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文化的差异性决定不同文化之间的误读是一种客观存在,译者主体性的发挥是翻译中文化误读成为现实的先决条件,社会文化系统中的诸多因素如历史政治背景、审美情趣、道德观念以及文化意象的表达浓缩在译者身上,通过他的翻译实践产生影响,造成翻译中的文化误读现象。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翻译理论研究将其层面延伸到文化系统,关注影响翻译活动的各种社会文化因素。从译者选材到译作出版各个阶段都受到当时社会、文化、甚至经济环境的影响。中国近现代史是一段特殊的社会变革和文化转型历史,这一时期鲁迅的翻译反映了时代的主体文化,促进了当时社会文化的发展。根据鲁迅的翻译选材,探索主体文化对翻译的影响,并由此揭示身处全球化背景下的译者应该如何选择。  相似文献   

3.
翻译并非在真空状态下进行,翻译活动受制于译者意识形态并在特定的社会政治和文化历史语境下进行。目标文化对翻译的影响是不容置疑的。翻译受语言及非语言双重因素的影响,意识形态便是影响翻译的重要非语言因素。新闻文体(特别是政治新闻)包含极为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因此,我们还应在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层面上对时事新闻的翻译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4.
翻译并非在真空状态下进行,翻译活动受制于译者意识形态并在特定的社会政治和文化历史语境下进行。目标文化对翻译的影响是不容置疑的。翻译受语言及非语言双重因素的影响,意识形态便是影响翻译的重要非语言因素。新闻文体(特别是政治新闻)包含极为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因此,我们还应在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层面上对时事新闻的翻译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5.
杨雪 《重庆师专学报》2005,4(5):82-85,88
本文在回顾中外文学翻译策略演进过程的基础上,以唐诗《破山寺后禅院》不同时期的四个英译本为例,分析支配翻译策略的种种规范,从而了解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不同诗学传统、不同翻译目的等因素如何影响译者选择翻译策略。文章指出,只要不同语言和文化间仍存在差异,文学翻译策略的演进便会不停地继续下去。  相似文献   

6.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对原语文本中的文化信息往往会采取不同的转换策略。文章认为,宏观的文化背景与微观的个人因素使作为主体的译者站在一定的文化立场而表现出不同的文化取向,是影响译者策略选择的社会文化原因,并指出在当代跨文化语境下,异化翻译是译者的主流取向。  相似文献   

7.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把翻译视为彰显女性身份的政治行为,把翻译作为争取译者和女性地位的工具:为了消除翻译研究中的性别歧视,女性主义译者采用各种女性主义翻译策略,对翻译过程进行文化介入,操纵译本。但由于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西方激进的翻译策略在中国并没有得到热切的回应。中国女性主义译者选用了较为温和的方式来达到同样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社会文化作为翻译行为所产生的文化背景,其文学标准、接受方式、社会意识形态等必然对翻译产生影响,形成译本不同的翻译取向,从而产生许多独特的译作;社会文化通过译者作用于翻译作品,译者对需译文本的选择与其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息息相关,而译者的意识形态和诗学形态在某种程度上是社会文化因素作用的结果,从而影响译者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9.
目前在译界主要有两种翻译方法:归化和异化.译者采用归化策略还是异化策略,要受译者的翻译目的、文本类型、社会背景、政治因素、译者的文化心态以及译语与原语语言差异的大小等因素的影响.本文仅探讨译者的文化心态对翻译策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翻译研究领域逐渐出现了"文化转向",对翻译的研究被置于更广泛的文化视域中。埃文·佐哈尔的"多元系统"理论大大拓宽了翻译研究的领域,翻译被放置在了宏观的历史和文化的视域中加以考察,为我们研究社会文化等外部因素对译者翻译抉择过程的影响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在这一理论的启发下,本文将主要从清末民初的翻译现象考察社会文化因素对翻译的影响和在这一特定时期译者操纵原文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拜伦《哀希腊》在晚清民初时期的汉译为例,分析了梁启超和苏曼殊2位译者对此诗的翻译,探讨在特定的社会文化和历史语境下,译者对作品的选择和翻译与历史特定阶段的社会政治背景有着紧密的联系。  相似文献   

12.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跨语际的交流活动,在这一过程中,源语文化经由译者的创造性劳动传递到译语文化中去,各种主客观因素也会影响在其中.译者在选择翻译材料,进行翻译活动时,译作不可避免地要烙上其所属译语文化的烙印.而处于文化转型时期的翻译活动更倾向于翻译的社会功能,其时代赋予译者的文化重任更凸现在其译作之中.  相似文献   

13.
文化研究的兴起使翻译研究跳出了语言层面的研究,逐步转向涉及社会历史、文化、政治、权力等因素的描述性研究,置身在了广阔的跨文化研究的背景下.翻译不再认为是单纯的语言间的转换,它的各个环节都受到社会历史文化的制约,从选材、译者、出版机构到读者,每一个环节都不能摆脱文化因素的影响.本文从翻译的选材、翻译方法和评价标准三大关键点着手证明翻译是社会文化环境的产物,深受其制约.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主要从文化心态方面探讨了翻译过程中影响归化、异化的因素,指出译者的文化心态是影响采用归化还是异化策略的重要因素之一。影响译者文化心态的主要因素主要有:译语文化和原语文化的强弱,译者所处的特殊历史和社会环境等。  相似文献   

15.
以20世纪前半期《红楼梦》的英译者群体为研究对象,考察该时期同一文化系统下译者怎样参与、回应以致影响《红楼梦》的翻译与传播;基于译者群体在身份、国籍等方面呈现的变化,分析这些因素对翻译选材、翻译目的及翻译策略所产生的影响。译者群体从自己的身份出发,或出于服务语言的需要,或出于传播中国文化的需要,抑或为了满足读者异域情调的需要,大都采取意译和创造性翻译的策略,从不同侧面再现了《红楼梦》这部经典名著的文学价值和意义,展示了时代和文化因素对该译者群体所起的整体作用,为当今中国文化“走出去”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6.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文化也开始为世界所认识和接受。中国文化的传播需要作者与译者的共同努力。苏珊·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理论在译者处理不同文化的语言中起了重要作用,尤其是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三体》一书中包括大量的文化、历史因素,极具中国特色,这于译者而言无疑是翻译的一大难关。而译者刘宇昆能够突破文化障碍,灵活处理,这在翻译领域十分具有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7.
王林 《襄樊学院学报》2014,35(10):51-55
考察20世纪英美主要小说理论论著在同时期中国的译介概貌、译介背景及译作对中国小说理论与创作的影响。20世纪中国对英美小说理论的译介主要集中在20、30年代和80、90年代这两个时期,是特定历史时期和文化语境下译者个人或国家有关机构引进和学习异域小说理论的重要举措。研究认为,翻译目的和特定历史时期的意识形态会影响小说理论翻译选题,20世纪英美小说理论的译介对中国现代小说理论建设和小说创作都具有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翻译并不是简单的文字信息转换,其中掺入了社会历史文化因素。译者一方面受制于文化语境的牵制,另一方面要发挥译者的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文化环境影响译者的翻译策略、词的选择等,因此形成了有历史文化烙印的译作。  相似文献   

19.
语言蕴含着人类的思想和文化,所以语际间的翻译被视作跨文化交流。汉语习语是汉民族文化的结晶,由于中西方文化在历史、宗教、自然环境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翻译时不应忽视文化语境的作用。此外,翻译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必然会受到诸如社会发展状况、目标语读者等社会因素的影响。因此,译者翻译时应充分考虑文化、社会、读者等因素,灵活采取翻译策略,着重将汉语习语的文化内涵译出,加深西方读者对习语的理解,有效促进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20.
翻译规范是指译者翻译行为的规律性。翻译作为一种社会行为,必然受到特定的历史和文化环境的制约,翻译规范研究在翻译研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翻译作为一个复杂的交际活动,译者在这个活动中所发挥的主体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即使在同一社会翻译规范的规约下,对于不同的译者,其主体性的发挥也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译本的生成,其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因此,我们可以将翻译视作译者对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和选择的过程。本文的目的在于分析翻译规范与译者主体性之间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