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上海书展文化讲坛上,莫言告诉读者,他的文学之路是从阅读开始的,“读得多了都有了创作的冲动。”他回忆说,年轻的时候能够看到的书也就是红色小说和古典作品,一开始纯粹是看故事,从来也没想过以后自己也能拿笔写。“那个时候,我认为作家的职业是神圣的、非同小可的。”后来,莫言的一个邻居启发了他当作家的梦想。“那个邻居是个右派,经常向我描述济南一个作家的情形,说那个作家‘腐败’到顿顿吃饺子的程度。这对我来说简直是天方夜谭,我就想,我将来当作家是不是也能过上这么‘腐败’的生活呢?从此,我就梦想当作家。”但是,莫言一开始的写作生活并非一帆风顺。“我按照‘文革’期间的阅读经验进行克隆,  相似文献   

2.
闫晗 《中学生百科》2023,(29):18-19
<正>余华、莫言、苏童和王朔,四个作家一起去意大利参加文学论坛。主办方给作家的主题是“你为什么写作”。余华写的是,自己不愿意做牙医,想不上班,写小说还归自己。莫言写的是想给自己买一双皮鞋,写小说发表就有稿费了。只有苏童实实在在地说他当年考上北京师范大学,在大学里面如何热爱上了文学,走上了写作的道路。但等到前面三人演讲完毕之后,苏童死活不愿意念他的稿子。他说:我太愚蠢了,我怎么会说我热爱文学才走上文学道路!我应该也跟你们一样,瞎编一个。  相似文献   

3.
寻找一本书     
寻找能够影响自己一生的书有时候一本书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甚至改变一个人的命运。问题是怎么找到这本书?每个人的情况是因人而异的,所以真正找到这本书最终还是要靠自己。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写过一篇很短的小说,题目叫《混乱的图书馆》。小说写出了许多读者有过的人生体验:面对迷宫一样的书林,该借哪一本呢?大家在图书馆里漫无边际地找呀,找。  相似文献   

4.
莫言的感觉世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莫言是一位本体表现型作家,他说:文学,是主观的,一个作家应该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所有观点和宣泄自己的所有感受。他并不着意追求纯客观地再现生活,而更重视他所感觉到的。因此,莫言的艺术世界是一个着力表现人的直觉和主观感受的感觉世界,正如一首诗中所说的那样:“太阳不是光,/仅在人间的脸上,/日光才开始生出微笑来。”  相似文献   

5.
你见过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8岁时候的样子吗?2015年4月9日,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孔庆东发布微博并配图称:“文学虚构可以改变真实记忆,甚至作家也会迷失真我。某作家常写自己小时候饥寒交迫,这是他1962年春天的照片。”没错,孔庆东所发的微博照片中的小男孩正是作家莫言。照片中,莫言穿着棉袄,看起来白白胖胖,很健康。  相似文献   

6.
早在1994年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在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演说中就曾说过,"如果有可能让我来选出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那就是莫言"。 18年的修炼,18年的等待,2012年10月11日下午13时,瑞典学院宣布将本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中国作家莫言,这不仅是莫言个人的荣誉,更是中文文学的胜利。在他的文学世界,他将"魔幻现实主义和民间故事、历史记载及当代社会现实融合在一起",用自己灵动的语言,为文学与社会之间构筑一个连接的桥梁。然而莫言的作品为何能引起世界关注,如何通过莫言的文字来透析人与社会的共性,让我们在本期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7.
这一讲的主题是谁在写。一个人以怎样的目的和方式写作,写出怎样的作品,归根到底取决于他是个怎样的人。在一定意义上,每个作家都是在写自己,而这个自己有深浅宽窄之分,写出来的结果也就大不一样。造就一个人的因素很多,我只说一个方面,就是读书。  相似文献   

8.
声音     
哈佛的学生都很优秀,但只会读书是不够的,生活要“平衡”。我会写《生活在沉静中:赞颂大地》这本书,就是因为现代人很忙,很少静下来,也忘记了快乐。如果能静下来,自己一个人到户外走走,可以忘掉许多烦恼。  相似文献   

9.
作家莫言以自己为原型创造了许多少年儿童形象。在新作《生死疲劳》中,作家又塑造了一个“莫言’,形象。“莫言”形象的复杂性在于,他既是以作家为原型的丰满人物形象,在作品中起着补充故事情节、讲述故事进程、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同时又是故事的叙述者,是作品中的第三种声音,他的叙述使小说呈现出典型的复调型叙事特征。“莫言”的存在是作家为寻找新的叙述方式而做出的新的探索,也是作家对少年生活的再次回望。  相似文献   

10.
作家莫言以自己为原型创造了许多少年儿童形象。在新作《生死疲劳》中,作家又塑造了一个“莫言’,形象。“莫言”形象的复杂性在于,他既是以作家为原型的丰满人物形象,在作品中起着补充故事情节、讲述故事进程、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同时又是故事的叙述者,是作品中的第三种声音,他的叙述使小说呈现出典型的复调型叙事特征。“莫言”的存在是作家为寻找新的叙述方式而做出的新的探索,也是作家对少年生活的再次回望。  相似文献   

11.
作家蒋子龙认为:“书能够给人提供多种选择:生命的选择、思想的选择,生活的选择。书里有各种各样的人生,使我们生活在自己选择的时代里。在自己的生命之外,还可以再补充别的自己所需要的人生,可以拥有多种人生经历。每看一本书就是进入那个作家的头脑之中,了解他的思想、感情、经验和智慧。”  相似文献   

12.
日本作家养老孟司写了一本书叫《傻瓜的围墙》,在书中他反复谈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人与人之间为什么难以沟通?其实墙就是我们的头脑。一大早买菜回家,路上被推销牛奶的摊主瞄上了。见我没有兴趣,牛奶小姐在我身后紧追不舍。一边追一边和我套近乎:“我一看你就是搞艺术的。”  相似文献   

13.
人是社会生活的主体,不论哪一个时代哪一个民族的小说,都离不开写人。老舍就是一位擅长写“人”的市民作家,他对现代文学的主要贡献就是塑造了一批其他作家很少提供的,既有典型意义又有个性特征的城市下层人物的形像。他在自己的创作中展示了城市下层生活的形形色色的图画,广泛描写了小官僚、小职员、小商贩、车夫、巡警、强盗、艺人、暗娼、地痞、流氓等三教九流、五  相似文献   

14.
作家杨朔说过:“我绝不放松去观察了解我周围的人,就是身边的人,在写作时,常常会给我们最大的帮助。”换言之,就是要同学们选择自己熟悉的人来写,对他的性格特征、外貌、习惯、品质等有所了解,这样才会有东西可写,也才会写好。  相似文献   

15.
在路上     
法国有一个学者写过一本书,叫《无所在的故事》。他把人的生活状态分为两种,一种是“有所在”,一种是“无所在”。  相似文献   

16.
黄银 《学周刊C版》2011,(9):31-31
假期里我阅读了“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书.这本书是美国作家巴德.舒尔伯格的父母对他八岁时写的一首诗的不同评价。作者在文章最后写道: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由此我想到在素质教育下教师的语言:“你真棒!”“你真聪明!”“回答的好极了”……我对此百思不得其解.并产生了疑问.  相似文献   

17.
王新鑫:陈老师,您还能想起您什么时候和莫言老师认识的吗?陈思和:我和莫言认识并不早,在我看来,批评家和作家不能走得太近,如果太熟悉了就会影响判断。早在(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我就写过关于莫言的评论,那时我很关注他。  相似文献   

18.
<正> 我们不应该指责作家为什么不那样写,我们只能分析他为什么要这样写。——杜勃罗留波夫一个真实的人的形象应当从他的内心生活中勾画出来。我们并非总是“象”自己。所有洞察人性的人都明白,一个在“卧室里”的人总会比他在“讲台上”表现出更多的自我。作家的书呢,是他另一个“我”的产物,不同于作家在习惯、社会和恶习中表现出来的那个“我”。尤其是对喜欢探索自我灵魂的作家来说,你要想弄清  相似文献   

19.
莫言在他的小说世界里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幅“人”“鬼”共生的画面,他对“鬼”的描写也较为客观和全面,既能站在民间普通百姓的立场上阐述“鬼”存在的合理性,又能站在知识分子的立场上通过“鬼”的视角来鞭挞国民弱点。文章通过莫言写“鬼”的原因,他笔下不同类型的“鬼”和写“鬼”的不同立场来阐述莫言小说中的“人”“鬼”纠葛。  相似文献   

20.
常常,听到许多作家在接受访问的时候说:“我最好的一本书是将要写的一本,过去出版的,并不能使自己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