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尝试从空间意象的角度探索辛克莱·刘易斯小说《自由空气》,通过主人公在旅行过程中城市空间位置的不断转换,凸显城市意象。通过对美国东西部两个不同的城市:纽约的布鲁克林区和西雅图的空间意象分析,再现了以纽约布鲁克林区为代表的城市特权文化、商业文化和以西雅图为代表的城市消费文化和包容文化。  相似文献   

2.
呼吸     
自由地“呼吸”是一代代学子的梦想,但却只能徒然羡慕岚雾、溪流、大海与夕暮的自如、潇洒。全诗以诸意象的拟人化,反衬学子深深的忧伤;末段点题举重若轻,令人叹惋!  相似文献   

3.
艾略特的《荒原》弥漫着作者对代表整个人类文明发展成就的城市文明的厌恶、甚至绝望,充满着强烈的批判色彩。文章意在通过对《荒原》文本中城市意象的解读,来透析艾略特眼中的城市文明,并对文章的主题进行体认。  相似文献   

4.
视觉意象是诗歌中最常见的一种意象,是诗人对所见之景象的语言描述,是外在之象与内在之意的一种有机联系,逼真地反映诗人的内心世界和作品的主题。文章从视觉意象出发,对英诗TheJewelStair’sGrievance(《玉阶之怨》)进行美学解读,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欣赏诗歌,领会作品主题,增强诗歌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5.
花在古今文章中从来都是美好事物的代表,青春与生命的象征。《红楼梦》以花喻人,花可以体现红楼女儿不同的性格气质,又可以对故事情节起到推动作用,而正是这些涵义特殊、作用非凡的花,形成了一种文学意象,即"悲"的意象。  相似文献   

6.
张丽 《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20(12):123-123,129
视觉意象是诗歌中最常见的一种意象,是诗人对所见之景象的语言描述,是外在之象与内在之意的一种有机联系,逼真地反映诗人的内心世界和作品的主题。文章从视觉意象出发,对英诗The Jewel Stair's Gricvance(《玉阶之怨》)进行美学解读,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欣赏诗歌,领会作品主题,增强诗歌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7.
在审美意象的使用上,鲁迅与郭沫若是有差异的,本文以他们最具个性表达的《野草》与《女神。为例做了比较,鲁迅笔下的审美意象呈冷色调、细微精警、多象征性意象;郭沫若笔下的审美意象较为热烈、大气磅礴、多自然意象。审美意象的差异实际上是创作风格、审美趣味不同的延伸,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  相似文献   

8.
“夜”、“雨”等生育意象(fertility image)在《小城畸人》中反复出现,与书中有关被挫败的、未完成的梦想的主题巧妙结合,一再凸显温斯堡小城里“畸人”们内心的孤独、人际关系的疏离和他们对欲望的压抑、梦想的破灭. “夜”、“雨”等生育意象的重复使用在表达人物情感、深化主题和增强艺术感染力方面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立足于“商州”厚重的汉文化传统,贾平凹在《高老庄》“含蓄”与“含混”两种较为典范的文本修辞形态中,成功地构建出了一个个神秘的文化意象. 《高老庄》中的神秘文化意象:形而下,呈现出的是传统与现代、乡村与城市在社会历史文化进程中的矛盾冲突;形而上,蕴藉的却是作者在“文化寻根”的道路上反思文化的又一生命体验.  相似文献   

10.
童年、父亲、风、海是阎志诗歌的主要意象。童年意象包含着成长中的焦虑情绪和对物欲世界的射避意愿。父新意象则表征着诗人与乡土资源、传统资源的精神联系风的意象象征的是漂泊与游泳意识酿成的那深沉忧郁、弧寂苍茫的抒情基调。海的意象隐喻较广,既喻示美好的记忆、心慰藉、放飞灵魂的渴望,又在长诗《挽歌与纪念》中发生质变,以海水象征汹涌的物俗和异化的自物,从而完成了意象营造从古典向现代的转换。  相似文献   

11.
阮籍的《咏怀》诗是魏晋时代诗人创作完全个性化、心灵化的代表。诗人特别善于运用各种精彩纷呈的意象曲折地表达其思想感情。而最能体现诗人在残酷的黑暗现实中徘徊、苦闷、孤独无望心境的则是其中一组“失路”意象。这组意象充分表达了诗人在“进退失据”、无路可走的现实中仍不懈地探索人生之路的曲折追求。  相似文献   

12.
梦想的诗学——试析加斯东·巴什拉的想象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内瓦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加斯东·巴什拉重建想象与感知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以诗歌意象本体论为核心建构起梦想的诗学。他提出与传统的理性主义本体论截然相反的非理性的形而上学,即梦想的形而上学:“我梦想,故世界像我梦想的那样存在。”巴什拉的梦想理论呈现出他与传统完全不同的想象观,同时折射出审美的本体论内涵。  相似文献   

13.
同为韩孟诗派的代表诗人,韩愈和孟郊均曾以《秋怀》为题写作组诗,但二人的诗歌在意象的使用上存在极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意象的类型;二、意象的密度;三、意象的组合方式。  相似文献   

14.
水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有多种表意功能和特定的文化审美效应。在《周易》中水的意象是男子的象征,水韧性与气度无疑是以男性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内核之一。水作为男子的象征还可以体现在我国古代神话和民俗风习中。  相似文献   

15.
《异乡》是新世纪的问题小说。作品最本质的问题是“异”字。伴随着全球化、现代化进程,大都市不再是人们理想的、更不可能是诗意的憩居地,城市的功能在发生变化,城市的一切出现变异。这种变异的城市结构、城市程序、城市生活却恰恰是现代人经常挂在嘴角、津津乐道的都市文明或现代文明。虽然大都市享有光荣与梦想,但在都市的角落有可能潜存着污垢和罪恶。因此,是文明还是堕落?让人们充满了疑惑。  相似文献   

16.
汤显祖与莎士比亚在《牡丹亭》和《仲夏夜之梦》中运用了大量的动物意象,这些意象常常以修辞格出现,用于描述抽象的概念或情感。本文运用修辞学的理论,分析动物意象构成的各种辞格,包括明喻、隐喻、借喻、借代、拟人、摹声、用典等,并对其辞格类型进行对比与讨论。两部戏剧作品在动物意象和辞格上存在不同,这是与中西方文化差异和作品主题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17.
D.H.劳伦斯是英国意象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晚期的诗作《灵船》以其对死亡的独特理解,对死亡之后的合理想象为世人所推崇。诗作在意象选择上颇具特色,并通过由实到虚的结构体现作者的情感流动,较集中地体现了作者的诗学主张。  相似文献   

18.
贝克特的代表剧作《等待戈多》有着明显的宗教氛围,剧中出现了大量的基督教意象。然而该剧却缺失了《圣经》中大家所熟悉的一些意象。从神话原型的视角来看,这是对《圣经》中神话意象置换变形式的改写。象征着生命之源的水与承担着延续生命任务的女性在剧中是缺失的,这意味着生命延续的断裂;等待的戈多迟迟不来,暗示着承诺救赎的上帝对人类的疏离;两个流浪汉语言功能退化,无法表达思想,无法正常沟通交流,更凸显了西方现代人的孤独。贝克特通过颠覆《圣经》基督,揭示了西方世界人类处境的尴尬,人类生存本身已然成为荒诞的事实。然而,荒诞并不代表悲观绝望,这是贝克特困惑之下的思索,是他强烈的宗教期待:即在传统基督信念已然颓败衰朽的现代社会,呼吁基督精神的复归,以期为精神枯竭的现代人寻找一种精神支柱。  相似文献   

19.
格非是先锋派作家中典型的代表,他的小说带有迷宫一样的神秘色彩。《褐色鸟群》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篇,特别是故事情节的曲折离奇,时间与空间的交错,真实与错觉的颠倒,现实与梦境的纠葛……把故事推向了神秘的高峰。格非就是运用组合、拼贴的手法,通过意象的切入,巧妙地向我们展现了他的神秘王国。  相似文献   

20.
《鲁滨逊漂流记》是英国文学作品的典型代表,《老人与海》是美国文学作品的典型代表。通过对这两部文学作品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得出英美文化之间的差异。本文首先对《鲁滨逊漂流记》与《老人与海》的文化背景进行了对比分析,然后从主人公形象刻画手法、英美海洋文化底蕴、主题深化创设的情境这三个方面对这两部作品的文化意象进行了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