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一、把握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是正确理解人生观、价值观问题的基础。 1.物质和意识关系在社会中的具体体现,就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关系。物质和意识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对物质和意识哪个是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而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关系问题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2.
<正>一、物质第一,精神第二唯物辩证法的基础是唯物论,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而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是辩证法的一个基本问题,是贯穿唯物论、辩证法和认识论及价值观的一条主线,也是社会生活中经常面对的基本问题。物质第一,精神第二;客观第一,主观第二;实践第一,认识第二;社会存在第一,社会意识第二;第一决定第二,第二反作用于第一,这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牢固树立这一观点,会鉴别许多非马  相似文献   

3.
一、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重点理解】1.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①世界的本质是物质,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②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③物质的决定作用与意识的反作用是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原理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前者是第一位的,后者是第二位的。2.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一方面要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客观事实(客观事实是全面的、变化的、发展的)决定我们的方针政策、计划方案等主观的东西,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另一方面,要充分重视和发挥…  相似文献   

4.
问题的提出长期以来,我国哲学界根据恩格斯的概括,把哲学基本问题规定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认为这个问题包括两个方面,而且一般只讲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即世界的本原到底是精神还是物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划分出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两大基本派别。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即思维能  相似文献   

5.
<正>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反作用于物质,这种看法,在当前我国哲学界是没有分歧的。但是,在一定的条件下,意识能否反过来对物质起主要的、决定的作用,这就有争论了。这个问题涉及到对哲学的基本问题的理解,以及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的关系问题,不能不弄清楚。  相似文献   

6.
我国理论界就物质和意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争论的焦点集中在:意识、生产关系、上层建筑能否在一定条件下对物质、生产力、经济基础起“主要的决定作用”?“反作用”可否理解为“决定作用”?这个问题,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问题,也是实践中十分重大的问题。本文拟就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决定作用”和“反作用”这一范畴的特定涵义及其在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理论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谈点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7.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作为哲学的基本问题,其内容应包括两个方面呢,还是三个方面? 几十年来,我们的传统哲学教科书中,对哲学的基本问题,即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有下列提法:第一,认为其内容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思维与存在何为第一性的问题;第二方面是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还可以被表述为: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互相联系的两个方面:(一)思维和存在什么是第一性的问题”,(二)思维能否认识现实世界即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由于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的回答不同,古今中外所有  相似文献   

8.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最基本的观点,准确理解这一基本知识,就须着重把握以下几点: 1.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相似文献   

9.
“意识即物质”的观点是方兴未艾的“人体科学”探索的前沿阵地,由我国一部分从事气功、特异功能研究和实践活动的学者首先提出来的。由于新闻媒介的渲染,相信此论的人越来越多,在很大程度上扰乱了人们的思想。 众所周知,“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全部哲学的最高问题,是划分哲学基本派别的标准。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它一开始就明确地告诉我们: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意识反作用于物质。那么,源于“人体科学”的“意识  相似文献   

10.
世界的本原是什么,是精神还是物质,即精神和物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是“全部哲学的最高问题”。这个“是什么”的问题其所以“最高”,除了它是划分哲学的基本派别——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唯一标准而外,还从它同哲学中其他问题的关系上表现出来。哲学中的最高问题同其他问题的关系主要是:其他问题的解决,影响、制约着最高问题的解决;而对最高问题的回答,则是解决其他问题的前提,并规定了解决其他问题的方向。哲学中的其他问题很多,兹举出两个问题,简略地谈谈它们同哲学最高问题的关系:一个是世界的状况(包括客观世界、主观世界及其关系)究竟“怎么样”的问题,对它的不同回答,区分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再一个是世界“可知否”的问题,对它的不同回答,区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相似文献   

11.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命题,也是学好和用好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必须掌握的一条重要原理。那么,如何全面把握这一辩证关系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把握一个原理及方法论意义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意识具有能  相似文献   

12.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又反作用于物质,这是辩证唯物主义重要原理之一.意识能否在一定条件下对物质起决定作用的问题,长期以来,理论界存在着不同看法.我认为产生分歧的症结在于没有把物质和意识相互关系的两个层次区分开来.列宁指出:"物质和意识的对立,……仅仅在承认什么是第一性的和什么是第二性的这个认识论的基本问题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物质和意识的对立无疑是相对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第139—140页)列宁的论述精辟地阐明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指出了它们的差别性和同一性,为我们正确地把握二者的相互关系提供了一个总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3.
论职业教育的基本问题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职业教育的基本问题是社会生产(包括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社会生活服务的状况与社会化中的社会成员的职业素质之间的关系问题。职业教育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相互关联的方面:一方面,社会生产(包括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与社会生活服务对社会成员的职业素质的决定作用;另一方面,社会成员的职业素质对社会生产(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和社会生活服务的反作用。  相似文献   

14.
在经济生活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尤其是高三复习的过程中,如果单纯地就经济生活而复习经济生活,有一定的难度,但如果学生巧用已具有的哲学思维来学习经济生活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用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学习与分析就业问题 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它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同时还要求我们重视正确意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1.为什么说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从哲学的研究对象看,它要回答的是关于整个世界的本质问题,而自人类社会产生以来世界上纷繁复杂的事物和现象,归根到底可以概括为物质和意识两大类。哲学应该对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作出明确回答,否则便失去其存在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辩证唯物主义的意识论,主要包括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等问题,只有科学地回答了这些问题,才能深刻地把握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根本观点,才能正确处理哲学基本问题,同各种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划清界限,牢固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的世界观。  相似文献   

17.
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俗语、成语、谚语、名言、典故等,极富教育意义,但从哲学角度去审视,我们就会发现有一些说法不够严谨。下面就某些惯用语的片面性作一简单的归纳:一、割裂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这就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反映物质决定意识,而“巧妇能为无米之炊”则否认物质的决定作用。“画饼充饥”、“望梅止渴”则过分强调意识的作用。意识并不能代替物质,“画饼”与“望梅”并不能真正“充饥”和“止渴”。二、割裂内因和…  相似文献   

18.
[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掌握意识反作用的含义,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列举社会生活中的实例,比较不同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具有不同的反作用.运用意识对客观事物具有反作用的原理,结合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说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作为哲学基本问题,通常被给予如下解释:第一,它等同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甚至等同于精神与自然界的关系;第二,它包括而且仅仅包括世界的本原问题和世界的可知性问题两个方面。依据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实践观点和实践分析方法来看,这种解释未能真正澄明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之实质性内容———两者的互动,尤其是思维观念对存在状态的巨大能动作用  相似文献   

20.
[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掌握意识反作用的含义,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列举社会生活中的实例,比较不同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具有不同的反作用。运用意识对客观事物具有反作用的原理,结合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说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意义。能力方面: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比较能力、概括能力。觉悟方面:提高学生参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自觉性。[教学重点] 不同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着不同的反作用。[教学难点] 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的基本含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师:《走进新时代》这首歌曲,同学们都听过吧,备课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