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音乐不容易为人听懂、音乐是否需要被人听懂、听懂音乐的方式三个方面,分析了音乐欣赏教学中音乐"听懂"的误区.从感情的重要方式需要我们听懂探寻听懂音乐的方式.  相似文献   

2.
在平常的教学中,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老师:"听懂了吗?""对不对?""是不是?"接下来学生一呼百应地答道:"听懂了","对(不对)","是(不是)!".  相似文献   

3.
关于音乐欣赏教学的书与文章似乎汗牛充栋,大家都会谈到欣赏中何为"听懂",也即有效教学的问题.为此,对欣赏的方法和途径也提出了许多值得借鉴的意见.比如有些论者特别强调聆听音乐本身,认为就像"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一样,听的遍数多了自然也就对音乐有了很好地理解;也有一些人比较重视音乐本体的分析,认为只要感受音乐本体要素、理解音乐的结构,就能很好地把握住音乐;还有的非常关注音乐的相关背景,认为这是准确理解音乐的前提;更多的则是把这几个方面综合运用,以期达到更深入地欣赏音乐.笔者认为,对音乐欣赏进行持续深入的探索是必须的,全面理解和把握音乐是"听懂"的保证.眼下对何为听懂音乐的讨论,某些观点已经对音乐教育的价值产生了不小的冲击,甚至认为只要去体验和想象就行了,听懂与否不是个问题.这事关音乐欣赏教育的根本,值得深入探讨.这里,笔者主要想结合一个音乐案例,谈谈这个大家都非常关注又众说纷纭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常常听到数学教师这样的疑惑:讲完课后问学生:"听懂了吗?"学生都答:"听懂了!"但解题时却是"我不会."特别是考试时看到题目似曾相识,却不知道如何下手,考试结束后感慨"数学难学!"那么,为什么听懂的知识自己独立解题时却不会应用呢?这其中存在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教师讲的"n遍"是越俎代庖的、强加于人的,少了循循善诱,缺乏心智启迪,学生自己没有豁然开  相似文献   

5.
一、指导有效地"听" 1.重激励.低年级学生有意注意时间不长,又十分喜欢表扬,属于"给点儿阳光就灿烂"的那种.所以要让他们专心倾听,及时表扬非常重要.如这样的表扬:"你听得最认真!""你把别人的话都听懂了,你真了不起!""你把他的优点学来了,说明你很会听!"  相似文献   

6.
《考试周刊》2017,(2):68-69
"听懂却不会"是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即"课上听得懂,课下不会做"。这一现象表明学生"听懂"的认知境界与"会做"的认知境界是不同的。作者依据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心理学和思维层次划分理论编写测试题,对小学生进行问题测试、访谈,并提炼出"不懂装懂"现象四个层次的具体表现:不懂装懂;听懂,但变式题不会做;听懂,应用题不会做;听懂,解决生活问题不会做。  相似文献   

7.
"聪"字形象地告诉我们,教师要让学生聪明,就必须让学生竖直耳朵、瞪大眼睛,此外勿忘用"口"、"心"才能更好地听懂和看清知识.  相似文献   

8.
时下有一个非常流行的词语——和谐。我想,在现实的背景下,和谐应该是在"平等竞争"基础上的"共存共生",而不是"貌合神离"的"一团和气"。用和谐的理念观照我们现在的课堂教学,不难发现,许多课堂就是在老师"和风细雨"的低吟浅唱和学生"异口同腔"的听懂声中过去了。这令我想起了一则《楚人学舟》的寓言故事。寓言的旨归是非常明了的,  相似文献   

9.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懂而不会"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其原因就在于程序性知识学习中"听懂"境界与"会做"境界的不同。为了实现从"听懂"(意义建构)境界到"会做"(能力生成)境界的跨越,学生一般需要经过"初级和高级获得、熟练、保持、迁移和调整"等五个具体阶段(或五种学习境界)。明确这一点,有助于我们理解学生学习中"懂而不会"现象的内在原因,并在实践中寻求消除"懂而不会"现象的具体方略。  相似文献   

10.
丹麦语言学家叶斯帕森说过:"教学外语的首要条件看来是尽可能地让学生接触外语,使用外语.学外语像游泳一样,学生必须浸在水中,而不是偶尔沾沾水."初中阶段,许多学生不满足于仅仅能看懂、听懂英语,他们迫切地希望自己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这就要求教师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说英语的机会,创设"讲英语"的教学情境,适当地把课文转换成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学生能轻松学习英语、流利地说英语.  相似文献   

11.
现行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第五章第六节的"匀速圆周运动实例分析"中,关于火车转弯时铁道外轨提供向心力概念,因无演示教具,教师比较难讲,而学生仅凭向心力理论去死板地理解和想象,也难听懂.  相似文献   

12.
学生上音乐欣赏课是一个接触音乐美,感悟音乐美,享受音乐美的过程,如何实现学生真正"听"音乐,听懂音乐。只要充分利用小学生好动的个性"以欣赏为主,把动静结合",使欣赏课真正的好听,动听,实现对音乐的审美。  相似文献   

13.
【案例】下面是于永正老师教学《圆明园的毁灭》的几个精彩片段:片段一师:同学们好!你们听懂刚才的介绍了吗?我姓什么?生:您姓于。师:哪个"于"?谁来猜猜?生:"干"字加个钩,干部的"于"。  相似文献   

14.
好的音乐多了,喜欢音乐的人多了,但是“听不懂”音乐的人也多了。人们一方面喜欢音乐,一方面又为“听不懂”音乐而困惑。音乐究竟能不能“听懂”?音乐究竟“叙述”了些什么?这是音乐这门艺术的特殊性所决定的。音乐材料的非自然性、非语义性和非具象性使得音乐艺术不像其它艺术那样客易“听懂”。人们试图通过文学的形式去诠释它,但是力不从心。既然音乐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我们就要尊重它;既然音乐是供人们欣赏的,我们就可以充分享用它;既然音乐“什么都没有说”,我们就不存在“听懂”与“听不懂”。  相似文献   

15.
物理是一门综合性学科,老师觉得难教,学生普遍觉得难学;不少学生感叹自己的物理学习情况是"一听就懂、一点就通、一教就会、一做就错"。虽然有些问题老师已作反复讲解,但学生还是考不好。尽管考题难度不大,且有些考题平时都讲过,但是就以为每次都完成任务了。其实不然,教师讲清了,并不等于学生就听懂了;学生自以为听懂了,其实未必真懂,即使听懂  相似文献   

16.
正有位情绪极其低落的女孩问智者:"我为什么总是学习不好,也不会处理同学之间的关系呢?"智者道:"孩子,你不要忧伤,你是天上的一颗星,星际掠过的风,在你心上会奏出潺潺的乐章。"女孩似乎听懂了,发出会心的微笑:  相似文献   

17.
高一物理是高中物理学习的基础,但很多学生认为高一物理难学,上课犹如云里雾里,或者是上课听懂了但下课后做题目时却傻眼.一些学生初中物理考试经常拿高分,而高中物理考试却往往不及格,这其中的原因有多方面的,如高中物理更注重分析、理解具体的物理过程,而初中物理有时凭记忆或者把公式变形即可得到答案:教师教学方法的变化导致的不适应,等等.  相似文献   

18.
妈妈,我爱你     
"小茉莉,快来做速算。""不!""小茉莉,快来弹钢琴。""不!""小茉莉,听听这些英语磁带,不要老是听童话。""不,我听不懂。""多听听就能听懂了,很简单的。""是吗?那我听了这么多年狗叫,怎么还没听懂呢?"最近小茉莉身上像长了刺。妈妈点着她的脑门说:"你干脆叫‘不不不’吧,别叫小茉莉了。告诉妈妈,你到底是怎么了,为什么这么不听话?"  相似文献   

19.
课堂上,常常听到这样的问话:“你们听懂了吗?”“听懂了!”几乎是异口同声。学生听懂了固然可喜,这正是我们课堂教学成效的体现,但是学生真的听懂了吗?不要说有些学生经常是人云亦云,即使听懂了的学生也只是表明他会做这道题目而已。有教师在教“列方程解含有两个未知数的应用题”时是这样讲的:“像这种题目有两个未知数,我们一般可以设一倍数为X,那么几倍数就是几X。”这样的教学若辅之以反复练习,学生作业的正确率相当高。可过一段时间再做此类习题时,学生已判若两人,因为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学得很机械,他们的学习仅仅停留在机械识记的…  相似文献   

20.
目标解读 有家长问孩子:“上课听懂了没有?”孩子说:“上课是听懂了,可就是记不住。”既然听懂了,为什么又记不住呢?这不仅不矛盾,而且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许多知识内容,其叙述并不难理解,但它们常常涉及到多个信息点,会让人产生云里雾里的感觉,让人看得懂,记不住。对于看不懂而记不住的知识,还让人想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