩挲大地》中,余秋雨将《文化苦旅》和《山居笔记》中的作品进行了修改,并且加入了不少自己的新作。余秋雨表示,“从此,我的全部文化散文作品,均以这套书的文字和标题为准。”对于将之前部分作品进行修改合并出版《文化苦旅全书》的初衷,余秋雨表示,“我的书在国内的盗版本,早已是正版本的十倍左右。  相似文献   

19.
敦煌飞天     
自从参观了北京故宫敦煌特展,我就对敦煌文化特别着迷,不是缠着妈妈讲敦煌石窟的故事,就是看关于敦煌的书和画册. 这一天,像往常一样,我坐在沙发上看画册,突然感觉有个身影在头上盘旋,还有一根丝带垂到眼前.我立马抓住丝带,抬头一看,只见一位仙女在冲着我微笑.  相似文献   

20.
敦煌石窟壁画、绢画和麻布幡画、经文图解,我们认为这些绘画应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本文从不同时代的艺术作品中选取一些实例来说明敦煌艺术并非单体领域,敦煌各类画是源于同一模式,反映同一艺术美学传统的。净土变相是敦煌艺术家们热衷表现的题材之一,也是我们选取的第一个例子。初唐艺术家们在创造此类壁画时倾注了极大的创作激情,并赋予了辉煌灿烂的色彩。敦煌第217、220窟中的天国盛景就是代表作。敦煌保存的此期的挂幅画尽管数量极少,但是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